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間遞相授受的真傳:十六字心法!太妙了,果斷收藏……
一個國家處處講合理,才有資格叫中國;
一個人事事都要求合理,才有資格做中國人。
《尚書·大禹謨》有這樣十六個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這十六個字就是中華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十六字心傳」,歷來被認為是聖人之間遞相授受的心法真傳。
也是儒學乃至整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涵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和人生智慧,更是個人修心修身的要訣。
它具體說的是什麼道理呢?
1
人心惟危
「人心惟危」,是說人的嗜欲之心是危險的。慾望經常蒙蔽良心,很難把控住自己,而為所欲為。
人人都有慾望,可身體受到慾望的引誘,常常走向偏道,而難以自拔,好像很難維持到一個合理的程度。
我們總是提醒自己,不要被名利沖昏了頭。但是名利當頭的時候,幾乎沒有幾個人把握得住。
其實,慾望原本是用來考驗身體,幫助自己修身用的,看看自己怎樣以理智來指導感情,以理性來引導慾望。
但身體卻似乎忘掉了這種作用,反而以滿足慾望,當作無比的快樂,這樣終將墜入慾望的陷阱。
我們中國人常說,嗜欲深者天機淺,嗜欲淺者天機深,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一味沉溺於感官享受,這種人的智慧一定很淺薄。
只有從聲色繁華中超脫出來,寧靜沉思的人,才能具有把握紛繁人生和無窮宇宙的大智慧。
一個人只有減少慾望,才會往正當的方面去想!所以,我們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就要減少自己的慾望,要常常反省自己,摒除多餘的雜念。這樣,你才能有所收穫。
慾望並不可怕,時刻加以合理的節制,不使其過分膨脹,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憑良心。
良心人人俱有,中國人最美好、最有價值的就是憑良心為人民服務。
憑良心做事你就是神,不憑良心做事你就是鬼,就這麼簡單。
2
道心惟微
「道心惟微」,是說道心是幽微難明的。
《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開宗明義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
他說,道有兩個層次,一部分是可道的非常道,一部分是不可道的常道。
為什麼常道不可道?因為常道是一個完整的系統。一個人只有一個嘴巴,一個頭腦,怎麼可能講得那麼周到?
所以,中國人就形成一種傾向,你說出來的部分,我不談;我專門在你還沒有說到的部分,跟你對抗。
意思就是說,你說東的時候,我就說西;你說西的時候,我就說東。
這就叫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也是我們看到的事實。一直到今天,還是如此。
還有那幅著名的《老子傳道圖》,就是告訴諸子百家,你們所說的都是道,沒有錯,但是只是道的一小部分,大家沒有辦法把「道」完完整整地說清楚。這不是你們的錯,而是語言文字的限制。
老子希望大家能懂得,他自己也永遠不可能把真相都說清楚。他也只能把自己所看到的、所體會到的說出來。所以,他所說的,也只是片面的道理,而不是整全的道理。
這就告訴我們每個人,真正的「道」是說不清的,不要過分自我張狂,不要過分自我膨脹,永保一顆好學求知之心,才能不斷上進。
3
惟精惟一
「惟精惟一」,是說用功精深,用心專一。
用功精深,就是認真鑽研而深入。
《論語》中記載,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是說顏淵喟然感嘆:「孔夫子的道理,實在高深,愈仰望它,愈顯得高大;愈鑽研它,愈顯得堅實;看它好像在前面出現,忽然又到後面去了。
大家也都知道孔子讀《易經》而「韋編三絕」的故事,由此可見孔子做學問用功之精深。
用心專一,是說心無雜念,不管做人還是做事都要一心一意。
「二」和可惡的「惡」是很接近的。一個人有了二心,這個人就很可惡。
「一」會讓人覺得很愉快。因為一代表大家合在一起,同心協力,力道很強。二的意思就意味著要開始分離了。聚在一起的人,都離心離德,那麼,散夥就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也可以理解為,你和一個人在一起,或者你在一個組織里,但是有人卻經常和你,或者和這個組織有二心,有不一樣的想法,那麼,這個人的結局就註定和你,或者和這個組織要分離。
這也印證了一句話,
如果你在屬於你的軌道上不專心,有二心,甚至有很多的心思,那麼,你就註定會脫離你所在的軌道,後果堪憂。
4
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 是說誠實堅持中正之道。
換句話說,
為人處世掌握分寸,也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孔子儒家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長久以來被看做是平庸之道,也有不少人認為中庸就是堅守中立。
因為「中」這個字,被一句話搞垮了,使得我們長期以來都誤解了「中」的意思,這句話叫「不偏之謂中」。
大家都理解成要走中間路線,不可以偏,實際上根本不是那樣的。
「中」是合理不合理,跟中間不中間沒有關係。
孟子講:「雖千萬人,吾往矣。」就是說,那邊有千萬個人等著要跟我抗爭,要找我麻煩,我該去的,我還是要去。這還不夠極端嗎?
中國人所謂的中,就是你應該極端,你就走極端,你不應該走極端,你就不可以走極端。
所以河南人表示同意贊成就講「中」,他的意思就是合理。
一個國家處處講合理,才有資格叫中國;一個人事事都要求合理,才有資格做中國人。
總之,人心嗜欲,經常飄忽不定,所以要把握內心的真誠,去人慾,存天理。
大道至簡,「道之為物,惟恍惟惚」,道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其中奧妙是非常細微的,要用心體會。
要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做事精深專一, 心無旁鶩,這就是「一」的力道。
誠懇地秉持大中至正的精神,持守中庸的合理之道,才是為人處事的上乘之策。
這十六字心傳,是中華文化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古聖先賢思想流傳下來的精髓,我們唯有身體力行,才能真正感受它的妙用。
本文策劃:賈歐本文內容:曾教授著述延伸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