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習近平主席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提出,「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延續「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的中國哲學思想,倡導以平等、包容、互鑒的原則促進各種文明之花競相綻放。交流互鑒既是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由之路。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搭建文化橋樑、厚植價值根基、摒棄文化偏見、築牢文明基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牢情感紐帶、涵養精神動力、實現文明互鑒和提供現實支撐,鼎力夯實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

搭建文化橋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結牢情感紐帶。推進文明交流,是提升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認同的重要路徑。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隨著中國國際地位迅速提升,「中國威脅論」「中國崩潰論」等負面言論甚囂塵上。交流互鑒既是文明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增進不同文明之間理解和認可的重要途徑。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與中國傳統「義利觀」「和合文化」「協和萬邦」「天下大同」等思想一脈相承,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是中國人天下情懷和整體思維的時代創新。這一理念的傳播和踐行建立在各國相互理解和信任基礎之上,以文明對話加深各國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精髓和中國發展理念的理解,轉變對中國方案的刻板印象和負面印象,消除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與偏見,提升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文明交流有利於突破文化差異的壁壘,解構西方話語霸權,打破中國對外宣傳的失語狀態,展示真實、全面、立體的文明大國形象。

搭建文化橋樑需深化文明交流,講好中國故事。當前,紓解文化差異的障礙是搭建文化橋樑的重要因素,而文明交流互鑒則是跨越這一阻礙的關鍵。文明交流有利於促進文明相互認同,彌合文化差異和理念分歧,消除文化隔閡和偏見,推動文明交融與發展。講好中國故事既要構建話語體系,又要注重話語表達。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各國文化傳統和認知結構上的差異,決定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對外傳播要根據不同國家的文化特點轉變話語體系,豐富語言表達方式,從而擴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厚植價值根基,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涵養精神動力。共同價值觀把握時代脈搏,凝聚價值共識,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奠定價值基礎。共同價值觀順應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立足於人類命運相連的現實,著眼於共同發展需求,旨在以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法治等理念引領各國解決國際問題,促進世界發展進步。共同價值觀是在共同利益匯合點上形成的最大公約數意義上的價值規範,既考慮到各國面臨的現實問題,又兼顧到各國的發展需求,體現了共同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有機統一。同時,共同價值觀堅持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尊重各主權國家的平等地位,推動各國參與共同價值觀的構建,允許各國在共同價值觀的指引下依據自身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選擇多元價值形式,在承認文明差異的基礎上挖掘多元文明的共通點,引導文明多元共存,有利於消除價值觀上的分歧,最大程度凝聚共識。

共同價值觀指引發展方向,變革發展思路,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價值導向。共同價值觀反映了各國共同價值追求,勾勒出人類美好社會的價值準則和構建藍圖,包含建設怎樣的世界、構建怎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總體構想,為各國參與全球治理、共擔國際責任、增進人類福祉指明了方向。共同價值觀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基礎上,旨在消弭不同意識形態間的隔閡,增進國家間互信,擴展利益結合點。這種共贏共享的價值形式為國際社會提供了價值評判標準,為全球治理提供了道德規範,對建立新型國際關係、團結和帶動各國平等參與全球事務、維護世界和平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摒棄文化偏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文明互鑒。文明交流互鑒是世界發展的趨勢,但是阻礙文明對話、威脅世界和平發展的文化偏見依然存在。在西方國家主導的國際秩序中,政治與經濟的霸權主義在文化上常表現為「文明優劣論」「文明中心論」等論調,其中以「歷史終結論」「文明衝突論」為突出代表。無論「文明衝突論」還是「歷史終結論」,都沒有擺脫「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和「種族優越」的窠臼。二者否認文明平等對話的可能性,是西方意識形態對抗、排斥非西方文化的戰略手段,反映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維護其霸權地位的意圖。誠然,人類文明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會造成理念的分歧,但不必然導致文明的對抗和衝突。人類歷史不會終結於單一的意識形態,而是趨於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多元化。在文明差異和多樣性的基礎上,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對話合作,才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文化偏見是文明交流與融合的最大障礙,給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帶來巨大挑戰。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深深紮根於這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承載著全體人民的共同記憶和歷史情感。各種文明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都為人類文明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文明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財富。習近平主席強調,「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一個國家文明的核心和本質是社會制度及其發展道路,尊重文明多樣性就是尊重各國家和各民族自主選擇自身發展道路的權利。不同文明只有特色之別,沒有優劣之分。歷史證明,唯有拋棄文化偏見,促進不同文明在平等對話中求同存異、共生共榮,才能為人類共同繁榮提供持久活力。

築牢文明基石,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現實支撐。「一帶一路」既是一條合作共贏之路,也是一條文明互鑒之路。「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以打造互利互信的利益共同體、權責共擔的責任共同體和前途相關的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的倡議源於中國,但是發展的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作為合作共贏的公共性產品,「一帶一路」推動沿線各國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為全球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在深入推動各國經貿合作過程中建立利益共同體。「一帶一路」發揮各國平等參與全球治理的主體作用,促進沿線各國人文交流,增進各國政治互信,推動各國形成攜手應對全球挑戰、承擔國際責任的價值共識。命運共同體是基於利益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之上更高層次的共同體。「一帶一路」是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引擎和對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通過「國家間共同體—區域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層層推進,推動建立政治、經濟、安全、生態、文化多領域的合作體系,使沿線各國成為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

「一帶一路」倡議促進民心相通,形塑文明共識,推動文明創新。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精神驅動力。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民相親在於心相通。「一帶一路」通過多層次人文合作機制和多樣化人文交流活動,促進各國人民多層次、全方位地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提升民眾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說,「人是文明交流互鑒最好的載體」。「一帶一路」倡議推動沿線國家人民相遇相知、互信互敬,升華人民情感,促進形成共同發展的理念,在不同文化、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人民之間搭建交流、合作、互信的橋樑。習近平主席提出,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衝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一帶一路」倡議既認識到沿線國家文化傳統、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的差異,又注意到各國共謀發展的共同價值追求,最大程度促進個性與共性的統一,在差異中探尋不同文化的共性,推動各國形成文明共識。「一帶一路」通過深化區域合作,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新理念,增進各國交流和互動,發揮人文資源融合在國際舞台上的作用,為各國文化創新發展提供文化資源。

(作者繫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文章好看就點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恪守學術道德、弘揚優良學風、踐行科研誠信」倡議書
現代中國文學語言選擇的主題變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