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梁啟超說中國人都應該有欣賞《楚辭》的能力?

為什麼梁啟超說中國人都應該有欣賞《楚辭》的能力?

《楚辭》是先秦時代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不僅深受國人喜愛,甚至在國際漢學界也獲得了廣泛關注。梁啟超就曾說過:「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荼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給了《楚辭》極高的評價。

《楚辭》擁有多重的文化價值,其魅力遠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述盡的。作為普通讀者,我們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體會《楚辭》之美。

1,屈原和他未能實現的理想追求

《楚辭》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宋代黃伯思在《東觀餘論·校訂楚詞序》中寫道,「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故可謂之楚詞。」

說《楚辭》離不開楚國詩人屈原。屈原的作品在《楚辭》中占很大比例,很多都是楚辭的代表作,是讀楚辭的必選篇目,從中可以充分感受到這位悲劇詩人的愛國情懷和悲憤之情。

這位偉大的詩人志趣高潔,行為廉正,出淤泥而不染,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就高度評價他的志向:「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可惜屈原仕途不順,雖然胸懷「可與日月爭光」的理想抱負,卻沒有機會施展,只落得滿腔悲憤,無處傾訴,只好把「不見容於君、不受知於世的悲嘆」都寫進他的辭賦作品中抒發出來,聊以慰藉。班固就曾在《離騷贊序》中分析道:「離,猶遭也。騷,憂也。明已遭憂作辭也。」這樣看來,屈原的「遭憂作辭」和蒲松齡的「滿懷孤憤著奇書」,何其相似。

從個人角度來講,屈原是非常注重修德、修能的。在《離騷》中他說自己「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意思就是原本上天賦予了自己很多良好的素質,自己又不斷加強修養,始終追求進步。屈原也不吝讚美那些擁有美德的賢能之人,「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茝」,用「眾芳」來比喻賢臣,用椒、桂、蕙、茝這些香草指代他們的美好品德和才能。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離騷》中的這一句集中表現了屈原對君王和政治的理想追求。簡單地說,屈原期盼的是正直賢德的君王,希望他們能夠嚴肅恭敬講道理,尤其是能做到「舉賢授能」,施行德政。

「舉賢授能」是屈原心目中「美政」的一大突出特徵,也就是希望君王公正無私,選擇德才兼備的賢臣來治理國家事務。《論語》中記載,哀公問「何為則民服?」孔子回答的是,「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也就是說,孔子主張正直的人要位居不直的人之上,這樣才能讓民眾心服。屈原的「舉賢授能」與孔子的「舉直錯諸枉」,同樣都是希望有德有能的人來主政。

屈原的理想很美好,但現實中他備受打擊和排擠,得不到楚王的信任,無法施展抱負。可他又是一個是非愛憎分明、矢志不改的人,「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即使付出生命代價也不能動搖他的志向。他始終心系楚國安危,卻沒法改變其混亂狀態,這種左右為難的煎熬狀態給他帶來極大的痛苦。

「欲儃徊以干傺兮,恐重患而離尤;欲高飛而遠集兮,君罔謂汝何之;欲橫奔而失路兮,蓋志堅而不忍。」《九章·惜誦》中這段話集中反映了屈原內心的矛盾和痛苦。

楚辭大家湯炳正認為,這三句話是對《離騷》內容的高度概括。「儃佪以干傺」,左右徘徊想等待進取的時機留在君王身邊,又怕再次遭到禍殃,這是進退的問題;「高飛而遠集」,想要遠走高飛又怕受到君王的責問,這是去留的問題;「橫奔而失路」,是否放棄正路改行他途,這是自己是否堅持志向的問題。這三個都是原則問題,使仕途受阻又關心國民的屈原內心受到無比的煎熬。

2,珍貴的古代神話和遠古歷史素材

我國古代沒有專門記載神話資料的書籍。遠古時代流傳下來的那些神話傳說,經過民眾的口耳相傳,最後只留下些許片段,散落在不同性質的古書中。這就形成了很多神話故事的內容不完整以及不同書籍中記載各有偏差的狀態,給神話研究工作帶來更多困難。

夏商周以及更早時代的歷史文字資料同樣稀少。神話學大師袁珂曾經討論過,「神話歷史化」和「歷史神話化」兩種趨勢,把遠古時代的神話故事同真實的歷史混淆融合起來,使其難以完全區分開來。所以,先秦時代的作品在引述遠古歷史人物和事件時,往往含有神話內容。即使內容混雜在一起,這些能夠保存下來的歷史和神話資料,都是珍貴的、極有價值的。

《楚辭》中有多篇辭賦都引用到了歷史和神話資料。不過,《楚辭》畢竟不是史書,主要目的不是單純地記錄歷史和神話,而且借用這些素材表達詩人的觀點和情感。

《楚辭》中引用歷史神話資料最集中的莫過於屈原的《天問》這一篇。實際上,在屈原生活的時代,許多早期歷史和神話資料已經出現了信息不連貫和前後矛盾等問題,給當時的人帶來很多疑惑。《天問》這一篇,就是屈原集中對宇宙、天文、自然、歷史、道德、政治各方面內容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疑問。

《天問》的開頭部分,主要集中在天地萬物、日月星辰的自然現象方面,表明了屈原生活的時代民眾對宇宙和自然界運行規律的普遍認識。後面大部分都集中針對夏商周以及更早期的歷史問題在疑問中進行了辨析,提出詩人自己的思考。

屈原心繫國民安危,他在多篇辭賦中反覆引用過鯀的故事來表明自己的觀點。鯀治水,是有才幹的臣子,也算立下過大功,卻被君王猜忌、懲罰,最終被殺死。鯀的經歷,必然讓同樣被君王猜忌疏遠的屈原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

《天問》中「不任汩鴻,師何以尚之?僉曰何憂,何不課而行之?」這幾句,講的就是堯任命鯀負責治水的事情。這兩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如果說鯀不能勝任治理洪水,那大家為什麼還會推舉他呢?人人都說不用擔心洪水,那為什麼不試一下他再正式啟用呢?根據《尚書·堯典》的記載,本來堯不想任命鯀,經過諸侯們的建議才選擇了他。屈原便是針對這個曲折的任命過程發出了疑問。聯想到屈原自己的處境,他應該是希望君王都能夠毫不猶豫地啟用有才能的臣子,而不是再三猶豫、心存懷疑。

對於鯀的結局,屈原充滿了同情。《離騷》中說,「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殀乎羽之野」,翻譯過來是說,鯀太剛直不顧性命,結果被殺死在羽山荒野。屈原同樣是剛直的臣子,他對鯀自然有種同病相憐之感。

《山海經·海內西經》說,「帝令祝融殺鯀於羽郊,鯀腹生禹」。《天問》中「伯禹腹鯀,夫何以變化?」這一問,就是對這段神話提出的疑問。把《海內西經》的記載當成純粹的神話來看,自然沒問題,但若把它當成真實的歷史,顯然是不合理的,就免不了有屈原這一問。實際上,為了把大禹的出生解釋的更為合理,這段故事在《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里就變成了「鯀娶於有莘氏之女」。

當然,除了鯀以外,屈原在辭賦中也引用了許多其他的君王和臣子的事迹。他總是用后羿、夏桀、商紂等暴君的行徑,與舜、夏禹、商湯、周文王等賢明君主的行事方法作對比,以此譴責昏君、讚美德行高尚的賢王,表達他的政治理想。

3,浪漫唯美、意涵豐富的文學魅力

《楚辭》是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它的文學魅力直到今天仍然擁有強大的藝術活力。

《楚辭》的詩句,本身就擁有一種韻律之美,朗朗上口,特別適合大聲朗讀;又含有充沛的感情,富有感染力,長於抒情,能引人共鳴。比如我們最熟悉的一句「長嘆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不管是朗讀還是默念,都讓人瞬間生出對民眾的同情感。

《楚辭》的詩句,善用比興手法,許多隱喻和類比,往往意涵豐富,讓人回味無窮。今天慣用的很多成語,都可以從《楚辭》中找到出處。比如美人遲暮出自《離騷》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鷙鳥不群出自《離騷》中的「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短兵相接出自《九歌·國殤》中的「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狐死首丘出自《九歌·涉江》中的「飛鳥返故鄉兮,狐死必首丘」,顛倒黑白出自《九章·懷沙》中的「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等等。

《楚辭》中的詩句,常常引用各類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和聖王賢臣,用詞優美,富有詩意。所以古人取名講究「女詩經,男楚辭,文論語,武周易」。通過網路搜索《楚辭》,很自然的會關聯到給孩子起名的話題。《詩經》《楚辭》能成為近些年父母為孩子起名的熱門參考書,就在於其文字優美、有意境,並且擁有深厚的文化內涵,這樣取出來的名字,既好聽又有意義,可以寄託父母對子女美好的祝願和期望。

如此優美的楚辭,閑時隨意看幾段、讀幾句,也是一種愜意的享受。《楚辭》作為先秦時代留下的文化瑰寶,擁有多重的文化價值,既值得深入研究,又適合閑讀陶冶情操。怪不得梁啟超會說,「吾以為凡為中國人者,須荼有欣賞《楚辭》之能力,乃為不虛生此國」。

參考書籍:

《楚辭全譯》,黃壽祺,梅桐生。

《楚辭講座》,湯炳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楚辭 的精彩文章:

中國詩詞賞析:女巫祭祀場面,被屈原寫成歌,流傳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