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歸脾湯,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歸脾湯,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

大家好,我是中醫劉醫生

一切補氣之劑源於四君,一切補血之劑源於四物,然氣血雙補首推八珍、歸脾之屬。

宋·嚴用和,據「二陽之病發於心脾」理論而創立了益氣補血、健脾益心的名方——歸脾湯,用之臨床,效如桴鼓。

01、歸脾湯的方名釋義

歸脾湯出自宋代嚴用和《濟生方·卷之四》。

嚴氏據《內經》「二陽之病發於心脾」理論而創製。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則脾失健運、心血不足,發為驚悸怔忡、食少體倦諸症。

本方以補養心脾為主,脾氣健則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心血旺盛,則驚悸失眠諸症自愈。

脾主統血,凡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而見崩漏諸症,亦可用本方治療,即所謂「引血歸脾」,故嚴氏命名本方為「歸脾湯」。

02、歸脾湯的功效與主治

歸脾湯由白朮、茯苓、黃芪、龍眼肉、人蔘、酸棗仁、當歸、遠志、木香、甘草、生薑、大棗組成。

具有益氣補血、健脾養心之功效,其主治範圍甚為廣泛,為調補氣血之要方。

主治思慮傷脾,發熱體倦,失眠少食,怔忡驚悸,自汗盜汗,吐血下血,婦女月經不調,赤白帶下,以及虛勞、中風、厥逆、癲狂、眩暈等見有心脾兩虛者。

現代臨床常用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神經衰弱、腦外傷綜合征、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心脾兩虛者。

1.《濟生方》載其「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健忘怔忡」。

2.《校注婦人良方》載其「治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寐;或心脾傷痛,嗜卧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經候不準,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不能消散潰斂」。

3.《口齒類要》用其治療「思慮傷脾,血耗唇皺;及氣鬱生瘡,咽喉不利,發熱便血,盜汗晡熱」。

4.《正體類要》用其治療「跌仆等症,氣血損傷;或思慮傷脾,血虛火動,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惰嗜卧,怔忡驚悸,自汗,大便不調;或上下妄行」。

5.《內科摘要》載其主治「思慮傷脾,不能攝血,致血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盜汗;或心脾作痛,嗜卧少食,大便不調;或肢體重痛,月經不調,赤白帶下;或思慮傷脾而患瘧痢」。

6.《癧瘍機要》用其治療「憂思傷脾,身發赤痕,或搔破成瘡,咳吐痰血」。

7.《醫方考》載其治療「飲食太飽傷脾,脾傷則面黃善卧」。

8.《證治匯補》認為歸脾湯主治「喜恐驚勞,氣散於內,房勞後著氣,厥逆不省,少頃復醒,而脈虛細者」。

9.《醫宗金鑒》載其治療「虛勞煩熱,時時恍惚。憂思傷脾,脾不攝血,經斷復來。痘色灰白陷下而便血者。乳房結核堅硬,大者如梅,小者如李,按之不移,推之不動,時時隱痛,皮色如常」。

10.《雜症會心錄》認為其主治「中風,脾腎大敗。濕飲不行,則痰起於脾,頭重眼花,腦轉眩冒,食飲不甘,脈象緩者」。

11.《蘭台軌範》載其治療「乳母脾經氣鬱,致兒為患」。

12.《雜病源流犀燭》用其治療「因思慮過度而致癲狂。虛損勞瘵而見泄瀉」。

13.《羅氏會約醫鏡》載其治療「思慮傷脾,不思飲食;或少食即脹;或火不生土,而時食時吐,脾虛生痰,其痰易來,或滿口痰水,或夜間更甚。思慮驚恐而陽痿者」。

14.《濟世全書·補益門》:「脾經失血,少寐,發熱盜汗,或思慮傷脾,不能攝血以致妄行;或健忘怔忡,驚悸不眠;或心脾兩傷,嗜卧少食;或憂思傷脾,血虛發熱;或肢體作痛,大便不調;或婦人經候不調,晡熱內熱;或瘰癧流注,消散潰斂,並能治之。」

15.《勿誤方函口訣》:「此方加遠志,當歸,除治療健忘之外,對思慮過度,心脾兩傷,不能攝血,以致吐血、衄血或下血等症亦治之。此方加柴胡、山梔,用於前症挾有虛熱,或兼肝火者。大致用補劑小便不暢者多見。此方亦為補劑,且配伍利水之品,方中木香下氣開胸,故小便通利良好。

16.《方櫝弁解》:「用其他補品,胸膈滯滿者,以此方代之。十全大補湯或補中益氣湯之類,服後病家胸滿悶滯,再服此方猶如食冰砂糖,反能開胸順氣。」

分析如下:

脾主運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思而統血;心藏神而主血脈。

「勞則氣耗」而使脾氣不足,運化乏力,加之「思則氣結」,運化之能更為低下,勞思久慮,暗耗心血,於是氣血化生日漸減少;

心血暗耗有增無已,神不守舍更為加重;心血虧耗,心神失養而不守,症見心悸怔忡,寐時神不守舍,魂游於外,故多夢。

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內虛。

本方證之不寐乃由心營不足,致心陽無所依附而浮越於外,故失眠少寐。

脾主肌肉四肢,脾失健運,清陽不布,則四肢肌肉痿軟無力而倦怠食少,面色萎黃、舌淡、脈細弱乃氣血虧虛之象。

血虛於內則陽氣浮越於外,故發熱。

脾主統血,脾氣虛衰,失去統攝之權,則血從絡脈溢出而見諸出血症,婦人則更見月經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的崩漏。

綜上所述,本方證為心脾兩虛之證,其表現有三:

1. 心神不寧;2. 氣血虧虛;3. 脾不統血之出血症。

脾為營衛氣血生化之源,雖心脾兩虛,卻是以脾虛為核心;三組癥狀表現又是以氣血虧虛為其基礎。

所以本方主治症中但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即可運用本方。

03、加減應用

後世應用此方時,偏於氣虛者,可重用党參、黃芪,或用人蔘替代党參;偏於血虛者,可重用黃芪、當歸、龍眼肉;偏於心虛者,可重用茯神、棗仁、遠志;

用於崩漏者,要加大党參用量或用紅參,可加地榆、紫珠葉、阿膠、大小薊、茜草、側柏葉、槐花炭等,或配合固經丸;

用於子宮出血後的調養者,可加阿膠、艾葉、白芍及重用黃芪等,要加大党參用量或用紅參;

若食欲不振者,可加陳皮、半夏等;若失眠較甚者,加大酸棗仁的用量,或加五味子、合歡花;若心悸較甚者,加磁石、硃砂,以鎮心安神;若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者,加肉桂、附子,以溫壯心脾。

本方去黃芪,加黃精、龍齒,可治療風濕性心臟病的心悸、胸悶、短氣等;風濕病活動期,加荊芥、蘇葉;心力衰竭,加麥冬、五味子;咳嗽,加紫菀、桔梗;咳血,加大小薊、藕節、仙鶴草;浮腫者,倍党參,同時改茯神用茯苓。

臨床見有個別患者出現口乾、鼻燥、便秘等副作用,長期服用本方偶有一過性消化道癥狀,皮膚乾燥及肝功能異常,停葯後可恢復。


04、類方比較

歸脾湯從心脾兩臟治療,方中以黃芪、人蔘、白朮、甘草之甘溫補脾益氣;以棗仁、遠志、茯神寧心安神,當歸、龍眼肉補血養心;

用木香行氣舒脾,以使補氣血之葯補而不滯,得以流通,更能發揮其補益之功。

原方在臨床應用時尚需加生薑3片、大棗2枚,意在調和脾胃,以資生化。

就全方的配伍特點來看,本方雖是心脾同治,但重點在治脾,因為脾是氣血化生之源,補脾即可以養心,且脾氣得補,則血行得到統攝,方能引血歸脾,其方名為「歸脾」寓意可知。

另外,本方雖是氣血並補之劑,但重點在益氣生血。

方中黃芪配當歸,即寓有當歸補血湯之意,使氣旺血自生,血足心自養。

歸脾湯雖為四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加龍眼肉、棗仁、遠志、木香而成,但經過這一加味,其所治療的病證便與四君子湯合當歸補血湯所治療的病證大不相同。

四君子湯主要為補氣健脾葯,當歸補血湯主要為補氣生血葯,本方則益脾生血、補血養心,使心脾相生,以達氣血兩旺之效。

其中,棗仁味酸入肝經,龍眼肉甘溫入心經,與當歸配合,則能補血以滋心肝之陰;佐木香配棗仁,不但能醒胂氣,又能調肝氣、益肝陰而助心血。

從而本方具有木生火、火生土、從肝補心、從心補脾、藏血生血而歸脾統血之功能,故能治療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不統血致血妄行諸疾,遠非四君子湯、當歸補血湯所能與之相比。

加之木香醒脾行氣而調肝,從而使本方能從心、肝、脾三經並補,但側重在心、脾,故用治思慮過度、勞傷心脾、脾不統血而致血液妄行諸病。

因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三臟功能恢復則血自歸經而諸症自愈,所以《沈氏女科輯要箋正》說:「歸脾湯方確為補益血液專劑。」

本方與氣血雙補的八珍湯比較又有不同。

八珍湯用四君子湯補氣健脾,四物湯補血調肝,兩方相合體現氣血雙補,所側重的在肝脾兩臟,用於病後虛弱及貧血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歸脾湯則側重在心脾,用治脾不統血之血液妄行、心神失養諸證。

本方與補中益氣湯同用參、術、芪、草以益氣健脾,但本方配伍了養心安神之品,意在補益心脾,以恢復其統血之職,故為補益血液專劑。

補中益氣湯配伍了昇陽舉陷之升麻、柴胡等葯,意在補氣升提,以恢復其升降之能。

本方用治心脾兩虛之心悸失眠、食少體倦,以及脾不統血之崩漏、便血;補中益氣湯則治氣短懶言、氣虛發熱,以及中氣下陷諸證。


本文來源:小金方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