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專欄:當年的業餘體校為什麼會垮掉?
編者註:肆客足球每周更新《張路專欄》,系統展現張路對中國足球的分析與思考。
當年的業餘體校為什麼會垮掉?
張路????2018,2,27
現在很多人懷念60--70年代足球業餘體校的體系,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青訓體系,對它的垮掉很是惋惜,主張重建。
關於中國足球業餘體校體系垮掉的原因眾說紛紜,很多人歸咎於職業化,這其實是不對的。
我從12歲開始在北京先農壇業餘體校足球班接受正規訓練,後來成為專業運動員,是這個體系的直接受益者。1981年起我在北京體育科學研究所開始參與青少年足球訓練研究和管理,又親歷了業餘體校由盛而衰的全過程。本文把這些記述下來,是想還歷史的本來面目,以為後人借鑒。
大約從1963年三年困難時期結束以後,我國的足球青訓體系開始有了一個雛形。當時小學主要是校內學生自發的足球活動和不多的校內班級間比賽,有一些學校有校隊,但都是臨時組織,沒有系統訓練。1964年起北京市開始組織正式的全市小學校隊比賽。但1966年文革開始後就停止了,到1976年文革結束後逐漸恢復。
小學畢業時業餘體校開始招生,所以體校學生是12--16歲的初中生,我們白天在學校上課,每周有2--3天下課後到體校接受半專業的足球訓練,周日再打一場比賽。
到初中畢業,也就是16歲左右,專業隊開始從體校選拔尖子組建青年隊進行專業訓練。當時上面可能有規定,專業隊16歲以前不許招人(小年齡項目如體操、跳水等除外),所以小學、業餘體校和專業隊層次和分工很清楚。
這個層次從大約1981年開始被打破,這要從八一隊說起。
八一足球隊是國內足球的一支勁旅,但它有一個致命的缺陷就是沒有自己的青訓體系。八一隊駐在北京,但無法在地方建自己的業餘體校,所以總是面臨後備人才匱乏的局面。為此八一體工大隊通過總政文化部上報國家體委,特批八一隊可從全國招生組建足球少年隊。
1981年八一隊開始執行「1316高水平訓練計劃」,從全國各地方業餘體校招收了一批13--16歲的尖子,組成八一少年足球隊,配以高水平的教練和科研人員,享受專業隊待遇,進行專業化訓練,爭取成為中國足球衝出亞洲走向世界的一支突擊隊。
應當說這個計劃的初衷是好的,對八一隊來說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整個過程也無可指摘,但這件事情的連鎖反應卻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首先受到衝擊的是北京市。八一少年隊經常要打比賽,周邊同齡的隊伍就是北京各業餘體校隊,交手之下,體校隊不堪一擊。也難怪,一邊是全國精挑細選的尖子,高水平高待遇,另一邊是一個區里的苗子,普通教練,業餘訓練的條件,自然無法匹敵,經常是大比分的慘敗。
北京市體委坐不住了——我們從起跑線上就輸給八一,以後還怎麼競爭?於是決定從13歲開始把各區體校尖子抽出來組成北京少年足球隊,納入專業隊編製,享受專業隊待遇,進行專業訓練。一年之後,這支隊伍對戰八一少年隊已勢均力敵,體委領導也鬆了一口氣——慶幸補救及時,沒被八一隊甩開!
北京和八一是全國的標杆。各省市一看標杆這樣搞,自然群起效仿,都開始搞13--16歲的足球專業隊。
但問題就從這裡開始了。
體委突破16歲組隊的限制,從13歲開始組建專業隊,又把各區體校尖子抽走,這些業餘訓練的體校隊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和條件,幾乎是一夜之間,北京市各區乃至全國初中年齡的業餘體校足球隊全部解散。
體校要生存就只能也向下伸手,於是教練們都開始組建小學年齡的隊伍。問題是小學生不像中學生,下午放學後去體校訓練,安全問題和交通問題很難解決,家長不放心,因此招生困難,逼得體校教練們不得不改變方式,到小學去設點。
所謂設點,就是在全區選出同年齡的足球苗子組成體校隊,集中到本區某一個校長重視,條件又好的小學上學,這支隊伍既是體校的隊,參加體校比賽,又是這個小學的校隊,代表學校參加區、市乃至全國的比賽。這樣,學校和體校的利益兼顧,大家都有積極性。為了提高效率,增加訓練時間,這些設點校的隊伍都採取集中食宿、學習和訓練的形式,稱為「三集中」。很快這種形式就在全國推開,成為業餘體校生存的基本形式,甚至被認為是體教結合的完美體現。
但是,設點校的存在極大地打擊了非設點校的積極性。設點校教練大都是專業運動員出身,水平明顯高於一般的體育教師,他們把各校的尖子抽到自己旗下,又有各種特殊的待遇和條件,別的學校自然無法與之抗衡,與他們比賽受盡蹂躪,最後就都不玩兒了。到1989年,像北京、上海、天津這樣的大城市,每個區就只剩了設點校那2--3支隊伍,其他小學都不再搞足球了。此時全中國每周踢球3次以上的7--16歲青少年只剩了1萬人。
這1萬人大都出自三集中的設點校,參加全國的「三杯賽」。為了出成績,他們每天練2—3個小時甚至還要多,由於管理不善很多孩子學習被荒廢,還學了一身壞毛病,成了「文盲加流氓」。很多教練急於出成績,長時間的不科學的成人化訓練又練廢了不多的苗子,成材率極低。為了爭錦標弄虛作假、謊報年齡蔚然成風,中國足協也無能為力。廣大家長見此情景再也不讓孩子踢球,到了此時,那些設點校再想掐尖子也無處下手了,最終招不上學生,小學的體校也只能停辦。
至此中國的業餘體校體系徹底垮台。
沒有人是惡意的,大家都想把中國足球搞上去。但恰恰是我們的急切導致了失敗。因為急於求成,我們違背了足球發展的客觀規律;向下伸手,打亂了合理的層級結構;過度過早地搞專業化,破壞了普及與提高的均衡發展,最終把中國足球毀在自己手裡。
回顧這一歷史過程是希望對現時的足球青訓工作者有所警示,因為我看到有很多地方很多做法是在重蹈當年的覆轍——大家努力奮鬥,實際上卻在破壞中國足球。千萬別干這樣的傻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