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什麼是風水及風水術的分派

什麼是風水及風水術的分派

風水是個極複雜的概念,它至少包含以下幾方面內容:(1)指先人的居處和生存環境。受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古人認為先祖死後仍在另一個世界繼續生活。因而傳統的風水觀所說的居處和生活環境,也包括過世先祖的葬穴及其周圍環境。

(2)環境周遭諸要素如山、水、風、空氣、土壤、陽光等相互之間及其與傳統人文學說氣、陰陽、五行、八卦之間的各種神秘聯繫;

(3)這種聯繫所顯示和蘊含的居處者目前的生活狀況與未來的吉凶禍福。在祖靈崇拜意識驅使下,古人事死如生,甚至把已故先祖的陰世生活環境及其對子孫的禍福看得比自己的生存環境及其吉凶更為重要。因而對先靈的居處環境—陰宅,較之對自己的居處環境陽宅,古人在選擇與處理上顯得更為重視和審慎。

風水也由此從死、生的角度劃分為兩大部分:陰宅風水和陽宅風水。而在許多場合,「風水」的實際含義指陰宅風水。釋名曰:「宅,擇也,言擇吉處而營之也。」然不論對何種環境的選擇,古人的目的為了聚氣。郭璞《葬書》雲:「葬者,乘生氣也。」氣是萬物之源,各種事物皆為氣的變化客體,聚氣則吉,故能喜旺富貴,失氣則凶,故衰敗貧死。聚氣的關鍵在乎風和水。

《葬書》雲:「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清人范宜賓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重,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此即風水得名的由來。

古人由風水又衍生了風水術,風水術亦稱相地術或堪輿學,研究風水的學問。具體指人們從生存需要出發,結合傳統文化意識,對居處環境進行選擇、安排與處理的原則與方法,是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的學問。風水術起源於華夏族先民對於居處環境的勘察和選擇,中國最早的文學總集《詩經》就有先民相地的記載。

《大雅·公劉》篇述公劉率領周朝先民遷居豳地時,其中多次提及公劉登高行遠,勘察廣原京巘,草澤流泉。如第五章:「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乃崗,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三軍曹,度其隰原,徹田為量,度其夕陽,豳居允荒。」公劉不僅察其山水,亦測其日影,相其陰陽,觀其日出日落,以之確定居處之正位。隨著經驗的積累,古人逐漸意識到人與自然之間存在著某種必然的聯繫;認識到水火山澤、日月星辰、風雨雷電、自然方位、四時變化等對人的生活生存的影響。

如《呂氏春秋》雲:「輕水禿癭,重水馗壁,甘水好美,辛水疸痤,苦水框傴。」《孔子家語》亦云:「堅土之人剛,弱土之人柔,墟土之人大,沙土之人細,息土之人美。」在此基礎上,古人於是有了太清之氣、兩儀、四象、五行、八卦等觀念,並把它們運用於居處環境的選擇,進而有了這方面的專書—堪輿。

漢末,形成了風水術或相地術的原形。隨著歷史的發展,文化的繁榮,古人們越來醉心於探究人與自然間的各種神秘聯繫。唐宋之際,形成了兩大風水理論流派。江西形勢派注重龍脈、穴位、砂水、方位之間的呼應及其對氣的藏豪。福建理氣派則以五行八卦、天星、十二支為四綱,認為氣作為化生人體及萬物之源,無形跡可尋,須以羅經定其位而察其氣,重視方位對氣的生克迎聚。

明清時代,兩派理論漸趨融合,在風水勘察中,形、理並重,導致了風水理論的複雜化。及至今日,由於名詞術語的紛繁複雜,理論系統的混滑乖舛,遂使風水術走向神秘莫測而成絕唱天書。應該說,風水觀的形成,是華夏文明進步的標誌,風水學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是華夏文化高度發展和成熟完善的結果。風水術的複雜化和神秘性,是人類在對自然的奧秘和未知世界的認知的感性階段的必然產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風水 的精彩文章:

好好說話,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最好的風水
中國傳統文化風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