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鄭桓公如何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鄭桓公如何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一個人如果不能夠審時度勢,提前做好長遠的規劃和打算,那麼近期就可能遇到麻煩,導致潛在的憂患此起彼伏,等到著手處理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西周時期的鄭桓公覺察到外敵強悍、朝室疲敝的憂患後,深謀遠慮,提前遷國移民,從而免除了一場劫難,延續了封地鄭國數百年的基業。

鄭桓公是周朝諸侯國鄭國的第一任君主,受封的鄭地就在都城鎬京附近,他本人則擔任周朝的司徒,可謂位高權重,有錢有勢。要照老百姓的看法,鄭桓公瑣事不用管,錢又花不完,上班離家又不遠,沒事兒了打個獵、喝個酒,過得可是神仙般的日子啊。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看法,是因為所處的位置不同。鄭桓公雖然身居高位,不愁吃喝,但考慮的事情遠非老百姓所比,面對日益嚴峻的國內形勢,不僅過得不如神仙那般瀟洒愜意,反而整日里憂心忡忡,寢食難安。

咋回事呢?

因為周朝當時內憂外患,鄭桓公不得不為自己的封地和臣民找條活路。

內憂是當時周幽王沉湎酒色、不理政事,寵幸褒姒、任用奸佞,導致政局不穩。外患是北邊的戎狄少數民族逐漸強盛,周朝難以抵擋。

鄭桓公感到危機四伏,鄭國就在國都附近,一旦國都遭受戎狄襲擊,鄭國肯定也得跟著遭殃,為了子孫後代的幸福安康,必須提前謀划出路,否則等禍患來臨,別說黃花菜涼了,腦袋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

找出路的方針既定,接下來又面臨一個必須解決的大問題,那就是,到哪裡找個安身之所?

周朝建立之後,為鞏固政權,周王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到鄭桓公時,天下早已分封完畢,各歸其主,誰會傻到把土地讓給別人?

鄭桓公思前想後,不得要領,感覺光憑自己的聰明才智難以解惑,非請教高人不可。

高人是誰?

鄭桓公去請教周王室的太史伯,就是編寫史書的官員。

不得不說鄭桓公很有眼光,負責編寫史書的官員一定學富五車、知識淵博,否則無法勝任這一職務。無論山川地理、民風民俗,還是天下大勢、王朝興替,太史都爛熟於胸,了如指掌。

鄭桓公問太史伯,朝政日非,周室疲敝,我得為我的鄭國早做打算,今天特來請教您,您看我把鄭國遷到哪裡比較好呢?

鄭桓公素有賢德,太史伯也以誠相待,二人就對著天下地圖開始籌劃。

太史伯先分析當前形勢,認為周王室所在的關中一帶不宜久居,因為戎狄太猖獗,而周王室衰敗已不可逆,為避禍患,鄭國必須遠遠地躲開。

鄭桓公說,和我想得一樣,這個不需要再討論了,您就說哪裡比較適合鄭國立足?

太史伯說,既然關中待不得,那就考慮關內都城洛邑一帶。這一帶以洛邑為中心,南面,有楚、申、呂等九國;北面,有衛、燕、狄等九國;西面有虞、虢、晉等八國;東面有齊、魯、曹、宋等八國。這些國家要麼是周王的同姓支族、母弟甥舅,要麼是蠻、夷、戎、狄之類凶頑的少數民族。這些地方嘛,也不能去。

鄭桓公心說,這太史伯說話大喘氣,您老就別賣關子了,趕快告訴我哪裡可以去呢?

太史伯慢悠悠地說,除了這些地方,剩下的就只有在濟水、洛水、黃河、潁水之間的地方,可以選擇。

鄭桓公問,為什麼這裡可以?這裡早就是別人的封地了啊,難不成去搶去奪?都是皇親國戚,撕破臉皮可不太好吧?

太史伯答道,莫急莫急,請我解釋。這一地帶確實已經分封出去了,不過封的是子爵、男爵這樣關係遠、檔次低的小國家,這些小國中只有虢國和鄶國稍微大一些,這兩個國家倚仗地勢險要,國君都有驕傲奢侈、疏忽怠慢的毛病,最關鍵的是他們都很貪婪。只要國君貪婪,用錢可以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您可以通過賄賂就可以把他們拿下。再說,國君一貪婪,背叛的事情不出都難,您如果率領當地的民眾,奉天子之命去討伐他們的罪惡,是很受容易把他們拿下的,其他小國就更不在話下了。這塊地方你好好經營,鄭國的未來是大有希望的。

鄭桓公覺得有道理,可還是有點不太滿意,這地圖上明明還有一大片土地,難道就沒有更合適的地方嗎?

他指著地圖問道,南方地廣人稀,可不可以去?

太史伯回答說,南方有楚國,感覺挺蠻,不開化,但人家有了不起的祖先,功勞巨大,他的子孫必會持續不斷地開疆拓土,其勢不可擋,您去了硬碰硬,估計沒有好果子吃,也站不住腳。

鄭桓公又問,那謝國西面的九州,怎麼樣呢?

太史伯答道,那裡的百姓貪婪殘忍,難以教化,不能靠近他們。只有謝國和郟地之間的國家可以爭取。因為那裡的國君奢侈驕橫,百姓不忠誠於國君,您就有了很大的發展空間,如果你以仁德忠信來感化和教導百姓,這裡的土地,也就是我剛才籌劃的那一帶就全是你的了,鄭國也就可以長久地居住下去。

聽完太史伯的建議,鄭桓公如釋重負,隨即暗中籌劃東遷事宜。周幽王九年,鄭桓公請求周幽王,遷移他的百姓到洛邑以東。得到周幽王同意後,鄭桓公便派長子掘突帶上豐厚的禮物向虢、鄶二君借地。果不出太史伯所料,虢、鄶二君因鄭桓公是當朝司徒、天子叔父,位高權重,再加上貪圖禮品豐厚,就各自獻出五座城池。不久,鄭桓公下令原封地上的居民東遷。根據太史伯的建議,把家屬和重要財產安置在虢、鄶之間的京城,史稱虢鄶寄孥或桓公寄孥。

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鄭桓公與周幽王一同遇害。由於提前做了謀劃,封地百姓均已東遷,鄭國才免於戰禍,國祚得以延續。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前的光景很好,並不代表以後也會很好;現在日子過得舒服,不一定未來也能過得舒服,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才能避免陷入憂患的泥淖,保持生活的平和穩定。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未雨綢繆是什麼意思 的精彩文章:

QFII額度富餘,為何仍要開放,在未雨綢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