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水獺先生」在線賣萌,求一波關注

「水獺先生」在線賣萌,求一波關注

科技日報記者 張蘊

四肢短短軀體長,眼睛圓圓耳朵小,它是游泳健將,還頗具「懶蛋」特質——白天睡大覺、夜裡來捕食,身披油亮油亮的咖啡色「皮草」,它是河流生態系統的旗艦種以及頂級食肉動物。

它有不少「昵稱」—— 獺貓、魚貓、水狗、水毛子、水猴,這傢伙伙食相當不錯,魚、小鳥、青蛙、蝦、蟹及甲殼類動物都是它的獵物,它就是水獺。

日前,由中國多個NGO、科研組織及相關保護部門聯合發布的水獺生存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水獺雖正「回歸」公眾視野,但研究與保護尚處於起步階段,生存現狀「喜憂參半」。

關於水獺本「獺」

從青藏高原到沿海島礁、從北方森林到雨林山溪,歷經百萬年演化,水獺佔據了全球淡水及近海生態系統中食物鏈頂端。

水獺是河流生態系統的旗艦種以及頂級食肉動物,對於河流生態系統健康以及完整程度有重要指示作用,在中國分布的主要為歐亞水獺、亞洲小爪水獺及江獺。

水獺是食肉目鼬科水獺亞科動物的統稱,全球現存共7屬13種。幾乎佔據了除澳洲和南極洲外全球各種類型的水生環境。

在北美洲,有廣泛分布在各種水體當中的北美水獺,以及分布於太平洋北岸和東岸可直接飲用海水、利用工具在海洋中取食棘皮動物和軟體動物的海獺。

度過巴拿馬地峽,在全球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南美洲大陸,有群居在密林緩慢溪流當中、幾乎專性食魚的巨獺,生活在中南美各種水體當中主食移動緩慢底棲魚類的長尾水獺,棲息於南美洲最南部、獨居並主食蟹類的智利水獺以及棲息於南太平洋東岸並完全適應海洋生活的秘魯水獺。

在非洲,有廣泛分布在撒哈拉以南開闊水域中集群生活的斑頸水獺,小爪水獺屬中體型最大、群居食蟹的非洲無爪水獺,以及獨居在雨林當中主食蚯蚓的剛果無爪水獺。

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和廣袤的亞歐大陸的各種水域當中,生活著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已知棲息海拔最高的歐亞水獺,在南亞至東南亞,則棲息有集群圍捕魚類、偏愛石質水濱的江獺,體型最小、集群生活並主食蟹類的亞洲小爪水獺,以及分布局限於東南亞並最不為人知的毛鼻水獺。

中國最大的歐亞水獺

棲息地在這裡

中國綠化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美娜坦言,近年來,隨著保護力度以及公眾關注度的提高,在三江源、廣東珠海、四川唐家河以及新疆阿勒泰等區域,諸多機構開展了一系列的工作,記錄到水獺的活動。

長期在三江源地區從事水獺研究的山水自然保護中心工作人員韓雪松介紹,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間,紅外相機在青海玉樹州州府所在地結古鎮周邊巴塘河、扎曲河共記錄到歐亞水獺近千次。

香港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自然保育主任、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水獺專家李飛介紹,2017年已與海南省吊羅山林業局合作,開始亞洲小爪水獺基礎調查與研究,過去兩年間,紅外相機成功記錄到亞洲小爪水獺影像。

過去幾年間,歐亞水獺雖在長江、黃河及瀾滄江源頭頻頻露臉;亞洲小爪水獺僅少有記錄於雲南和海南偏遠山溪;而江獺在近30年間尚無蹤跡可尋。

由中國15家保護組織聯合撰寫的《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發布,顯示中國自然保護區內的水獺潛在棲息地約為21萬平方公里,青海三江源、西藏雅魯藏布江及四川長沙貢瑪三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可能保有中國目前最大的歐亞水獺棲息地。

「對於亞洲小爪水獺以及江獺,目前甚至缺乏足夠的信息以供分析。」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研究員張璐說。

水獺生存仍面臨威脅

保護亟待加強

據《2019中國水獺調查與保護報告》顯示,棲息地退化與喪失、科研興趣及投入有待加強、官方保護體系及能力有待完善、公眾認知有待引導以及棲息地破碎化名列中國水獺面臨諸多諸多威脅「TOP5」,而非法獵殺及貿易僅位列第9。

近年來針對水獺種群的保護,中國官方及民間亦有多種嘗試。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2019年1月發布《關於在三江源頭水域禁止外來魚種隨意放生的通告》,明確表示這對改善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及歐亞水獺種群繁衍將產生深遠影響;山水自然保護中心與青海玉樹州林業和草原局合作開展歐亞水獺棲息地修復等。

此外,2019年4月,由民間保護組織「守護荒野」發起水獺保護眾籌,在為期35日的眾籌活動期間發行《水獺先生的鄰居》衍生品、分享水獺保護故事,籌款超過56萬元人民幣,利用「流量」拉近水獺與公眾間的距離。

水獺的生存需要乾淨的水質、充分的魚類食物以及隱蔽的棲息地,因此作為河流生態系統的旗艦物種,水獺的生存狀況是中國河流狀況重要的指標之一。」山水自然保護中心保護主任趙翔說,希望通過水獺,讓公眾來重新關注中國的河流以及湖泊。

報告還顯示,就已開展水獺調查、研究和保護的地點而言,水獺受脅程度似乎由西部地區向東南沿海逐漸增強;「棲息地退化與喪失」,「科研興趣及投入有待加強」以及「官方保護體系及能力有待完善」或為中國水獺所面臨的最緊迫威脅。

在國內,對於水獺的調查和研究工作直到近年才見開展,但社會關注、科研興趣以及保護投入仍嚴重不足,對此,專家建議,應更新水獺保護級別,完善管理體系,加大調查力度,通過制定保護行動計劃快速保護已發現種群,應對水獺周邊潛在棲息地進行快速調查與科學恢復;提高科研興趣,加大研究投入,通過對於水獺的生態學和保護生物學研究來指導實地調查和保護工作;增強科普宣教,引導公眾認知,發動社會力量,通過公民科學等形式掌握水獺分布情況,明確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方向。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和視頻由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提供

編輯:張爽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北斗三號全球系統核心星座部署完成;新研究測定銀河系質量
視覺中國、IC photo被約談!暫停服務全面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