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絕地求生」不能僅靠礦工經驗,井下避險系統得安排!

「絕地求生」不能僅靠礦工經驗,井下避險系統得安排!

科技日報記者 俞慧友

四川杉木樹煤礦「12·14」透水事故中,經過80多小時搶險救援,13名礦工最終「絕地生還」,創造了「生命奇蹟」。

CCTV新聞頻道

事實上,透水事故只是與煤礦開採相伴的諸多災害事故種類之一。當人們與它們不期而遇時,該如何將災損最大程度地降低?

傷亡多因窒息或中毒

井下「緊急避險」是關鍵

湖南科技大學土木學院副院長、礦業工程博導郝小禮教授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我國煤礦以井工開採為主。在我國重點煤礦中,高瓦斯和瓦斯突出礦井佔48%,有自然發火危險的佔57.6%,有煤塵爆炸危險的佔88.1%。煤炭賦存條件差、開採裝備與技術相對落後,使煤礦成為安全事故的多發地點。「當然,即使是非煤礦山,災害事故也時有發生。」

12月18日,救援人員轉運安全升井的被困人員(新華社記者薛玉斌 攝)

而大量礦難事故調查表明,在火災、爆炸等事故發生現場,因災害直接導致的瞬間死亡礦工人數,只佔事故傷亡總人數的少部分。絕大多數礦工,是因事故發生後,不能及時升井或逃離高濃度有毒有害氣體現場,導致窒息或中毒死亡。因此,礦難發生後,為井下被困的倖存人員提供躲避有毒有害氣體環境及其它傷害的密閉空間,並為其提供必需的生存條件,延長其生存時間,直至救援人員到達,能很大程度上減小礦難引起的人員傷亡事故的發生。

據《煤礦安全規程》,礦山需建立三級井下防護體系。第一級以個人防護為重點,配備自救器、攜帶型瓦檢儀及報警礦燈等防護裝備,為災變發生後人員快速脫離災害影響範圍或達到安全避災地點提供支持。第二級,在工作面附近和局部區域設置可移動式避難艙或建設臨時避難硐室,配備一定數量的食物、飲水和供氧系統,使逃生人員能就近快速進入安全環境緊急避險。第三級,在採區上下山附近或井底車場設置固定式避難所,配備為避難所內持續輸送氧氣、水和一定量的食物的系統,實現通訊、環境監測等功能,為整個採區或礦井避災人員提供應急避難空間。

「絕地求生」要科學自救與互救

也要切實落地「六大避險系統」

依靠三級井下防護系統,通過科學自救,能極大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湖南科技大學礦業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李青鋒說。

所謂「自救」,即井下發生意外災變時,在災區或受災變影響區域內,人員進行避災和保護自己的方法。但李青鋒強調,事故中的人們,除自救外,在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還有必要掌握救護受傷同伴的方法,即「互救」。「礦工進入一個新作業地點作業前,須學習該作業地點的作業規程和安全技術措施,熟悉作業區域的通風系統狀況和避災路線。當然,還包括熟練掌握所在礦井的災害預防與應急方案,熟練使用自救器,掌握髮生各種災害事故的預兆、性質、特點和避災方法。互救,則包括搶救災區受傷人員的基本方法,學會最基本的現場急救操作技術等。」

災害發生後能否成功救援,除需要礦工有科學自救的知識,並能正確操作外,還需要有先進、可靠的井下防護系統。」郝小禮說。

目前,鑒於國內煤礦安全生產形式,及國外救災的成功實踐經驗,我國政府先後發文《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企業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關於完善煤礦井下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通知》,明確提出在我國煤礦建設井下監測監控、人員定位、緊急避險、壓風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聯絡等安全避險系統,全面提升煤礦安全保障能力。

事故現場等待運輸的排水設備(中新網記者劉忠俊 攝)

「六大避險系統』的建設,對保護被困礦工在事故發生後的生命安全、提高救援成功率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技術、經濟等多重因素,這項措施並沒得到很好的執行。為了礦工安全,建議政府和企業努力落實該項措施,真正實現煤礦安全高效生產。」郝小禮說。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增強高質量發展動能
百年理論預言被證實!我國科學家捕捉到水結冰的關鍵一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