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傅佩榮:人生不見得事事如意,結局不好怎麼辦?我這個忠告送給你

傅佩榮:人生不見得事事如意,結局不好怎麼辦?我這個忠告送給你

人與人交往原本是自然的,但這種互動難免帶來比較,一旦互相比較,心中就會出現各種不平的現象,「怨」就產生了。

一般人談儒家的思想,很少提到「怨」。大多在強調儒家要人守禮、努力學習、人性向善等等。

但是,孔子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的實際,他的思想從真實的生活經驗出發。

整部《論語》裡面,「怨」字出現了二十次,是所有描寫情緒的語詞中,出現比例最高的。

可見「怨」這種情緒,是大多數人生活中都要面對的。

如何化解怨懟?我們不妨先來看看,「怨」有哪些種。

1 別人對我的怨恨

這種怨,依孔子的分析,大概有幾種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利益之爭。

與別人爭奪利益,一定會招來怨恨,即使這種利益有時候與自己完全不相干。

比如,聽到有人賬戶裡面多了一億元,心裡就不痛快,想說為什麼自己的賬戶不會出現呢?

這也是一種怨,凡是以利益為考慮的,總會帶來心理上的委屈與不滿。

第二個原因,是口舌之爭。

因為人在說話的時候,無論是不是故意,反正話到嘴邊不吐不快,一說出來就傷害別人。

孔子的口才很好,但為什麼卻一再強調「巧言令色」不好,鼓勵人要「剛毅木訥」,才接近人生的正途?

就是因為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會有真誠的心意。

孔子提到一個說話的原則:「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詩經》,說話就不夠水平,所以孔子要求學生多學《詩經》,說話才會有水平。

相對的,如果只是會說話,終日「言不及義」,那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

一般人在言語上很容易與別人發生爭辯,爭辯之後自然引起怨恨。

第三個原因,是不肯忘記別人的錯誤。

有些朋友不常見面,但是一見面就立刻想起對方以前做過的錯事,當然難以相處。

孔子說過:「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

意思是:伯夷與叔齊不記得別人過去犯的錯誤,別人對他們的怨恨就愈來愈少了。

「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看到朋友,總要想著這是一個全新的人,已經洗心革面了,盡量從正面期許他。

此外,孔子又說「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意即一個人對自己要求嚴格,而對別人寬厚,很少責怪別人,這樣才能避免怨恨。

《論語》里俯拾即是這樣的例子,說明孔子知道這些怨恨有多麼可怕。

2 我對別人的怨恨

說到「我」對別人的怨恨,「我」怨恨誰呢?

第一種,無非是親近的人,例如父母、朋友等。

我們對父母會有抱怨,因為父母是平凡人,也會犯錯。

比如家裡小孩很多,父母偏愛其中的一兩個,沒受到關愛的自然可能心生怨恨,覺得父母沒有照顧自己,心裡不太平衡。

朋友相處也是一樣,朋友犯錯,當然要勸告他,勸多了之後,也必須適可而止,否則會招來怨恨。

第二種,是一般人。

比如,自認為很有學問,天下卻沒有人了解自己,覺得自己「懷才不遇」。

孔子說,別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氣,這不也是一種君子的風度嗎?

這當然比較難做到,多數人只要感覺沒有人了解自己,就不免抱怨連連。

這也是人生痛苦的一種來源。

3 對意外的怨懟

所謂意外,是指最後出現的結果,與自己原本的設定不同。

嚴格說起來,人生沒有意外。

比如一個人從來不搭船,就不可能碰到沉船;如果搭船而遇到船沉了,這算什麼意外呢?因為船本來就可能會沉的,不是嗎?

又如開車,開車上路本來就可能出車禍。

這說明人間沒有意外,只看自己的想法是否周全而已。

意外發生時,往往令人措手不及,許多事超出了自己的掌握。

4 好的生活態度

因此,平常就要養成一種生活態度,我用兩句話來說明。

第一句,「結局好,一切都好」。

這是我在德國時學到的,叫做「Endegut, alles gut.」

翻譯成中文就是:結局好,一切都好。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考大學,許多人為此放棄了多少娛樂與睡眠,最後終於考上一所好的學校。

這時回頭來看,覺得過去的種種都很值得,就是「結局好,一切都好」,一切都變得美好而值得回憶了。

反之,如果拚命苦讀的結果仍落得一場空,顯然就是「結局不好」,回憶起來,一切都會變得不值得;

有人甚至會自暴自棄,心想:早知道就多玩一玩,反正最後也考不上嘛!

人生往往要到最後時刻,才能判斷前面的發展,所以要全力以赴,對任何有限的結果都要心存感激,這也是我的生活態度。

如此一來,做任何事,只要一有結果,我都會肯定自己的努力,對人生任何一點小小的成績,也會覺得開心。

第二句,「現在就做,否則永遠別做」。

這是我的美國指導教授在寫書時提到的:「Nowor never.」

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做事這麼有效率?

我做事從來不拖延,不浪費時間猶豫不決。

比如,做一件事需要十分鐘,一般人都會先猶豫不決十分鐘,做完後又後悔不已十分鐘,一件事最後花了三十分鐘,效率當然有限。

我的做法是,事先盡量不猶豫,事後也盡量不後悔,一件事歸一件事,做完後立即在記憶和心情上存檔,接著馬上著手做下一件事。

比如有人找我寫文章,我會先問什麼時候交稿,即使對方說三個月後交,我還是會馬上動手寫,絕不拖延。

一般人一聽還有三個月,心態上已鬆懈下來,覺得還早;卻沒想到對方給的時間愈長,代表要寫的文字愈多,如果現在不動筆,到截稿時根本寫不完,只好再延期了。

與其將來緊張,不如現在立刻動手,這叫做「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反之,有了遠慮的話,就不會有近憂了。

人生哲學都是相通的,我就是從這兩句外國的格言,學到做人處事的正確態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遊覽「天縱之聖」埋骨之地,為何他沒有和妻子合葬?
柬埔寨皇家科學院孔子學院舉行成立10周年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