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46年兒童教育專家: 父母管教孩子, 別錯過「黃金時間段」
10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係。
10歲以後,孩子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經明辨是非,養成了好的習慣。
本文來源:公眾號「文匯教育」(ID: wenhuijiaoyu)。
什麼是健康的人格?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有利於兒童人格的培養?
當你觀察孩子、觀察學生的時候,什麼孩子有前途、有理想,這是很重要的參照,要看他的主動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十歲前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因為十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係。而十歲以後教育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因為十歲以後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
為人父母都有一個期望:孩子要送進好學校,從好的幼兒園開始,一路到將來出國留學。
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願望。
我從事了46年兒童教育,並且身為父親,非常理解天下父母的這種渴望,但當你的孩子有一天真成為名牌大學的學生,你作為父母或者作為老師,真的就滿意了嗎?我感到,未必。
在孩子名牌大學畢業時,有的父母或老師可能會發現:孩子的心理有點問題,甚至還有人格扭曲,他們這時候就會有一種絕望的疼痛。因為他們已經無計可施,無能為力了......還有比這個更加讓人絕望的嗎?!
主動性和自制力,
是孩子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現
現實往往就是如此。前些年,一所名牌學府有個調查,結果發現一年級新生中超過30%的學生覺得「活著沒什麼意思」。這個數字讓人沮喪。什麼是健康的人格?怎樣的教育方式才有利於兒童人格的培養?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的一個團隊,對二十多個孩子從兩歲跟蹤研究到二十多歲,有很多重要的發現。最重要的發現是,那些發展狀態理想、成長健康的孩子身上,有兩顆種子很突出:主動性、自制力。
可以說,主動性和自制力這兩顆種子的發達,是健康人格的最突出表現。
所以,當你觀察孩子、觀察學生的時候,什麼孩子有前途、有理想,這是很重要的參照,要看他的主動性如何,自制力如何。
什麼是主動性?主動性就是以內在興趣為核心,以探究精神、好奇心驅動的主動、積極、自發的行為。在這顆種子的作用下,做事是愉快、舒適的。
什麼是自制力?就是有規則意識、有底線意識,知道什麼事情不能做。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一位面試官看到我談這兩顆種子時,他還打了個形象的比方。
他說,開車的人都知道,主動性如油門踏板,自制力如剎車踏板,缺一不可。一個司機必須既要會踩油門也要會踩剎車,才能順利到達彼岸。這就是健康的人格。
米歇爾教授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教,半個多世紀以前,他在一個幼兒園做實驗:
三四歲的孩子,每個孩子面前放一個棉花糖,大家一起玩遊戲。
研究人員說:請孩子們注意,這個糖擺在你面前,你可以吃;但是如果你能等到15分鐘以後再吃,就會給你兩顆棉花糖。
小孩就開始選擇了,有的小孩說我可以拿到兩顆,我就忍著,出去玩,瘋跑、跳、打鬧,回來就拿到兩顆,但是也有孩子看到一顆糖馬上就吃了,這也是很正常的。
這就是著名的「棉花糖實驗」,研究進行了很多年。到高考時,研究發現,能等待的前三名和不能等待的後三名,高考成績相差了210分。後來發現,能等待的孩子自制力強,工作穩定家庭幸福。
當一個人能夠為了自己更好的未來,更大的收穫,能剋制自己暫時慾望的時候,這種自制力是非常寶貴的。而一個孩子如果只顧眼下滿足,將來發展可能就會遇到一些問題。
實際上,父母也好、老師也好,會經常面對孩子這樣或那樣的要求。現在,一些家庭總是超額或無限滿足孩子,這實際上是種短視的行為。
小的時候放任,
大了之後管不了
現在的家庭教育中的一種論調,嚇住了很多家長。這個觀點認為,如果你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就可能有一個悲慘的成年和晚年。所以,為了孩子有個幸福的老年,就要在孩子童年時讓他多認字學習,苦一陣子,幸福一輩子。
還有一種論調就是,對於自己的孩子,父母最容易發現他的優點、缺點和各種問題。這時候父母管還是不管呢?有的父母會說,別管他,長大就自然好了。可是轉眼孩子長到十歲之後,父母會發現,實在忍無可忍,卻越來越管不了了。
為什麼呢?因為十歲是青春期的開始,所以父母在教育的選擇上非常重要。
韓國教育部的前任部長,同時也是一位心理學教授,他的研究發現,孩子在十歲前需要嚴格的管教。
十歲前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因為十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係。
而十歲以後教育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因為十歲以後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經明辨是非,養成了好的習慣。
所以,我們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要有戰略性的思考。千萬不能小的時候放任,大了之後管不了。這樣,孩子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作者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本文為作者在上海世外教育集團主辦的2019教育世家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發言,由文匯教育記者樊麗萍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