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曾經紅遍中原的高粱,如今蹤影難覓

曾經紅遍中原的高粱,如今蹤影難覓

「他長著一副微黑透紅的臉膛,高高的個兒,站在那兒,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紅高粱那樣淳樸可愛……」中學時學過的很多課文都忘記了,只有這一段對志願軍戰士的描寫還深深留存在腦海里。

小時候,生產隊里每年都要種高粱,每年秋天高粱成熟時,一望無際的田野彷彿一夜間騰起紅紅的火焰,燃亮了無邊無際的天空。挺拔的高粱桿飄逸的高粱葉也披上了一層紅色,在秋風中搖曳著……

如今,又是一年秋風勁,可我在家鄉的田野里再也尋覓不到高粱的身影了,那些無數次在我夢境里搖曳生姿、顧盼多情的高粱呢?

葛國楨|文

鄉下俗稱高粱為「秫秫」

侍弄秫秫有一套專門的程序和工具

查閱辭典,高粱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生長喜溫暖、抗旱、耐澇。按性狀和用途可分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及帚用高粱等等。

野生高粱非洲最多,目前科學家收集到了31個高粱的栽培種類,非洲佔28個。

高粱在我國的栽培較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糧食緊缺的時候,高粱曾經是我國不少地方人們的「救命糧」。

老家鄉下習慣把高粱稱作「秫秫」,從種到收有一套專有的程序和工具。種高粱一般在麥子收割騰茬後,用木耬耩,三條腿耩兩條腿,中間隔一行,鄉下叫「耩秫秫」。

高粱苗長到一拃高的時候,因為太稠需要間苗,就是用鋤頭間隔一定距離,均勻砍掉一部分小苗,鄉下叫「勻秫秫」。

高粱長到一人多高的時候,需要把品相較好長得較低的葉子取下來,鄉下叫「撴秫秫褲」。高粱成熟後需要用鋒利的钁頭砍倒,鄉下叫「砍秫秫」。

高粱桿砍倒後,用專用的釺刀把穗頭削掉,鄉下叫「釺秫秫」。收穫籽粒的時候,需要拿著成把的帶籽高粱穗在鐵杴頭上刮,鄉下叫「刮秫秫」……

和秫秫有關的這些活都很累,尤其「砍秫秫」是一項重體力活,一般都有壯男勞力承擔,而「釺秫秫」勞動強度相對小一些,女人們可以承擔。

那時候,「砍秫秫」是一件大事,每當這個時候來臨,全村上下,到處都瀰漫著一種部隊要打大仗打硬仗的氣氛。

我們隊里原先有幾棵老梨樹,樹上結的梨子平時誰也不許動一下,金貴金貴地留著,一直留到砍秫秫的時候,隊長才派人把這些梨子採摘下來,運到地頭,犒勞一下筋疲力盡的壯勞力們。

秫秫砍倒後,削掉沉甸甸的籽粒飽滿的穗頭,然後捆得整整齊齊的拉到曬場晾曬。

收穫高粱籽粒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刮」,場面別具一格。

每個人都帶著鐵杴來到曬場上,把鐵杴放在地上,然後拿起成把的高粱穗頭,在鐵杴頭上「刺啦刺啦」地往下刮,不一會兒腳下就堆滿了紅通通的高粱籽粒。

還有一種是碾,把晒乾的高粱穗攤在場里用石磙反覆碾壓,直到把穗上的籽粒碾凈為止。

高粱渾身是寶

從頭到腳都被庄稼人派上了大用場

高粱就像一台百變的Ai機器人,經過鄉下能工巧匠們的巧手打理,渾身上下能源源不斷變換出很多種寶貝來。

高粱的籽粒去皮後就變成了高粱米,紫紅色,顆粒較為粗大,加上一點紅豆,可以做成香噴噴的紅米飯,雖然沒有大米那樣細膩、光潔,也聞不到米的香味,但在糧食奇缺的年代,不啻於一道難得的美味。

高粱米磨成粉後,可以做成各種食品,比如麵條、面卷、煎餅、蒸饃、烙饃等。

小時候,母親嫌單一的高粱面不好吃,把它和小麥面、玉米面疊加在一起,做成色彩悅目的花捲饃,讓我至今難以忘懷。

食用之外,高粱還可以製成澱粉、製糖、釀酒和制酒精。

釀酒

高粱籽粒的皮殼可以釀酒,蜚聲中外的茅台酒和其他各種名酒里都離不開高粱米的身影。一位老中醫曾對我講,在醫學上,高粱也有一席之地,可以治療消化不良和便秘腹瀉等。

去掉籽粒後的高粱穗,沒有碾壓的被做成了炊帚,炊帚又分兩種,一種是捆紮成小把的,可以在案板上用;一種是用細繩子串起來的,可以在水裡刷碗盤用。

碾壓過的高粱穗,冬閑時候被做成一把又一把漂亮的笤帚,鄉下的很多集市上都有賣的。

高粱桿挺拔,光潔,鄉下人常常用細繩子把它編成俗稱為「箔」的東西,可以做屋裡的頂棚,也可以蓋房子用,還可以當成屏風來用,既好看又整齊。

高粱桿還有一項大用途——編席子。先把選好的高粱桿浸在水裡泡一下,撈出來用石磙碾壓,再用專用的刮刀颳去瓤子,就得到了許多又光潔又柔軟的蔑子。

巧手的篾匠可以用它編織出各種樣式大小不一的席子,編織出囤糧食的茓子,席簍子,不僅實用,上面還可以編織出許多與民間故事相關的圖案來,拿到集市上出售。

高粱穗下面有一節很長的細桿,鄉下稱之為「莛子」。光潔的莛子用細麻繩穿起來,做成鍋蓋、鍋排、缸蓋等等,有大有小,有圓有方,很漂亮。

高粱的葉子又細又長,柔韌性也很好。過去沒有雨衣之類的東西,鄉下人就用它來編織蓑衣,下雨時穿在身上,既防水又保暖,渾身上下飄逸著一股草木的清香,現在的雨衣根本沒法比。

甜秫桿比甘蔗還甜

高粱地給了孩子們多少童年樂趣

鄉下稱高粱為「高桿作物」,抗鹽鹼,抗旱澇,產量高,易管理,平原上當年曾大面積種植。

每年麥收過後,在黃黃的麥茬壟里,一株株鮮嫩玲瓏的高粱苗齊刷刷地從泥土中鑽出來,爭先恐後地拔節展葉,似乎在一夜之間就把大平原渲染得綠意蔥蘢。

青青的高粱葉子上落滿水珠,在陽光下閃閃發光。

三伏天里,高粱已高過人的頭頂,編織成田野里無邊無際的青紗帳。

炎炎烈日下,當許多植物無精打采焉頭耷腦時,高粱卻挺起細長的腰桿,搖曳著綠色的穗頭,青翠的葉子在風中相互摩挲,發出沙沙的聲響,這是一曲大自然奏響的樂章,是任何著名音樂家的樂曲所不能比擬的。

夏天的高粱地是孩子們的樂園,我們光著脊背鑽進高粱地里,割草、捉迷藏、逮蟈蟈、逮螞蚱,頭上戴著用高粱葉子編成的草帽,裝扮成游擊隊員,與「鬼子」在青紗帳里周旋。

渴了,就喝高粱葉上的水珠,餓了,還能在高粱地里尋找到野生的西瓜、甜瓜。

小夥伴們都有一套專門尋找「甜秫桿」的本領,有一種身上長著枝杈的高粱,秸稈很甜,味道簡直賽過甘蔗……

甜秫桿

童年時,我記得老家林場里有一個酒坊,釀酒離不開高粱。鄉親們都說高粱酒味道柔和、純正、不上頭,家裡來了客人都是用高粱酒款待。

平時農活累了,也會偶爾喝上小半碗,既解乏又長勁,醉眼朦朧里,看著小日子舒舒坦坦,兒女繞膝,心裡別提多美了。

兒時的記憶中,高粱桿能做很多東西,譬如說用高粱桿紮成小人、小馬、小豬、小狗,紮成眼鏡、手錶、耳環、項鏈,紮成元宵夜的燈籠,紮成小巧玲瓏的蟈蟈籠,這些東西,完全由孩子們自己動手製作,既練出了巧手又學到了知識,也是今天學校里的手工課不能比的。

母親把高粱籽皮裝在土布里,為我們縫製枕頭。枕上這樣的枕頭,頭一動,就彷彿聽到風吹田野,高粱稈噼噼啪啪拔節的聲音,就會聞到泥土與草木的清香……

(圖片來源於網路)

?

作者簡介

葛國楨,河南鄢陵人,許昌人民廣播電台編輯、記者,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政協文史資料撰稿員,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出版有文集多種,曾獲全國報告文學優秀作品獎、河南省「五個一工程」作品獎、中國鄉土文學獎等。

豫記·甄選河南好物

在微信中搜索salome1203,添加小秘書微信

進入「豫記·河南好物群」,獲取更多豫地風物。

(添加時請備註「豫地風物」)

THE END

歡 迎 投 稿

郵箱 yujimedia@163.com

豫記系頭條號簽約作者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salome120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粱 的精彩文章:

國內最出名的八大白酒,有你鐘意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