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師禪修的故事
虎跑閉關,人生轉折
此時,斷食禪修帶來的法喜充盈其心,李叔同已經不把治病當做自己的首要關注點,而在這樣的體驗中,他也在「靜坐時,耳根靈明,大地間無不是眾生嗷嗷不息之聲」的體驗中,長養了無限慈悲。
當他逐漸恢復飯食時,尋常的粗茶淡飯,在內心定靜澄澈時顯得奇香無比。結束閉關後,這段獨特的體驗讓他深深記在了心裡。
那時李叔同實際上頗為享受這樣的居士生活,因此也時常到虎跑寺掛單。後來出於種種原因,李叔同多次想要辭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職務,終因夏丏尊挽留而留下。
但在夏丏尊眼裡,卻只覺得李叔同因信仰而苦了自己。因此便放出狠話來:「這樣做居士終究不徹底,不如索性做了和尚吧。」不曾想,正是這一句話,促成了李叔同最終的出家。
最開始夏丏尊對此頗為懊惱自責。在他那時看來,學佛出家是一件苦事。他認為自己將友人勸上了一條苦路。不過隨著弘一大師的言傳身教,夏丏尊終於改觀,理解了弘一大師在出家生活中的樂處。
禪意生活,依律而住
弘一大師為人敬重,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其重視律學。當時弘一大師有感於晚清以降佛教界戒律鬆弛的亂象,故而特別弘修戒律,並以身作則嚴持律儀。
他對於戒律的持守有多嚴格呢?他的學生豐子愷曾委託他書寫佛號,寄了宣紙給他。他書寫完畢,宣紙有多,便特意寫信詢問多餘宣紙如何處理。
有次通信之時,豐子愷隨信附上了回信的郵票。郵資有多,弘一大師便也悉數找回。後來豐子愷再有委託,便會註明:紙張郵票等有多餘的,都送給法師。
弘一大師對於戒律的持守,嚴格到這種程度,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自找麻煩,過得很苦。但實際上弘一大師自有其樂處。
《八大人覺經》中提到:「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這實際上正是弘一大師能在戒律中得自在的根本原理。
禪意的生活,並不在形式,最為關鍵的是「少欲無為」四字。早在弘一大師出家前那次閉關中,他就在斷食禪修里體驗到了這樣的法喜,因此嚴守戒律,在少欲的生活中得樂,也就順理成章。
弘一大師出家前的這次斷食禪修,實在來說不僅是一個療病的經歷,或者生活的體驗,更是一個禪意生活的開端。
從那時起,他的文藝因為有了禪的智慧,彷彿有了靈魂;他出家後看似苦行的生活,也因為禪的滋潤,而自得「孔顏樂處」。
對於禪意的生活,一次閉關禪修的經歷,是一個很好的開端。但又有幾個人能像弘一大師那樣,開始了,便一直走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