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高德明:太虛論在家修行

高德明:太虛論在家修行

2019年11月2-3日,高七師受邀參加了在北京大學召開的第二屆「太虛與近代中國」國際學術研討會,會上高七師作了《太虛論在家修行》的主題報告,引起了佛教界的熱烈討論與廣泛關注。以下是主題報告的錄音和文字。

高德明(七師):

感謝北大哲學系,特別感謝北京大學佛教研究中心能夠組織這樣的盛會,我講的內容是太虛論在家修行。這個題目,我先解釋一下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如果從修行的角度來講,這個人群應該就是已經信仰佛教的,並且開始修行或者準備修行的人,這是講的範疇和我們資料搜集的範疇,我們先定義為他是已經信佛的眾生,(太虛)大師對這些人在修行上的論述。

我們知道,太虛法師在論述過程中是因人施教,因根施教,因機施教的。所以,若要更好的應機而施教,對人群就有必要進行劃分,更細緻的分類。我們就從大師的文獻中,盡量找到他對修行人的各種分類方法,最大的分類方法就是把佛教徒分成在家佛教徒和出家佛教徒,按照這個思路太虛法師在宏觀上把出家和在家,兩種不同人群的修行方法,進行了細劃分。

居家徒眾就是指在家信仰佛教的男人女人是也,出家徒眾即男人女人出家的,所謂和尚和尼姑。那麼作為出家徒眾主要是住持佛法,先經出世修行修證,之後再進行應世的教化。在家徒眾主要是敬信佛法僧,行十善法,用之移風易俗,構成佛化的倫理、政治、經濟的新社會,那麼這是宏觀上分了在家修行和出家修行。

《優婆塞戒經》中,把出家徒眾分成兩類,出家菩薩的在家徒眾,以及在家菩薩的在家徒眾。作為出家菩薩的在家徒眾,和在家菩薩的在家徒眾,兩者的修行要求也是不一樣的,我們看經典中也非常重視對修行方法指導時,要因人而異,因此《優婆塞戒經》中把出家徒眾和在家徒眾的弟子也分得非常詳細,是有不同的修行指導方法。

在中國,在家教眾和在家信佛的人,常常用居士這個概念來劃分(和稱呼),太虛法師說居士原來不止是指佛教徒,它是社會的一個層面,居士這個概念,大師也有劃分,按經典上來劃分就是國王大臣這是一類,這是指政治界人物。長者,這是指社會上的士紳,為眾人所推崇的。還有居士在這裡原來是指士、農、工、商中能安居樂業者,這應該是社會的中層。居士也可以分成學佛和非學佛的,在這裡居士是廣泛的指已經學佛的,信仰佛教的眾生了。

中國慢慢的居士代替了在家學佛的稱呼,慢慢的我們更多的是用居士這個稱號,在我們資料的應用過程中,我們發現我們搜索的資料,主要是太虛大師的文匯以及太虛大師全書,我們用電子版的這種全書來搜索,搜索到居士的概念有399條,而在家徒眾在家眾的概念只有三、四十個,因此太虛法師對在家學佛的人的這種稱呼,基本上還是以居士這個概念為主體的。

我們上面搜集了很多的太虛大師對居士如何修行的資料,我們對資料的整理方法,是對這些修行方法和指導內容,進行了六個方面的歸納,這六個方面一是傳統佛教的戒律的角度、修行方法的角度和度化眾生方法的角度,這個大家都不陌生,戒律和修行方法是一個修行人自利的方法,度化眾生的方法是利他的方法,這是自利利他。

另一個方法我們是用宗教社會學的方法,來進行資料的整理和劃分。第一個就是秉持的理念和修行方法,第二個是它的宗教組織結構模式,第三個是所說的它的經濟模式。馬克斯韋伯對一個宗教組織的發展,認為如果它能夠長期的運行,需要有三方面的元素,一是它秉持的理念,相當於火車的方向。另外它的組織結構模式和經濟模式是火車的兩條軌道,如果方向和軌道一致的話,那弘法模式就能夠長久穩定的向前走。

我們知道太虛法師在佛教的改革上也仍然是秉持著這三個方面的理念,比如說他的教理改革就是方向,他的教制改革、教產改革,就是相當於火車的兩個軌道,只是太虛法師是宏觀上的進行指導,在具體的細節上還有待於我們來研究和完善。在這一點可能是宏觀上的經濟模式論述的不多,人們思考的也不多,基本上都是想在宗教模式和理念上進行思考,實際上這三者是息息相關的。宗教組織模式決定了它的經濟模式,經濟模式又反過來支撐宗教組織模式,只有這個在組織模式之下,以人弘法,你的理念才能貫穿,修行才能夠落實。

我們知道楊雲山居士祇洹精舍就是因為經濟上的問題,沒有經濟支持才沒有開下去,包括太虛法師的武昌佛學院,也有這方面的原因。以後我們可能會詳細講。

在這裡我們要討論在家學佛的修行方法,戒律修行方法,以及度化眾生的方法。那支撐我們在家學佛能夠繼續長久學下去的,就是看這個方法秉持的理念,它的宗教組織模式,就是你在什麼環境下修行,以及你的生存方式、你的經濟模式是一樣的。後三方是支持前三個方面長久的修行的動力模式以及經濟基礎,我們將在家修行的方法方式以及人群劃分給予歸納和總結,希望大家對照這個內容,能夠深入經藏,好好地思考太虛法師對我們的指導,太虛法師的期待是什麼,指導是什麼,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思考。

我把這六個方面給予了歸納,主要就是宏觀的體現在這個表格里。

首先還是要對人群進行劃分,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修行方向、不同的社會階層,太虛法師是有分別論述的。我們首先看人群分類很重要。

在論述中,人群我們給分成三類,一是在家行出家法,精進修行的一類,還有就是信佛的紳士,再有一類我們分為普通的信徒。

在家行出家法,常常是嚴持戒律,身在家而心出家,他們修行的下一步就是成為出家眾,當然也有精進修行,有宿世根基,成為佛學的大學者,這是一類;還有一類就是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處在社會中上層的紳士,就像大師在他的著作中論述的在家徒眾,亦多大官、鉅紳、富商和貴女,他們能為佛教贏得更多的信眾和為自己獲得更大的福報,這是信佛紳士;還有就是普通的信眾,普通的家庭主婦或凈土修行者,或其他的也就是指普通請受皈依戒的信男信女,他們會成為在家菩薩或者在家菩薩的弟子。這是分三類,其實這三類比較容易理解。

這個內容能讓我們知道,你這種修行方法,它的可執行性和長久性,你這個方法是在什麼組織狀態下,什麼社會形態下,什麼階層下來運行的。

經濟模式就是指生活經濟來源,或者是你的收入支出的方向,這也是和你生活息息相關的,修行也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宏觀先講解一下吧,比如說比較精進修行的在家行出家法的這類眾生,他們的修行方向就是為了宗派的這種發展,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個人影響力,《卡斯馬里》,他們守的戒律基本上是按太虛法師說的是菩薩戒本,最嚴謹的戒本,修行的方法是系統的信解行證,他們服務的方向是為僧團服務,支持僧團的弘法事業,或者為宗派的發展盡自己的力量,這是第一部分。

信佛的紳士,具有政治影響力或者社會影響力,被人推崇的這些人,他們的宗教社會方向是為佛教的社會化,增加佛教的影響力,組織模式往往是長老會、貴族階層、專家協會,戒律上這三點可能都包括。按太虛法師的這種說法,在中層次上應該守《優婆塞戒經》,按《優婆塞戒經》來修行,修行方法更多的他們是廣做功德和法布施,服務方向是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發揮國家的慈善精神,做公益慈善道德等各方面的建設,讓佛教服務社會,佛教在社會中獲得社會國家的支持,這是服務方向。

更多的是普通民眾,他們的宗教社會方向就是把家庭建設得更加幸福,就是家庭的佛教化,佛教的家庭化。那它的社會組織模式就是家長制和官僚制,以家庭為主,樹立家風家規生活訓誡,形成佛教的社群風俗,它的戒律方法太虛法師給予了最低的要求,只要你信解就可以了,只要有三皈依,戒律上太虛法師在這裡,後面我們有詳細的一種論述。修行方法是以兩種凈土發願往生,為太虛法師所主導的方法,它的服務方向是為家庭服務、為身邊的人服務。

下面我們都會給予一個詳解,因為不同的人群的方法不同,修行的場所不同,它的經濟模式不同。前者方法是不是應機,你得跟你後邊所說的宗教社會學方法,決定了你這個方法能不能夠長久修持下去。

下面我們詳細講解這六個方面,這六個方面我們都是用現象學的這種質性的研究方法,只要太虛大師在他的文章中文獻中有這個資料,我們就按照這六個方向給予了歸納。

我們剛才講了主要的修行方向,第一類下一步就會成為出家眾;第二類雖然不出家,他的目的是為佛教贏得更多的信眾,或為自己獲得更大的福報;第三類修行的方向就是成為在家菩薩或者是在家菩薩的弟子,能夠更好的在家修行,就像印光法師以及印光法師提倡的弟子一樣。

這給我們帶來的思考就是方法不同,所依照的經典和理論也是不同的,這是修行的方向。

我們再講一下宗教社會學方向,第一類,這些精進修行的人,在家行出家法的人,他們修行的宗教社會學方向是個人的成就,或為了宗派的發展,或者為了圓融整個佛教;

第二類人,這些紳士或者是工農商學兵做得比較好的,被人推崇的,有一定影響力的人士。也就是所說的佛教的社會化和政治化,是他們宗教發展的方向。即經典中的國王大臣是指政治化,居士和長者是指佛教的社會化,在這一點上,太虛大師在建設人間凈土論中已涉及和論述了。

第三個在家修行,在家修行就是指在家的女佛徒和男佛徒。在家修行除了修行以外,還要以管理家務和職業技能,提高管理家務和職業技能為同時進行的修行。太虛法師認為只有佛教進入家庭,才能把佛教在家族上打下深固的基礎,將來佛教才能夠流傳下去。

在這裡這一段他不提倡在家人按出家人的方法來修行,按出家人的方法來度化眾生,而是應該在家行在家法,出家行出家法。即使在家弟子還有不同,在家弟子也分成,出家弟子的在家弟子和在家弟子的出家弟子,分得更細了。在這裡太虛法師沒有分的這樣細,只是指出了,你行出家法那你跟出家有什麼區別,那你就應該出家了,在這裡他有一個詳細的劃分。出家眾和在家眾要各司其職,這是他的不同的宗教社會學方向。

所以,太虛法師非常重視在家修行。這裡,我們歸納了跟在家修行有關係,我們歸納了太虛法師跟在家修行與家庭有關係的這幾個概念並給予一個分類,一個概念就是家庭的佛教化,簡而言之就是佛教如何進入家庭。

太虛法師說,除以佛法養成其解行兼具的佛教人格外,尤應教以管理家庭及職業技能。他提出了這兩點,這樣就可以讓佛教進入家庭。

那什麼是佛教的家庭呢?就是以家庭為社會單元來傳播佛法的,這是一個橫向的作用。前面是佛教進入家庭,佛教進入家庭之後,以家庭為單元來傳播佛教就叫佛教的家庭。前面是用十善行來讓家庭佛教化,讓家庭中的佛教徒很好的學習管理家務的或者是提高職業的那種能力。之後這個被佛教化的家庭變成佛教的家庭之後,再去橫向的以家庭為單位來傳播佛教,以及能夠隨類顯現去方便教化。

第三類是家族的佛教化,佛教的傳承以家庭為單位,向代繼傳遞,向自己的子孫傳遞,這樣整個家族都能夠佛教化。太虛法師說這是非常重要的,他論述了只有這樣佛教才能抵擋社會的動蕩,才不被滅亡。

我們要思考家庭教育、職業教育、佛教教育,如何分配比例,不同的這種比例的精力的時間的分配,會給在家佛教徒帶來什麼不同呢?這是我們的一個思考。

我們看這個圖橫向的是佛教,首先家庭佛教化,然後再以佛教家庭的形式作為社會單元去做事情,佛教的傳承是以家族為傳承,這整個家族一代一代人都開始學佛了,那它是一個橫向的過程,有個豎向的過程,形成了一個立體的發展,就能夠展現出太虛法師對家庭的佛教化,佛教的家庭以及家族的佛教化的整體上的架構。

佛化家庭為什麼重要呢?

太虛大師認為,佛教的家庭化事關佛教的生死大事,把佛教在家族上打下一個深固的基礎,則佛教將來就永遠能夠流傳下去,太虛法師從歷史的角度來推斷,佛教之所以不長久,經常起起滅滅,主要的原因是佛教沒有像婆羅門教、耆那教和伊斯蘭教那樣進入家庭。如果想佛教不滅,那麼佛教一定要進入家庭。他還提出造成佛化家庭的因素是在學佛的婦女,所以說佛化家庭在佛教中向來是應該最注重的,而且更多的注重女性在家修行者。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人間佛教和人生佛教落實比較好的台灣,女眾為什麼為弘法主體,也可以從這個角度來思考;那麼我們還要思考若是佛化家庭對佛教如此重要,我們在傳統佛教理論上,應該有什麼樣的研究,有什麼樣的取向,什麼樣的人才培養方向,會帶來佛化家庭的增加。

從人生佛教、人間佛教和家庭佛教化的角度,我們來深化太虛法師的入世化主體性的修行脈絡。

人身佛教是以個體為單元,通過五戒十善的現世修行,來實現來世解脫和法界圓明,也就是"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實義。"那麼再拓而展之,就是人間佛教與人間凈土,那是以社會活動為單元的佛教系列活動和方法,比如佛教建立實業,佛教影響藝術,辦教育,提倡道德、傳播知識等等。

第三個是家庭佛教化,家庭的佛教化這個觀點是太虛法師在他的後期比較強調的,是以家庭為單元的佛教傳播與繼承方式,比如佛教化,家庭提倡佛教的親子教育,建立家風,建立家族式的佛教發展。我們就把家庭佛教化作為人間佛教、人生佛教的一個基礎,佛教發展的一個底線。

這是第三點我們在佛教修行的場所上、組織模式上更多的論述。

下面我們詳細的看一看,宗教社會學的組織模式,個人影響力,太虛法師在個人影響力上有這樣的論述,中國學佛的人不愁無一二超邁之豪傑,而建立體制並不多。太虛大師認為建立體制是非常重要的,能夠建立體制才能夠讓佛教長久不受個人的影響。那麼在這裡呢,他的一生的努力基本上都是在建立佛學會、信眾會和居士林上付出了很大,在佛學院的組織上,是以貴族階層為支持的長老議會制,這個體制有優勢也有弊端,優勢是聚集很多高層面的社會人士,那麼我們知道它的組織模式也會影響理念的,比如說武昌佛學院第二期招生的時候,太虛大師就想轉變學校的方向,從普通的僧人培養變成更加提倡戒律方向的培養,這時校董會就沒有同意,並且給予干預,太虛法師的想法,就沒有實現。

這也就是說它的組織模式、經濟模式影響了武昌佛學院教學的理念,太虛法師也很難在武昌佛學院,在後期,實現他自己個人的想法,這就是經濟模式、組織結構以及理念的相互的影響。

後面的家長官僚制是指家族式的修行,它主要的模式是家風家規的建立、生活訓誡的建立,以及社群風俗的建立。

我們要思考結構模式不同直接影響修行的方向和經濟模式,經濟模式影響修行的思想和理念,太虛法師提出了很多他的改革和不同的修行方法。這個修行方法適不適合你,不僅是你個人的喜好問題,也跟你所在的社會階層,你的佛教的組織結構模式和你的經濟情況,都是息息相關的,它決定了你修持的這個法對你來講是否長久,而長久性就表示著恆一性,表示著你最終的結果是什麼樣的,因此這裡修行是一個系統的宗教社會學行為。

下面三點是涉及到個人,就是傳統的對修行方法的歸納的方法,戒律是最先要提到的。太虛法師把戒律也分成三個層次,而且他最提倡的是解信,哪怕你一個戒沒有受,只要你信仰佛教、皈依三寶你就可以很好的修行了。

再往上走一步就是受一戒、二戒乃至五戒等等,按照《優婆塞戒經》修行,再上一步就是按照菩薩戒本來修行。太虛法師特別提到了楊仁山居士,他只是信而未受戒,修行也非常好。從他這樣的一段文字來講,他是提倡最低層面的,也不可以說最低層面的,他是提倡降低戒律的門檻的,他這種降低門檻是非常有意義的。有什麼意義呢?

第一點,我覺得具有普世化的門檻作用,好多人想學佛,但一提起戒律就不敢學佛了,一學佛他會覺得限制他,他不知道那個限制的真正意義,但是從他的角度覺得是一種限制,因此太虛法師把戒律分成三個層次,有利於佛教的普世化,降低了佛教的門檻。

再有一點,就是這三個層面的戒律並沒有高低之分,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三個人群,他們所生活的環境不同,修行的方法不同,社會作用不同,也就是他們應該採取不同的適合自己的戒律方法。你是用解信的方法,不去受戒,就是深入解信,還是受戒,還是嚴格的按照菩薩戒本修行,是在於你是這三個人群的哪一個層面來決定的,並不是有個好壞之分,而且太虛嚴肅地批判了這種廢事逃禪、悖論苟安的思想,用嚴格的戒律,並不是真正為了修行,是為了逃避。而且你沒有出家,按出家人的嚴格的戒律來修行,會有很多弊端,法師在文章中有眾多的論述。這是戒律。

中國人特別重視素食,太虛法師關於素食也提到了,在家佛法,學佛不一定要素食,素食的人也不一定是學佛的,戒善之法,必待發心求素,他從來不強勸別人,而且指出楊仁山為近代在家大師,也沒有吃素,這一點希望大家能有很多思考。

社會上對中國佛教的認識,我們如何來認識,我們是站在第一類人的角度,還是中間層的角度,還是站在想讓更多的人能夠接觸佛教這個角度來思考,不同的取向有不同的認識,這個沒有問題,只是我們想讓佛教向哪個方向發展,在這個問題上我們是否先宣傳素食,是否素食是中國佛教的方向和代表,這裡太虛法師他有他的思考,也給我們帶來我們的思考。

第五點是修行方法,第一類人他是用信解行證次第的這種修行方法;第二類人是布施功德等六度的方法;第一類、第二類方法基本上就是按照五戒十善的修行方法。第三類修行方法是指兩種凈土,發願往生等宗派性的方法或單一性的宗派修行方法,兩種凈土是指兩個層次的凈土,一個是彌陀凈土,一個是彌勒凈土,太虛法師自己修的和提倡的是彌勒凈土,他認為只要守好五戒十善就可往生彌勒凈土,印光法師更多提倡的是彌陀凈土。這是兩種凈土。

太虛法師對這樣的僧團的指導也詳細講了彌陀凈土的極樂世界的殊勝。兩種凈土還有一種含義就是人間凈土,建設人間凈土,以及我們要往生的凈土,這也是兩種凈土。發願往生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發願往生彌勒內院,持五戒十善而得往生。再有就是單一性的修持方法,比如說修藥師法門、地藏法門、准提法門等等,這是修行方法。

我們思考一下,把系統的佛教學習和修行,讓位給來世的凈土和出家法師,這樣會讓更多的信眾能為社會創造價值,也就是說太虛法師提倡的在家修行人不能把全部的時間用在佛法上,你要拿出更多的時間為家庭服務、為社會創造價值。如何更多的為家庭服務和社會創造價值呢,那你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技能才能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是修行方法。

服務的方向,第一類的人在家行出家法,精進修行的人,他們更多是為僧團服務,支持某個僧團或某位法師的弘法事業,由真正了解佛教,及熱心擁護宣傳佛教的菩薩居士,成立敬佛法僧、信業果報、正身語意、淑家國世而有組織有紀律的信眾團體,這是太虛法師的論述。

第二個層面的人,他們服務的方向是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發揮佛教的慈善精神,做公益慈善,做道德建設等等,太虛法師在這三個方面有很多的論述,這是中間的紳士階層,社會中上層。

第三類,普通的信眾,他的方向太虛法師建議是為家庭服務,為身邊的人服務,在《對於中國佛教革命僧的訓詞》,建設現代中國佛教團,以及其他的經典論述中都提到了這一點。東蓮覺苑的時候,發現在優婆塞教育上經典太多,沒有普通教育,還特別提出要更多的教大家如何在世間技能上提高。

這三個人群的服務方向不同,所要處理的問題是服務的人群不同,那你所掌握的技能和學習方法是不同的,因為我們修行就是為眾生服務,要利他的,服務於不同的人群所需要的技能確實是不同的,不同的技能就需要不同的老師,這裡就是像《優婆塞戒經》裡面講的,可以選取出家佛徒為自己的善知識,也可以選擇在家佛徒為自己的善知識,這是菩薩戒經的分類。那我們看服務方向不同,對我們也是有影響的。

宏觀的來看,太虛法師提出的修行的重點,他總結了傳統的成就是四個方面:人生改善、後世增勝、生死解脫、法界圓明。人生改善就是指現世的利益,後世增勝是指追求來世的福報,生死解脫是指我們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跳出六道輪迴,法界圓明能夠成就佛法,第一義諦。

太虛法師提出我們過去太注重後世增勝和生死解脫了,放棄了人間佛教、人生佛教,因此他把重點放在人生改善上,基於人生改善而包容後世增勝、生死解脫以及法界圓明。

這裡其實我們的思考是這樣,如果你說在人生改善就可以獲得後世增勝和生死解脫,這個不僅是一種提倡,更需要理論上的更多的綜述,人們才能相信你的人生改善能夠帶來後世增勝和生死解脫,要真正的能夠論述。

太虛法師在這裡其實有一個地方提到了這一點,就是論述印光法師的凈土的宗教思想,以及日本真宗的宗教思想,這兩點的不同就是對你已經相信,你已經能夠往生極樂世界了,那你為什麼還要念佛,這點的不同會導致人的行為不同,會導致教團組織發生不同的變化,和人們願不願意已經相信自己能夠成就了,能夠真正去入世了,是信佛了之後更出世,還是信佛了之後能夠更入世的為社會做服務,做更多的弘法工作,還是把自己門關起來,避世念佛,在理論上它的差異太虛法師也點到為止。

這裡其實需要我們有很多深化的理論內容,展開的理論內容,人們就更願意用人生改善來包容後世增勝和生死解脫了。居士學佛的思路在人生改善這四點上對應著人間佛教、家庭佛教的建設,後世增勝應該增加因果三世的教育、六道輪迴的宣傳。生死解脫上,應該提倡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和太虛彌勒凈土思想。這些居士學佛的思路,我是根據太虛法師的思想自己的一些想法。

太虛法師指出在傳統上,就是在凈土和密宗上能夠包容後世增勝和生死解脫,現在我們覺得還是要把生死問題和臨終問題解決了,這些想修行的人才能夠放下他自己自修的方法走出來服務眾生、服務社會,才能進行真正的太虛法師期待的人生佛教。人生改善是我們人生問題,現實的幸福智慧和福報平安健康問題,這是人生改善。人生改善我想太虛法師有很多的論述了。

生死問題、臨終的問題,這個不只是你提出五戒十善就可以解決的,還有一個理論上的推導,以及對宗教理論上的深化和完善才能讓人們從理念上願意入世修行,這些在家修行者也能夠真正按照太虛法師的佛教的改革和期待來成就。初心大家都想有所成就,那麼成就的問題、修學的問題如何顯現,如何讓他知道自己成就了,這也是佛教的一些問題。

基於人生的改善,發菩提心,來融合第二、第三,並且把三四者都融合了,這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你怎麼解決修行人這三個問題:基本的經濟保障、來世的問題、臨終的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入世修行人的這些顧慮,他很難全心全意的真正的進行入世修行,人生佛教有可能落空,因此你首先要解決來世問題、臨終問題、現實的成就問題,他才能夠去利他,才能真正走入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僅要深入研究太虛法師提出的五戒十善就可往生彌勒凈土的思想,同時在經典中應該按照太虛法師的這種思路,挖掘更多的能夠包容、包含臨終成就和現世成就,合二為一的這些方法,把它發揚光大。

下面我們宏觀上再看一下這個表就比較清楚了,眾多的普通信徒適合在家修行,戒律的最低門檻只要你信了就可以了,可能根據自己的情況來受一戒、二戒、五戒、八關齋戒,以至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本的修行方法,在戒律上沒有高低之分,只有適合不適合,太虛法師對這樣的情況給予了很多的論述。

修行的方法就是兩種凈土,人間凈土、佛國凈土;佛國凈土分兩種,彌陀凈土、彌勒凈土;發願往生,五戒十善。服務的方向是為家庭服務,為身邊的人服務,你的修行的地方就是你的家庭,你的組織結構就是你的家庭,所以要做好家風家規的建設,不僅要學佛,要學習如何管理家務,教育子女,善待家人,同時為家裡創造經濟基礎,讓家人生活得富裕幸福,這就是普通佛徒的修行方法,太虛法師給予了論述。

第二類人就是信佛的紳士,你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有組織能力就要發揮你的作用,更多的為社會家庭服務,發揮佛教的慈善精神,做公益、做慈善,修行要以六度為主,因為你更有智慧,能更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時間,廣做功德、廣做布施,支持佛教的發展,支持僧團的發展,讓自己的智慧和福報更加大,像滾雪球一樣,為佛教贏得更多的信徒,這是信佛的紳士。

還有,有宿世因緣要精進修行又出不了家,但是你修行的方向下一步就是出家,那你就應該嚴格的按照佛教的信解行證,系統的修行佛法,按照菩薩戒本嚴格修行,為僧團服務,一切精力用來支持僧團的弘法利益。這是他的前期對在家修行的方法,和對出家修行要求是一樣的,只是後期他越來越重視普通信眾的修行了。

在家普通信眾的修行和出家修行是不同的,因此對普通信眾的支持,對普通信眾的教育也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印光法師和太虛法師他倆有分歧的地方。有分歧的地方就是印光法師認為你在家修行這些念佛的女眾就不要到寺院和佛教會去,只要家庭里就可以的,其實這一點是符合宗教社會學思路的,在家佛徒的組織機構就是家庭,如果你穿插到正信會或者是居士林是跟你修行的方法不一致的,會影響你修行的,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里講。

當然了,對在家佛徒的教育,出家眾有時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就是說應該教育這些女人如何生孩子、如何懷孕、如何保胎、如何教育孩子,往往這又不是出家眾人生經歷和他自己的長處,因此印光大師雖然給予了很多指導,但是也受到了很多的誹謗。因此如何細化這個,現在我們是按太虛法師的文獻細化了這些出家眾的人群,信佛的信徒、信佛的紳士、精進佛法的個體這三類人,優婆塞戒經細分了在家佛徒的兩個善知識,出家眾善知識,在家眾善知識,實際上太虛法師並沒有根據在家徒眾的細分化,而細分化他們的善知識應該是如何的,善知識是否也需要細分化,這個沒有論述。

我們可以按照這個論述來發展和發揮太虛法師對在家修行的指導,讓太虛法師的這些理念、思想、思路能夠真正的發揮宗教社會學的作用,只有這樣我們才是真正對太虛法師的思想的一個感恩和發揚。

好,這次就給大家先彙報到這裡,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完)

=====|分享傳遞正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准提家園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小故事-四塊糖果的故事
你是我獨一無二的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