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運用近代報刊深化敦煌學研究

運用近代報刊深化敦煌學研究

敦煌學是因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發現而逐漸興起的學問,相關信息很早就見諸近代報刊。例如,羅振玉在《東方雜誌》1909年第10期發表《敦煌石室書目及發見之原始》一文,第一次引起國人對敦煌遺書及莫高窟的廣泛關注。隨後,與之相關的一舉一動常常得到當時報刊的報道,並刊登圖像與研究論述等。故而,近現代報刊是敦煌學學術史研究極好的資料寶庫。

報刊可補充或糾正舊說

報刊因其時效性,為歷史研究提供了相對明確的記錄。因此,利用報刊補充或糾正舊說,對於敦煌學學術史來說很有意義。例如,關於斯坦因在敦煌盜取文物,《申報》1907年5月20日第10—11版,刊發陝甘總督允升致外交部電《電請阻止洋人挖考古物(北京)》云:「據肅州柴鎮稟,英人秀諾在敦煌擅挖土地,獲有罐籖各物件……請照會英使轉電止挖以符條約,而免別生枝節云云。刻外部已照會英使矣。」「英人秀諾」即斯坦因,從電文可知其在敦煌盜取文物已為官方重視,並加以阻止,而且通過《申報》為內地所知。該報道未提及藏經洞遺書,錯過了保護的良機,但這仍是公開表達文物保護意識的極早報道。

又如,關於甘肅將劫餘敦煌文書押送北京一事,何時抵達?尚未有較明確的說法。今據《申報》1910年8月27日第6版《京師近事》報道,「甘肅敦煌石室余剩之唐時存留書卷,前經學部電飭該省派員護送來京,聞現已送到,計卷子六千幅,尚有零紙一箱,已交學部收存」。這與曹元忠9月2日致繆荃孫信所言時間吻合。故據該報道,可明確敦煌劫餘文書1910年8月27日之前已解送到學部,並已點檢一遍。特別是該報道明確指出送到學部的敦煌遺書卷子6000幅,零散紙片一箱,對於進一步考辨敦煌遺書運抵北京之後再次被劫,以及押運包裝形式有直接的參考價值。

再如,端方舊藏北宋開寶八年(975)繪敦煌靈修寺《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以往認為該畫像在1929年8月11日《藝林旬刊》第59期上刊載。今知,該畫像在1918年《中國名畫》第9集上就已刊布題名《宋靈修寺觀音畫像此畫像曩藏敦煌千佛洞,今歸寶華菴》,圖版質量高,畫像題記及清人收藏題跋十分清晰。

凡此,揭示了近現代報刊作為同期史料,有助於敦煌學學術史研究中時、地、人物、事件等問題的補充與糾正。

提供文物流散新線索

敦煌藏經洞發現之後,敦煌遺書及相關文物漸次流散。除斯坦因、伯希和等打著考古探險名義展開的國際劫掠者之外,其在國內的流散也極為驚人。這向為學界關注,特別是隨著國內外公私機構文物圖錄的系統公布,相關研究日趨深入。但關於敦煌文物流散的具體細節、相關人事過程等,仍有必要推進追根溯源與求索去向的工作。這方面,近現代報刊往往能提供令人意想不到的線索。

1910年12月2日,《國風報》刊登了一首署款為「尊瓠」的詩,題名《九月廿八日羅癭公招同趙橫溪、陳石遺、湯覺頓、潘若海、吳北山師小集癭庵,酒罷以燉煌石室所藏唐人寫妙法蓮華經為贈,賦此言謝》,隨後該刊第31期刊登了一首署名「北山」的詩《予曩游海王邨,曾見唐人寫經卷,驚為瓌寶,今敦煌發壁所出甚多,同人各得一卷以相誇眎。庚戌秋晚重遇若海於京師,出〈金光明經·大吉祥天女品〉卷,征題,因感而賦此》。

兩首詩題,透露出豐富的敦煌藏經洞遺書流散信息。1910年10月31日,羅癭公組織的宴席上,將敦煌遺書《妙法蓮華經》贈予「尊瓠」;「北山」的詩題表明他及其同仁都從海王邨買過敦煌遺書。而羅癭公所得也是同一時期,都與敦煌劫餘文物運抵北京後的流散有關。

兩詩涉及的人物,如尊瓠,即陳詩,清末民國著名詩人。北山,即吳保初,有《北山樓集》傳世。若海,即潘之博,康有為得意弟子。羅癭公,為晚清宋詩派健將,流連戲劇,提攜程硯秋,對近代京劇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上述人物與敦煌學的關係,尚未被學界周知。因其與敦煌遺書運抵北京後的流散密切相關,且多有詩歌唱和;也與敦煌文物及其古物收藏傷心史作為大眾信息的傳播有重要關聯,有待深入討論。

有助於發現新課題

敦煌學學術史或敦煌學研究需要開拓新論題,近現代報刊可為此提供充足的資料。

敦煌文物的詠嘆。敦煌藏經洞的發現,是近代中國學術史上之大事件,將其作為中國學術從傳統向近代轉變的標本,絕不為過。它作為痛史,既是古物收藏之痛,也是學術研究之痛,其中糾纏的悲憤與感傷,產生了相當數量的詩詞,這是清末民國詩詞史不可忽視的內容。除陳詩(尊瓠)、吳保初(北山)之外,其他詩人也留下不少作品。如陳三立(散原)有《題熊述陶殤子津生躍馬揮毫圖》「燉煌石室睹殘遺,氣韻天成頗肖之。認是隋唐寫經手,謫為馬上五齡兒」(《國聞周報》1927年第4卷第15期)等。若將這些詠嘆敦煌文物的詩辭彙聚成集,不僅可補正相關時人事地之記載,而且可以在近代詩詞研究中開敦煌學之一枝。

敦煌影像。敦煌藝術,無論雕塑還是壁畫,在1900年之後都有不少變化。近現代報刊發表的攝影作品,保留了不少敦煌影像,可供研究敦煌藝術之用。這些攝影活動,本身就是敦煌學學術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極有代表性的如陳萬里,1925年隨華爾納到敦煌拍攝的照片在當時引起轟動。1926年《圖畫時報》第316期《陳萬里個人攝影展覽會之一斑》,即刊有兩幅敦煌照片。關於敦煌的零星攝影甚多,散見於當時各報刊,為敦煌學學術史研究提供了見物又見人的極好素材。

敦煌藝術與展覽。近現代報刊刊載與敦煌相關的信息中,關於敦煌藝術的展覽和討論佔據相當數量。如《申報》對1946—1947年張大千敦煌壁畫臨摹展的系列報道;1948年常書鴻組織的敦煌藝術巡展系列報道,引起熱烈關注。這些展覽在敦煌學史上有其獨特價值。

報刊上還有相當數量關於敦煌石室藝術的討論,如《晨報副刊》1925年6月9日刊載劉開渠《敦煌石室壁畫》,王子云在1948年《國立西北大學校刊》復刊第35期上發表的《敦煌莫高窟在東方文化上之地位》等。這類專門討論敦煌藝術的文章,為討論敦煌藝術史發展提供了豐富資料。

今天,不僅相當一部分近現代報刊影印出版,而且很多已經數據化,可通過網路進行便捷的檢索與閱讀。這為我們系統利用近現代報刊對敦煌學學術史研究進行查漏補缺、糾正補充舊說、開拓新領域,提供了有利條件。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敦煌學學術史資料整理與研究」(17ZDA213)中期成果)

(作者系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教授)

· 精彩推薦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吳易風:業精於勤 行成於思
瞿林東:學為人師 行為世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