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生肉生奶別碰!蘭州布病感染敲警鐘

生肉生奶別碰!蘭州布病感染敲警鐘

澎湃新聞記者 溫瀟瀟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近百名師生查出「布病」隱性感染。隨著事件不斷發酵,布魯氏桿菌病(以下簡稱「布病」)這種人畜共患疾病逐漸為普通人所知。

布病由布魯氏桿菌引起,是一種急性或慢性傳染病。布氏菌常貯存在羊、牛身上,受感染的動物,同時可以通過後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進行傳播。也就是說,生牛羊肉、生鮮奶都有攜帶布氏菌的風險,一旦受到污染又被人食用,經消化道完全可以將病原體傳染給人類。

人類一旦患布病,急性案例可出現發熱、肌肉疼痛、肝脾異常,轉為慢性則難以治癒,易引發多臟器病變。

大家喜愛的燒烤牛羊肉串、牛羊肉涮火鍋有風險嗎?各類乳製品(各類牛奶、酸奶、乾酪、奶粉等)的殺菌滅菌工藝又是否能確保安全呢?

為解答疑惑,澎湃新聞採訪了多名乳業專家、感染科醫生以及熟悉布氏菌的獸醫。

殺菌值得信賴,真正應遠離的是生奶

公開資料顯示,國內最常見的兩種乳製品殺菌工藝是巴氏殺菌法和超高溫滅菌法,兩種殺菌工藝都利用了多數病原體不耐熱的特點,對食物進行加熱處理從而達到殺死病菌的目的。

乳業專家、原廣州奶業協會會長王丁棉告訴澎湃新聞,一般情況下,在溫度高於65℃的環境里,布氏菌便難以存活。而根據殺菌工藝相關標準,巴氏殺菌法通常是在85℃左右對原料加熱15秒,此時已足夠將生鮮牛羊奶中的布氏菌殺死;超高溫滅菌的處理溫度則要求達到135℃以上維持4秒,對付布氏菌更不在話下。

農業農村部研究員陳渝介紹,國內乳製品無論是質量安全標準,還是執行監管在所有食品中稱得上數一數二,在全球範圍也排名靠前。他關注乳業二十年來,從未聽過有人因為食用經殺菌後的乳製品而感染布病。

牧區常見的地方特色乳製品,如奶皮子、奶豆腐、奶扇等,王丁棉稱也無需擔心。因為乳製品的受熱加工溫度通常也高於65℃,因而極少有人會因此感染布病。

兩位專家均指出,事實上,真正值得小心的是生鮮牛羊奶。這種奶直接經過牛羊分泌排出,未經殺菌和檢測,直接飲用具有很大風險。生鮮牛羊奶常見於各類牛羊養殖戶和牧場,市場上也有少量以散裝形式出售。

專家提醒,如果確實購買了生鮮牛羊奶,也必須煮沸後才能飲用。為了安全起見,最佳選擇仍是遠離生鮮牛奶,選擇市售的盒裝、袋裝牛奶。

半生不熟牛羊肉,最好不碰

幾乎無人不愛牛羊肉燒烤、涮鍋,日式料理中也有經典的生牛肉,更不用說西餐為保留牛排的口感而特意避免全熟。但專家提醒,為防止感染傳染病,還是應盡量避免食用生牛羊肉。

根據國家規定,牛羊飼養過程中一旦發現感染,應第一時間採取就地撲殺措施,經消毒焚燒後進行深埋。

但王丁棉提到,有些養殖戶檢查出牲畜患病後,不忍心直接處理,而是轉手賣給下家,卻並不告知其患病史。一旦這種病畜進入市場流通渠道,完全有可能避開正規檢驗檢疫接觸終端消費者。如果疏於管理留下病畜,病菌便有可能傳染給其他動物,人被感染的幾率也會增加。

澎湃新聞留意到,原農業部網站至少自2008年起便鼓勵布病監測制度化,對存欄奶牛建立「一牛一戶」,全程記錄、定期檢測。2012年,原農業部和原國家衛計委聯合印發《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隨後又制定《國家布魯氏菌病防治計劃》。

不過,據一名不願具名的獸醫介紹,現實中源頭飼養環節的檢驗檢疫工作並不是總能得到嚴格執行:「僅靠市場流通環節的抽檢不可能杜絕牲畜傳染病,整套流程都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才行。」

常州第三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徐天敏建議,在這種情況下,最好避免食用不熟的牛羊肉。家庭烹飪加工過程中的案板、刀具,也要盡量做到生熟分開。

來源:澎湃新聞

編輯:劉義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因為一株「神草」,他們將這份國家級榮譽授予中國專家……
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男性艾滋病感染人數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