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為么人餓了會覓食、渴了會找水?中研院解剖果蠅大腦,發現饑渴神經傳導物質

為么人餓了會覓食、渴了會找水?中研院解剖果蠅大腦,發現饑渴神經傳導物質

你知道是什麼樣的神經傳導物質,驅動著人類餓了就找東西吃、渴了就想找水喝嗎?

現在有研究團隊藉由破解果蠅大腦來找出這些答案,並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神經傳導物質,且這樣的發現有助於研究團隊間接了解複雜的人腦,為某些疾病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肚子餓或口渴時人類會去尋找食物或喝水,中研院跨國研究團隊發現一神經傳導物質能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覓水或覓食行為,解開渴、餓信號在腦海中相互作用的神經機轉。

驅動果蠅覓食、喝水的神經傳導物質:leucokinin

當人口渴或肚子餓時,腦海中會產生一種無形驅力,讓人想喝水或吃東西,但這背後機制到底為何卻沒人知曉,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助研究員林書葦與中研院國際研究學程博士生芭雅希(Bhagyashree Senapati)組成跨國研究團隊,首次發現一種名為leucokinin的神經傳導物質,能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影響果蠅進行覓水或覓食行為。

林書葦表示,果蠅和人一樣,行為受到渴和餓的調控,研究團隊發現,果蠅大腦里的LHLK神經細胞釋放的leucokinin,同時是渴與餓的信號,當果蠅口渴時,leucokinin能抑制渴神經元活性,促使果蠅追尋與水有關的氣味。

另外,當果蠅飢餓的時候,leucokinin也會被釋放、活化另一群餓神經元,驅動果蠅進行覓食行為,尋找與食物有關的氣味。

利用果蠅大腦了解複雜的人腦,有助醫學進步

林書葦指出,這次研究破解了果蠅大腦渴、餓神經細胞的神經迴路與交互作用,也代表口渴與飢餓的動機並非單純有一群神經細胞負責渴信號,另一群神經細胞負責餓信號,而是通過多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合作、競爭,去調控不同的腦神經元,使得覓水行為只在渴的時候出現,而不會在飢餓的時候產生,使果蠅能夠依據生理需求做出正確的覓食抉擇。

林書葦表示,人類有許多神經疾病,像是憂鬱症、厭食症、成癮症等,都和腦內的動機系統有關,相較於人腦有1,000億顆神經細胞,果蠅的大腦只有10萬個神經細胞,功能卻一應俱全,此研究利用果蠅探討渴、餓信號在腦迴路中的運行,盼找出果蠅大腦海中與動機有關的神經迴路機制與神經傳導物質,有助於了解更複雜的人腦,為相關疾病找出成因及可能的治療方式。

中研院表示,此研究成果12月也已經發布在「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輪網 的精彩文章:

Apple將推更新對應16英寸MacBook Pro的揚聲器災情
創辦人宣布退位!皮猜接任集團CEO,他將用什麼方式來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