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技特派員潘洪強:三十載耕耘,他從水塘「撈」出惠農成果

科技特派員潘洪強:三十載耕耘,他從水塘「撈」出惠農成果

科技日報記者 過國忠

中等個頭、身材魁梧、皮膚黝黑、聲音洪亮,當記者在江蘇省溧陽市水產良種場見到水產養殖專家潘洪強時,他正站在幾個連接的池塘旁,與前往調研的溧陽市科技局領導,共同商討水產良種場的未來發展。

在溧陽長盪湖周邊的水產養殖戶眼裡,潘洪強是一位「大能人」。30多年來,養殖戶們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難題,總會想到給他打電話、發簡訊,而他也總是在第一時間幫著拿出解決方案,被人們稱為養殖「神醫」。

「我的這些科研成果,都是從水裡『撈』出來的」

其實,潘洪強並不是水產養殖專業科班出身。1980年,他剛到良種場工作時,只是一位負責修理生產工具、修造小漁船的維修木工。後來,能成為一位懂水產養殖技術,還會給魚、河蟹、蝦看病的「土專家」,完全是靠一股韌勁自學成才。

潘洪強告訴科技日報記者,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深知務農的不易和艱辛。自來到水產良種場工作後,就一直琢磨著學習養殖技術。那時,潘洪強白天在良種場上班,一下班就步行4公里,再乘車趕15公里路堅持去夜校學習。從1985年起,他還先後赴溧陽教師進修學校、南京師範大學、安徽外貿學院、上海水產大學等參加各種形式的培訓和學習。

眾所周知,搞科研難,在農業一線搞科研更難。為了搞清楚螃蟹的習性和水體生態資源化對螃蟹生長的影響等,潘洪強從春天投苗種,就吃住在示範基地,經常半夜或者凌晨起床,在灘涂手執著電筒,反覆觀察螃蟹和水情變化,收集各類指標數據。好幾次,甚至一不小心跌進了塘中。

30多年來,潘洪強幾乎每天都在養殖水塘邊轉悠、觀察。對潘洪強而言,池塘就是他的實驗室,水體就是研究的儀器,天氣變化則是化學製劑。用潘洪強的話來說:「我的這些科研成果,都是從水裡『撈』出來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開發的大規模優質河蟹生態養殖技術,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3等獎,還摘得了我國水產行業最高科技獎——范蠡科學技術獎。至今,他已出版專著6部,獲授權發明專利7項,參與制定國家水產行業標準3項,10多項成果分別獲國家、省級獎。

在他的帶領下,新成立的溧陽市長盪湖水產良種科技有限公司,建立起省四大家魚原良種繁育基地和省綠色河蟹養殖基地,每年培育魚苗3億多尾,魚苗供周邊地區農戶飼養成魚15萬畝,實現畝均效益2500元,年創效益達3.75億元,成為國家漁業科技示範場、漁業健康養殖示範場和農業龍頭企業,以及省級良種繁育場。

「都說陽澄湖大閘蟹好賣,我就不信打不出長盪湖品牌」

潘洪強對記者說:「大閘蟹品質好不好,消費者說了算。今年,市場上一般同類品種的大閘蟹,5兩左右的大概也就賣到40元左右一隻,而我們上黃鎮長盪湖示範基地出產的精品大閘蟹,同樣是5兩左右,不用走出上黃鎮,一公一母就能賣到200元左右一對。」

20多年前,卻是另一番情景。守著長盪湖這片好水的周邊養殖戶,每到螃蟹上市之時就會犯愁。為啥?同樣面積的湖裡或者灘涂池塘出產的螃蟹,陽澄湖大閘蟹品質好、產量大,市場價格也賣得高;而上黃鎮出來的螃蟹,雖品質不錯,但是明顯產量低、又缺品牌,市場競爭力不強。

問題出在哪?如何讓上黃鎮長盪湖的螃蟹也能成為暢銷貨?

「1992年,百年不遇的一場大洪水,讓我茅塞頓開。當時,大水把養殖區內套養的魚沖走了不少,基本上就剩下了螃蟹。沒想到,到10月螃蟹開始上市,養殖戶捕撈上來的螃蟹,只只肥大,整個養殖區產量創下歷史新高。」潘洪強回憶說。

「我們通過反覆觀察和調研發現,之前的問題主要是由於長盪湖過度密集養殖和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產生的『後遺症』。」潘洪強告訴大伙兒,必須走生態養殖的發展路子,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和產品規格,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的河蟹養殖業。

當時,一些養殖戶聽說要讓他們減少投苗,就公開表示反對。潘洪強苦口婆心,一個個做工作,「生態養殖既能保持較高的養蟹生產力,又能合理而充分地利用自然資源,而且能適應生態規律,保持良性的生態平衡。都說陽澄湖大閘蟹好賣,大家按照我們說的去做,我就不信打不出長盪湖品牌!」

為了打消養殖戶的顧慮,潘洪強在灘涂率先建立了生態養殖示範區,通過合理應用生態平衡養殖技術,建立起一個在生態上能自我維持的河蟹生態養殖環境,示範養殖3000畝,當年新增利稅150萬元。

這項養殖技術的示範成功,令養殖戶信服。第二年,潘洪強快速在上黃鎮水產品養殖戶中進行推廣。近年來,上黃鎮長盪湖大閘蟹在市場的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大,每年螃蟹還沒上市,全國各地的客商和食客就紛紛提前預約訂購。

能為大家都提供點幫助,我心裡感到很踏實、很幸福」

「我始終這樣認為,無論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並不僅僅是個經驗活,還是個系統的技術活。」潘洪強常對農業科技人員說,引導農民轉變農業種養殖的理念、改變傳統農業的種養殖方法和模式,要依靠先進的農業生產裝備和工藝技術作保障。

2013年夏季,是當地歷史上50年一遇的連續高溫,對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河蟹養殖業帶來嚴重挑戰。為了避免發生大面積河蟹死亡,潘洪強立即組織專家隊伍,頂著酷熱深入別橋鎮、埭頭鎮、溧城鎮等養殖基地,開辦培訓班,爭分奪秒地向養殖戶傳授應對高溫關鍵養殖技術。他還將相關培訓內容,用手機簡訊發送給溧陽市水產良種場養殖戶,並通過溧陽市農林局信息科平台發送給全市的水產養殖戶,確保溧陽地區11萬畝河蟹養殖面積在高溫季節沒有受到影響,確保了全市2200戶河蟹養殖產量不減少。

2014年,為了更好地發揮科技特派員的特殊作用,服務「三農」,潘洪強在地方支持下,相繼成立了江蘇省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溧陽特種水產分店,還設立了潘洪強勞模工作室,進行線上線下實時服務。這些年,潘洪強只要出版了新書,總會主動贈送給周邊有需要的養殖戶。至今,已累計送出6000多冊圖書。

幾年前,潘洪強到了退休年齡,辭去場長職務後,他又一頭扎入勞模工作室,重點扶持周邊農戶。特別是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後,他每年自掏路費,把多年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無償送到泰州、榆林、井岡山、海東、拉薩等地區。每到一處,還總不忘給當地科技特派團成員免費講課,傳授各類水產品養殖技術。

好多同行和親朋好友不理解地說他傻,潘洪強總會這樣回答,「我是一個共產黨員,我的宗旨就是致富職工、服務農民。」「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是真正富。我是一名科技特派員,更應該帶頭做好科技服務。」「能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為大家提供點幫助,我心裡感到很踏實、很幸福!」

潘洪強

江蘇省溧陽市長盪湖水產良種科技有限公司退休幹部,現任江蘇省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溧陽特種水產分店店長、研究員。30多年來,他專註水產養殖科研與科技成果轉化,先後主持完成部、省級各類科研項目25項,著書6部作為培訓農民教材,成為國務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研究院級高級工程師,我國水產行業最高科技獎——范蠡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尤其是擔任科技特派員後,他設立了潘洪強勞模工作室、創辦特種水產分店,積極幫扶周邊養殖戶,把多年研究成果和先進技術,無償送到江蘇泰州、陝西榆林、江西井崗山、青海海東、海南藏族自治洲、西藏拉薩等地區,使科技成果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有力地推動了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更為廣大農民致富作出貢獻。

潘洪強最開心的事:

在激烈的水產市場競爭中,看到養殖戶通過應用自己選育出的良種、傳授的新技術、轉化的新成果,解決了水產養殖的發展難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產量和產品質量,家鄉水產品成為市場的「搶手貨」,一批批農民走上了致富路。他心理會感到無比的很快樂和幸福。」

潘洪強最挂念的事:

每當家鄉遇到連續高溫天氣和發生洪水,以及出現大面積病害跡象。他會整天擔驚受怕,整夜睡不著覺。有時,會半夜爬起來,趕到水產養殖基地查看災情;經常會天一亮,就跑到養殖戶那裡及時指導他們防病治病,生怕家鄉養殖業造成重大損失。

來源:科技日報

視頻:韓寧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李俊霞 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武漢大學清退92名外國留學生
關慧明:我的技術來自農田,就要還給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