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實驗啟示:激發「自我效能感」,才能不斷的產生髮展內動力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就是生活水平越是剛剛才滿足的地方,越窮的地方,也是後來人才聚集最多的地方。當時因為沒錢繼續學業的孩子們,被迫只能早早的踏上社會,外出打工,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奮鬥之後,相當多的孩子都成為了有自己的產業的老闆;而當初出那些住在縣城裡生活條件還不錯的孩子,反而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因為家裡不缺自己的一份飯,就喪失了走出去看看的信心,反而是日子一天比不上一天。
我們中國的有句古話這樣著「窮則變,變則通」這樣的現象其實在全國的範圍內都是相當的普遍和常見的,其實當時這幫年輕人在學校的時候是非常的沒有自信的,但是因為家庭原因被迫走上社會,有因為榜樣的力量,這樣的他們才會發展的更加優秀。
曾有美國的心理學家表示,這樣的做法是因為這一群人的自我效能感相當的強。自我效能感是在說明,人民對自身的是否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一項工作的內心的自信程度。通常來說也就是從萌生想法到最終實現的一種助推作用。
還有很多人常說「我們聽過很多大道理但是仍舊過不好這一生。」為什麼會這樣呢?是因為「自我效能感」的缺失。
「自我效能感」對學業方面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在1996年的時候,心理學家曾經針對自我效能和兒童的學業成績的關係,做過一項心理學的實驗。實驗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十歲到十四歲的二百多名學生,這一項研究主要是研究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習之間的關係,做出分析對比。
研究的結果表明:兒童和家長的自我效能水平程度可以在一定的方面影響兒童的學習成績。做事高效能的人做事情的時候會選擇一些富有挑戰性的任務,也可以有更強的信心面對困難,也願意為之付出更多的努力解決問題。做事情的時候自信的感覺也會更加的強烈,而自我效能比較低的人是完全的相反的。
其實不用懷疑的一件事情就是擁有很高的自我效能,事實上就是一個人的學業的助推器,想要獲得很高的自我效能主要包括這幾個方面:①直接的傳授成功的經驗;②借鑒他人的經驗,榜樣的力量不可低估;③鼓勵和被激勵,人的情緒是也是不可忽略的;④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前提。
一、直接的傳授成功的經驗
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但是假如經常失敗的話,一個人只能是承受更多的打擊,但大多數人在反覆的面對失敗的時候,只能是變得更加的物質和失落,然後慢慢的就是沉溺與失敗的氣氛之中。
其實,對於這樣的情況有一個專門的辭彙,來形容這樣的情況:習慣性無助。這個詞其實是用的特別好,從字面上就是可以直接理解這樣的意思,就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和進步」而不斷地獲得的一種無助的感覺。
19世紀60年代末的時候美國的著名心理學家,用狗來作為研究和調查對象,進行了這樣一項實驗,實驗的內容就是用分隔的板子將狗籠擋住,把三隻狗放在狗籠里,有一隻被栓上但是另外兩隻可以自由自在的活動,然後對籠內的夠不斷地進行電擊。
拴著繩子的狗反覆的嘗試但是仍舊逃不開後,就直接放棄逃跑,即便在這個時候有人放開繩子之後,這隻狗狗仍舊是在狗籠里,反覆的忍受著電擊的痛苦,而其餘的兩隻狗因為已經習慣的逃跑,就算是被狗鏈控制過,假如有人放開之後還是依舊可以快速的跳出這個惡劣的環境。
通過這項實驗,我們得到的最直接的啟示就是:必須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讓其獲得一種習慣性的能力,因為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抵抗將來不可預知的壓力,就算有「失敗是成功之母」這樣的話,也是因為建立在習得性能力之後的具體的表現和能力。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總是要讓孩子體會到一點成功的喜悅,要知道一味地打擊只會讓孩子習慣這樣的生活,從而影響孩子將來的學習和事業。
二、借鑒他人的經驗,榜樣的力量不可低估
事實上,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該有這樣習慣性的無助的感覺和體驗。例如,一個名人因為在大眾面前有不好的演講體驗,就會認定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就很有可能就會讓孩子永遠也不敢站在大眾面前進行演講,除非自己可以走出來。
所謂榜樣的力量就是可已讓我們相信自己,認定自己可以不斷的突破自己的極限,慢慢的走出困境。特別是假如在這種時候榜樣和自己有著類似的背景,事實上會有更大的作用。
三、鼓勵和被激勵,人的情緒是也是不可忽略的
其實自我效能最簡單的描述是,我相信我自己可以。
但是自我效能比較低的人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經常的過分的自卑,覺得自己一無是處,這個時候孩子是十分的需要家長的鼓勵和激勵的,不斷的促使孩子從比較低的自我效能到高的自我效能。簡單來說,當外面的世界有一個穩定的愛的關懷的時候,孩子就會更有勇氣可以擺脫這樣的境地。
也有無數的心理學研究實驗在不斷地證明這個結論,就是在說明家長的權威是對孩子自我能力的不斷強化。
四、健康的心理身體素質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前提
通常人們考慮的時候會將生理和心理分開考慮,主要是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心理健康也會不斷的影響到身體的健康,其實反過來健康的身體也十分的有利於心理的健康成長,生理和心理是一個相互融合的整體。因此,讓孩子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不單單是可以保證孩子面對困難,也是孩子會擁有健康心理的重要的前提條件。
上面敘述的獲得自我效能感的四個元素:直接的成功經驗、借鑒他人的經驗、鼓勵和激勵以及身體因素,是相互的作用共同的促進的時候,總結一下就是讓孩子獲得積極向上的因素。
以兒童的學業為例子來說的話,面對孩子的成績不是很好的時候,積極的內部原因應該是從自身不斷地尋找問題的根源。例如:自己的學習不是很用功,也沒有更好的複習能力。消極的內部原因是因為從外部不斷地尋找解決的方法,例如:受到家庭的影響、老師的教育出現問題的時候。
要知道的是前者是可以不斷的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的,但是後者是因為沒有辦法改變的,因此不斷地專註的前者可以讓一個人擁有更加大的勇氣,而後者是要經常性的將問題推給別人,自己做的好不好是自己的問題,不管別人會怎麼樣,這就是在滿足我們的自戀,與此同時也是在為自己的不願意付出找到了借口。
總結:
這樣的實驗的結果對於孩子的啟示的核心理念就是「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從產生想法到最終實現的催化劑,在這個過程中總是姚經理這樣的幾個過程,初嘗甜頭的成功、榜樣的促進作用、以及他人的鼓勵還有身體心理上的因素,這些都是促進自我成長的重要因素。只有真正的避免了極端的無助效應,才能讓孩子更有勇氣和欣喜不斷地培養內在的發展動力。
※孩子膽子小,遇事只想逃避?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孩子萌生小小「嫉妒心」,父母別不當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