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為什麼秦國總是贏家,到底是什麼原因?

戰國七雄,合縱連橫,為什麼秦國總是贏家,到底是什麼原因?

當周王室逐漸走向衰微的境地時,國家的整體格局也從西周開始走向紛亂的東周。東周又分成了兩個階段,分別是春秋和戰國。現在,很多歷史故事都設計成當下流行的遊戲,反之,我們也可以用遊戲的規則來分析一下戰國時期的局勢。

舉個簡單大家都比較熟悉的的遊戲,那就拿「鬥地主」來說吧,至少要有三位玩家,其中有一方資金雄厚,那麼剩餘的玩家就形成一個聯盟團體,共同抵抗實力比較強的一方。哪一方先出玩牌,哪一方則獲得最終勝利。好,現在,我們把這些規則套用到已經久遠複雜的戰國時代。

經過長時間的、一系列的大國吞小國的戰爭,慢慢地,小國逐漸被吞併,到了戰國中後期,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這幾個都比較大的國家。秦國經過商鞅變法逐漸壯大,國力也越來強大。對於這些變化,其他幾個國家那是雖然沒有行動,但是心裡早就豎起了厚厚的防備之牆。於是他們先後組成五次合縱聯盟,前前後後來了五番「鬥地主」,成功的次數卻是寥寥可數。那麼,其中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找來一次簡單分析一下。

既然有「合縱」,當然自有與之相對的「連橫」了。這時候不得不提到一個叫張儀的人。他前往魏國介紹自己的策略,縱使巧舌如簧,但魏惠王並未被說服。齊秦交鋒中,秦國戰敗。

然而一切並未停止,後來魏、趙、韓、楚、燕形成聯盟共同攻打秦國。雙方交戰對峙,到了第二年,秦國開始反擊,最終攻打秦國失敗。按力量對比來說,優勢並不在秦國一方。雖然結盟力量強大,但其中並不是無懈可擊的。在除秦外的各國中,楚國與燕國由於地理位置等原因,受到秦國的威脅不大。對攻打秦國的事情並不是很上心,根本就未派一兵一卒參與戰鬥。

再看居於秦國西北方的義渠,義渠王早就收到秦王送來的「豐厚的禮物」,美女、布匹的數量都不少,有一句話說得好,拿了人家的手就軟了,又怎麼好意思再去攻秦。這些國家,後期沒有在規定的時間與其他國家一起參與作戰,對秦國形成的壓迫強度大大降低。這個看似聲勢浩大的攻秦戰鬥,由於合作聯盟內部的鬆散和其他的種種原因,實際上就是魏國、趙國、韓國三國在努力打秦國,其他幾個國家完全就是在敷衍。秦國仔細分析局勢,收買好較近的義渠,掌握聯軍基本情況,積極應對。從各地調集兵馬,排兵布陣,最終打敗了幾個國家聯盟在一起的軍隊,反倒是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秦國面對強大的聯盟敵軍,並沒有畏懼,而是冷靜分析,採取恰當的策略。既對各國情況熟悉洞察,有應對的「連橫」之計,把人才都用起來,積極和其他國家溝通,減少本國壓力。同時,面對緊張的局勢,他們不慌也不急一個個的解決困難。在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的變化後,經過變革而產生了雄厚積累雄厚的實力,一切的一切都秦國應付起來已經不會慌張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合縱連橫是什麼意思 的精彩文章: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天行九歌:不是「羅網」復活了玄翦,而是「合縱連橫」威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