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今天的學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今天的學生需要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縱觀歷史,教育應對社會變化的反應速度往往很慢。在19世紀和20世紀,教育體系發生過快速的擴張和重組,但於此同時,課程結構和教學卻是靜態的、線性的和僵化的。學生通常是課堂上的被動參與者。現在,我們的世界正在發生改變,面對深刻而廣泛的變革,人們越來越認識到需要重新思考教育的目標以及學生成長所需的能力。只需舉出三個例子——數字化、氣候變化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就對教育的目標和方法構成了根本性的挑戰。

我們迫切需要思考,如何才能讓學生做好準備,以從事尚未出現的職業、應對我們無法想像的社會挑戰和使用尚未發明的技術?我們如何使學生們能夠在一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茁壯成長?在這個相互關聯的世界中,他們需要理解和欣賞不同的觀點和世界觀、尊重他人並採取負責任的行動。

2015年,OECD教育政策委員會同意啟動「OECD未來教育和技能2030」項目,以此為契機,探索教育所面臨的長期挑戰,並為課程設計和開發過程的循證性和系統性提供幫助。該項目的目的是幫助各個國家為兩個影響深遠的問題找到答案:

  • 今天的學生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才能在他們的世界中茁壯成長並塑造他們的世界?
  • 教學系統如何有效地發展這些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該項目的學習和教學框架由來自世界各地的政府代表、學術專家、學校領導、教師、學生和支持教育制度改革的社會人士共同創建。項目第一階段的重點是重新設計課程和制定2030年學習概念框架。第二階段的重點是課程實施和創建2030年教學概念框架。

悠媽本次為大家分享的是第一階段的2030年學習概念框架,即《OECD學習指南針2030》,該文件可供個人學習者、教育從業者、系統領導人、政策設計師和機構決策者使用。

OECD之所以使用學習指南針這個比喻,是要強調學生需要學會在陌生的環境中自主導航,並以有意義和負責任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方向,而不是簡單地接受老師的固定指示或指導。

《OECD學習指南針2030》共包括4部分內容:學生能動性/共同能動性、核心基礎、變革能力和預期-行動-反思循環。

學生能動性

根據《OECD學習指南針2030》的理解,學生能動性的概念基於這樣一個原則:學生有能力和意願積極影響自己的生活和周圍的世界。因此,學生能動性被定義為設定目標、反思並負責任地行動以有效改變的能力。它是行動而不是被行動;塑造而不是被塑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和選擇,而不是接受他人的決定和選擇。

當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當他們在決定他們將要學習什麼和如何學習方面發揮積極作用時,他們傾向於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動機,更有可能為他們的學習確定目標。這些學生也更有可能學會如何學習」——這是他們受用一生的一項寶貴技能。

能動性幾乎可以在所有的情況下行使:道德、社會、經濟、創新。例如,學生需要利用道德能動性來幫助他們做出承認他人權利和需要的決定。雖然發展良好的能動性意識可以幫助個人實現長期目標並克服逆境,但學生仍需要基礎認知、社交和情感技能,以便他們能夠將能動性應用到他們自己和社會的利益中。

全世界對能動性(Agency)的理解和解釋都不一樣。儘管如此,學生在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的概念是學習指南針的核心,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重視。

在鼓勵學生能動性的教育體系中,學習不僅包括指導和評估,而且還包括共同建設。共同能動性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共同創造者。共同能動性的概念承認學生、教師、家長和社區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朝著共同目標前進。

核心基礎

《OECD學習指南針2030》將核心基礎定義為基本條件核心技能、知識、態度和價值觀。核心基礎為發展學生能動性和變革能力提供了基礎,也是構建2030年特定時代背景能力的基礎,例如金融素養、全球能力或媒體素養。

核心基礎——基本條件

基本條件包括:認知基礎、健康基礎、社交和情感基礎。

1)認知基礎,包括文字能力和數學能力,可以在此基礎上建立數字能力和數據能力

文字能力是「以一種使人們有效交流並了解世界的方式進行聽說讀寫的能力」。更具體地說,可以理解為理解、解釋、使用和創建各種格式、情境和目的的文本和視覺信息的能力(基於對符號/符號系統的編碼和解碼來產生含義)。因此,文字能力是人類交流的基礎,尤其是通過口頭和書面語言系統。

數學能力是「訪問、使用、解釋和交流數學信息和思想以參與和管理一系列數學需求的能力」。具體而言,數學能力可以理解為在包括數字環境在內的日常生活中使用數學工具、推理和建模的能力。

鑒於數字化已擴展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數字和數據能力已經被認為是核心基礎。在這種情況下,文字能力需要能夠閱讀、解釋、理解數字文本,並通過各種網路媒體的來源進行交流。它還要求有能力批判性地評估和過濾如此容易產生、訪問和公開的信息。數學能力不僅需要使用書本中的數學公式進行運算,而且還需要熟練地在日常生活和專業環境中瀏覽、解釋和計算各種數據,並與數據進行通信。隨著信息交流的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學生需要能夠定位、評估和解釋一系列數字和印刷材料。

隨著數據的爆炸和大數據的出現,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有數據能力。數據能力是指從數據中獲取有意義信息的能力,能夠閱讀、處理、分析和論證數據,並理解數據的含義,包括如何正確閱讀圖表,從數據中得出正確結論,以及識別數據被誤導或不當使用的能力。

2)健康基礎,包括身心健康和幸福

學生要想有效地學習,就必須培養良好的身心健康。以健康為核心,人們可以在知識和行為上保持良好和健康的狀態。這需要人們的能力、技能、知識、動機和信心來獲取、理解、評估和應用健康信息,以便他們能夠形成有效的判斷,並作出有關保健、疾病預防和健康促進的負責任的決定,以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習慣會被帶入成人生活,而對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的體育活動與學業成績之間存在著聯繫,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年輕人良好的健康習慣與一生的生活質量和社會參與度有關。

3)社交和情感基礎,包括道德和倫理

社交和情感基礎,包括情緒調節、協作、思想開放和與他人交往,影響個人適應和參與環境的能力,包括在家裡、學校和工作中。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我們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對一系列生活結果的影響,包括教育、工作、人際關係甚至我們的健康,例如,社會和情感技能的早期發展,如自我意識和自我調節,對兒童日後生活中的積極結果具有中等到較強的長期預測能力。

社交和情感基礎與道德和倫理基礎相關聯,道德和倫理基礎被定義為「道德上(即基於內部原則)做出決定和判斷並根據此類判斷採取行動的能力」。這樣的基礎對於通過基於(共同)原則的思考和討論而不是通過暴力、欺騙和濫用權力來解決困境和衝突至關重要。

為了使兒童和青少年能夠在一系列社會和情感狀況中遊刃有餘,作出良好的個人決定,避免危險行為,並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幸福,他們需要發展和內化道德原則以及自我調節技能和行為,例如同情心、誠實行事、公平待人。因此,學生只發展核心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他們還需要發展核心道德/倫理——將「我可以……」的陳述替換為以「我應該……?」的問題。

這些道德和倫理能力對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至關重要,他們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變革能力,例如調和緊張局勢和困境,承擔起促進自身和他人健康、社會和情感幸福的責任。

核心基礎——核心技能、知識、態度和價值觀

1)技能

《OECD學習指南針2030》區分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技能:認知和元認知技能、社交和情感技能、身體和實踐技能

認知技能是一套能夠使用語言、數字、推理和獲得的知識的思維策略。它們包括語言、非語言和高階思維技能。元認知技能包括學習技能和識別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的能力。具體包括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學會學習和自我調節等。

社交和情感技能是一組個人能力,可以表現為一致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使人們能夠發展自己,在家庭、學校、工作和社區培養關係,並履行其公民責任。具體包括移情、自我效能、責任和協作等。

身體技能是一組使用身體工具、操作和功能的能力。它們包括手工技能,如使用信息和通信技術設備和新機器的能力、演奏樂器、製作工藝美術品的能力、運動的能力;生活技能,如穿衣、準備食物和飲料、保持清潔的能力;以及調動自己的能力,包括力量、肌肉的靈活性和毅力。實踐技能是使用和操縱材料、工具、設備和人工製品以達到特定結果所必需的技能。身體和實踐技能不僅與日常的體力勞動有關,還與藝術有關。到目前為止,研究人員還無法確定一種與音樂和藝術教育具有可比性的發展兒童認知能力的活動。參與藝術也有助於學生髮展移情智力,從而提高他們的情感投入、承諾和堅持。

2)知識

《OECD學習指南針2030》將知識劃分為四種不同的類型:學科知識、跨學科知識、認知知識和程序知識

學科知識包括特定學科的概念和詳細內容,例如在數學和語言研究中學到的知識。

跨學科知識涉及將一個學科/學科的概念和內容與其他學科/學科的概念和內容相關聯。

認知知識是對學科專業從業者如何工作和思考的理解。這些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目的,了解學習的應用並擴展學科知識。

程序知識是對完成某件事的方式、完成目標所採取的一系列步驟或動作的理解。一些程序知識是特定於領域的,一些知識可以跨領域轉移。《OECD學習指南針2030》著重介紹了可轉移的程序知識,即學生可以在不同背景和情況下使用的知識,以識別問題的解決方案。

3)態度和價值觀

態度和價值觀是《OECD學習指南針2030》的一個關鍵組成部分,指的是影響個人、社會和環境幸福道路上的選擇、判斷、行為和行動的原則和信念

價值觀是人們在私人和公共生活的所有領域作出決定時所認為重要的指導原則。它們決定了人們在做出判斷時會優先考慮什麼,以及他們在尋求改進時會努力追求什麼。包括個人價值觀、社交價值觀、社會價值觀和人類價值觀。

態度是以價值觀和信仰為基礎的,對行為有影響。它反映了一種對某事或某人做出積極或消極反應的傾向,並且態度可以根據具體的環境和情況而變化。

變革能力

《OECD學習指南針2030》確定了學生需要具備的三種「變革能力」:創造新價值、調和緊張和困境、承擔責任

創造新價值意味著創新以塑造更好的生活,例如創造新的工作、企業和服務,開發新的知識、見解、想法、技術、戰略和解決方案,並將其應用於新舊問題。當學習者創造新的價值時,他們會質疑現狀,與他人合作,並嘗試「跳出框框」思考。

調和緊張和困境意味著考慮到看似矛盾或不相容的思想、邏輯和立場之間的許多相互聯繫和關係,並從短期和長期的角度考慮行動的結果。通過這一過程,學生對對立立場有了更深的理解,發展出支持自己立場的論據,並找到解決困境和衝突的切實可行的方法。

承擔責任是指假設個人能夠獨立思考並與他人合作,應對新奇、變化、多樣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能夠負責任地應對挑戰。責任是一種成熟的能動性意識的核心,因為它意味著一種理解,即行為有後果,人有權力影響他人。承擔責任是指一個人能夠根據自己的經歷、個人和社會目標、所學知識以及對錯來反思和評價自己的行為。

預期-行動-反思循環

預期-行動-反思(AAR)循環是一個反覆的學習過程,學習者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思維,有意識地、負責任地行動,通過計劃、行動和反思,學習者加深了理解,開闊了視野。

AAR循環包括三個階段:預期、行動和反思。AAR循環的三個階段相互支撐、補充和加強。

預期階段,學習者運用自己的能力預測行為的短期和長期後果,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意圖,拓寬自己和他人的視野。

下一個階段是學習者為特定目標採取行動。無論動機是什麼,任何行動的後果都可能大不相同。一項行動本身可能是中性的,但卻可能給個人、社會或地球帶來從非常積極到非常消極的後果。因此,重要的是所採取的行動既要有目的性,也要有責任感,因此需要在行動之前進行預期,並在行動之後進行反思。

反思階段,學習者提高了他們的思維,加深了他們的理解,提高了他們將未來的行動與共同的價值觀和意圖結合起來並成功地適應不斷變化的條件的能力。反思是一種系統的、嚴謹的、有紀律的思維方式,其根源在於科學探究。

上述內容僅為《OECD學習指南針2030》的概括性內容,由於學習框架的內容較多,關於上述每一項目的具體內容,悠媽後續會陸續分享給大家,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繼續關注。

《OECD學習指南針2030》官方網址:http://www.oecd.org/education/2030-project/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認知技能 的精彩文章:

認知提升+技能學習,改變自己缺一不可
同一個班,有的是學霸有的是學渣?區別在是否掌握「元認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