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教育孩子,比孟母三遷更有用的是……

教育孩子,比孟母三遷更有用的是……

前幾日,浙江慈溪的小學生黃唯登上了人民日報的官微:


坐公交車回家的路上,短短12分鐘內,黃唯連續把座位讓給他認為更需要幫助的乘客。

記下這一幕的視頻在網路上流傳後,網友紛紛誇讚這個懂禮貌的小朋友,認為他給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上了一課。

無獨有偶,成都地鐵里也曾出現過「暖心」小男孩的身影。

乘坐地鐵時,媽媽因為疲倦倚在一旁睡著了。

懂事的兒子一邊拿著包,一邊用手護住媽媽的頭,讓媽媽睡得更好一些。

這張照片讓一眾網友對「別人家的孩子」讚不絕口。


可為什麼聽話的孩子都是「別人家的」呢?

乖巧的孩子無一例外都很懂事,

熊孩子卻各有各的問題:說謊、打架、脾氣壞、虛榮心強……

誠然,天底下沒有不為孩子教育發愁的父母,

然而很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追求名校名師補習班,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

卻不知自己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更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老師!

學區房重要嗎?重要,但非必要。

「孟母三遷」的故事可謂是家喻戶曉:


為了兒子能得到更好的教育,孟子的母親把住處搬到了私塾的旁邊。

喜歡模仿的孟子近朱者赤,愛上了讀書學習,最終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亞聖」。

古語有言: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不能否認,環境對我們的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

然而如果「學區房」是孟子學有所成的決定性因素,

那麼住在私塾邊的其他孩子怎麼沒能青史留名?

原因很簡單,聰明的孩子常有,而懂得教育的父母不常有,他們沒有像孟母那樣擅長教育的父母。

世人皆知孟母三遷,其實孟母三遷之後,「孟母斷機」的故事,對後世的父母或許更有啟發性。

《三字經》里吟到:「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上了私塾之後,起初還好好學習,可是隨著年齡增長,孟子也逃學了。

眼看著兒子荒廢學業,孟母卻沒有採取打罵的手段。一天,孟子逃學回家,正在織布的孟母當著他的面,把自己辛苦織就一半的布用剪刀剪斷了。

孟子又驚又怕,孟母趁機循循善誘:「你荒廢學業就像是我剪斷這辛苦織成的布一樣,半途而廢,功虧一簣。」

孟子由此明白了停止學習是一件多麼可惜的事情,而後真正地愛上了學習。


懲罰只是手段,闡事說理才是教育的目的!

然而許多家長卻因為情緒「上頭」而捨本逐末,打在孩身,痛在己心,

非但絲毫沒有起到想要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家長和孩子的隔閡、加劇親子關係緊張。

對於孩子的教育,打罵最為粗暴,收效也最為低微,卻偏偏諸多家長最愛使用。

為什麼?因為家長錯誤地用「宣洩情緒」替代了「闡事說理」。

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餘,家長也需要時刻向孟母看齊!

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由學國學網原創,轉載請註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孟母三遷的故事 的精彩文章:

廣為流傳的孟母三遷,其母何止只做了這一件事?
孟母三遷,真的有這個必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