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聽聽科學家怎麼解讀成功吧,對你也許有幫助?

聽聽科學家怎麼解讀成功吧,對你也許有幫助?

圖:Henri Rousseau

「成功學」三個字已經臭名昭著,雖然依然有效。因為人性尋找組織抱團取暖的弱點是無法迅速被克服的。一群人聚在一起打雞血,好像也很充實,至少會出現一些離成功就差一步的幻覺。

巴拉巴西是個科學家,研究網路的,名字聽起來古怪,但確實是正兒八經的科學家。他也開始研究人為什麼會成功,以及成功的一些定律,直接就以他本人的名字命名。雖然研究成功,但這並非成功學。

這本書叫《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如今大家注意力的稀缺和不耐煩,先看下巴拉巴西的成功定律有哪些:


第一定律:能力表現驅動成功,但當能力表現無法被衡量時,社會網路驅動成功。
第二定律:能力表現是有界的,但成功是無界的。
第三定律:初始的成功 × 社會適應度 = 未來的成功
第四定律:成功的團隊兼具多樣性與平衡性,而且往往更容易讓一個超級領導者脫穎而出。
第五定律:成功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和年齡, 只要你在一個好想法上堅持不懈。

當然,首先對什麼叫成功得有個清晰的定義,否則沒法聊了。因為我們雞湯界有些特別迷人的話叫,每個人都可以是自己的成功者,內心的成功比什麼都重要,諸如此類的吧。這些話也都沒錯,這涉及主觀上的人生意義和個人的成功定義。如果是這樣,那就沒法聊了,更不可能有科學的研究。

巴拉巴西對成功的定義是獲得大眾熟知或者認可的成就。

我用大白話翻譯並總結巴拉巴西的成功定律,首先能力是成功的基礎,否則給機會也抓不住,但能力相近的兩個人,這個現象在許許多多的領域都有鮮活的例子,尤其在很難量化的文藝領域。

正如我之前給大家分享過的「蒙娜麗莎她為什麼那樣紅」的故事一樣。復盤來看當然是意外,但推動的力量則是社交網路。這背後的原因,具體的案例有不同之處,比如前輩的提攜,比如意外得到了傳播,又比如在德高望重的圈子裡得到認可,巴拉巴西則把所有這些都濃縮在社會網路里了,是否有機會進入到一個密集的傳播網路里。

愛因斯坦人人都知道,他的爆炸頭形象知名度不輸給微笑的蒙娜麗莎,已經成為了科學家或者說天才的一個標識。但正如卓別林和愛因斯坦互相吹捧時說的,您才了不起,您的相對論,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夠懂,可是您終究成了一位偉大的人物。

不要懷疑,這個地球上真正理解愛因斯坦學術相關內容的沒幾個。但為什麼他成為了大眾明星呢?這源於一次誤會。

1921年的一天,愛因斯坦第1次訪美國。當時他已經提出了相對論,但名氣還只停留在學術圈。當天有兩萬多人在迎接愛因斯坦所在的那條游輪。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記者被安排去跟愛因斯坦聊聊相對論,現場看到此景,這些記者驚呆了,愛因斯坦已經這麼受歡迎了?回去咣咣咣就來了幾個頭版,愛因斯坦就這麼被報道成了全明星科學家。

後來才知道這是個誤會。當時成千上萬人去歡迎的,並不是愛因斯坦,而是即將成為以色列首任總統的魏茨曼,愛因斯坦只不過是龐大的隨行隊伍當中的一員而已。當天記者並不了解其中的來龍去脈,再加上他們當時關注的焦點就是愛因斯坦,所以自然而然地就以為這些人是來迎接愛因斯坦的。

其實科學界的很多大師都不是因為其學術成就而廣為人知的,不是暢銷書就是某些名人軼事。大眾怎麼能聽懂高深的物理學呢。買一本也不貴就是。

巴拉巴西還在書里提到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功有關的細節就是當能力無法量化,或者說高手過招時如何分出勝負。比如都是高品質的葡萄酒,世界頂級的品酒師的味蕾也已經無法給出明確的高下之分了,雖然最終必須打分,但這時分數實際上跟品質好壞已經沒關係了,而是由其他跟酒本身無關的因素決定。當然,前提確實是都是好酒。

類似的例子是朗朗。朗朗當然是高水平的鋼琴家,但是巴拉巴西認為,能幫助朗朗取得今天的成就,除了高超的技藝,更為重要的是相比其他水平很高但名氣遠不如他的鋼琴家,朗朗演出時極其誇張的手勢與身體動作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使得很多現場的觀眾無法集中精力欣賞他的音樂。但這一整套的表演讓人覺得朗朗談得「更好」。

這是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發現。也就是說,當水準很難量化出高低時,想辦法讓人覺得自己更牛逼是必要的。換個更接地氣的智慧吧,我不記得哪裡看到的一句話,如果一個設計師穿得並不那麼「設計師」那麼別人就會覺得他可能不是好設計師,雖然他或許真的是個優秀的設計師。

相信你也一定聽膩了這句話: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其實從巴拉巴西的網路成功定律里算是有了一些證據。巴拉巴西舉了很多藝術家的例子。典型的兩位組合,一開始都是街頭塗鴉的非主流小眾的特色的藝術家,各自單飛後,一位繼續埋頭創作,另一位則走了社會活動家路線,這一點在藝術這種封閉的小圈子裡頗有有效。很快兩人的成功就有了天壤之別,前者依然小眾默默無聞,後者已經是眾所周知的藝術家了。

巴拉巴西進一步通過海量的研究表明,一個藝術家能否取得成功與作品是否有機會在頂尖的美術館裡展出有強相關性。那些在小地方小館子展出作品的藝術家,作品再牛逼也可能沒機會出頭。因此甚至可以以此來預測一個藝術家能否獲得世俗意義上的成功。

這給我們什麼啟發呢?什麼叫網路,除了我們手機上的社交媒體,每個人的朋友圈之外,其實地域之間的網路差別巨大,無論線上線下,網路的節點都是一個個人,雖然每個節點的權重高低差異巨大,比如我推薦一款口紅和李佳琪推薦一款口紅造成的效應是完全不一樣的,李佳琪就是口紅超級節點,其實這個比渠道要更科學一點。因為李佳琪並不是渠道,只是個超級流量節點。

因此大城市的網路節點是更密集的,具體到機會也是如此,人們總會看到競爭的慘烈,但是機會跟網路的密集成正比。這一點倒不是什麼新發現,只是我認為巴拉巴西的網路研究算是讓「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這句話有了更科學的佐證。

不過,這些不算什麼新知。對我來說,這本書最令人欣慰的,或者說至少有個科學家用科研態度得出的結論,也就是成功定律5,成功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和年齡,只要你在一個好想法上堅持不懈。

這一條要從知名的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開始。愛因斯坦曾說過,「如果一個人在30歲之前沒有做出重要的科學貢獻,那麼他永遠也不會做出。」

這句話太令人絕望了。不要說各領域的專家,我們普通人聽到這種話也很容易泄氣。

而且在龐大的樣本數據同樣無情,科學家的突破性工作往往發表於職業生涯的初期。不僅僅是科學界,很多領域都是如此。

但是巴拉巴西分析了數以萬計的論文發現,雖然科學家早期生產論文的速度會更快,但成為最有影響力論文的概率卻並不隨著年齡而改變。他用買彩票來舉例子,無論你在年輕時買彩票,還是在年老時買彩票,中獎的概率都是一樣的。年輕時的創造力也並沒有和年齡有關,而是因為年輕時候嘗試的次數足夠多。

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對一個有創造力的人來說,年齡帶來的問題是產量下降了,這背後的原因可能是成名之後的懈怠又或者是體力原因,但總之對一個有創造力的科學家來說,每篇文章都有可能成為最有影響力的那篇。比如愛因斯坦本人,大家都知道他在26歲的時候就提出了相對論,但其56歲寫出來的量子糾纏的論文,才是他被引用最多的科學貢獻,超過了相對論。

巴拉巴西的成功第五定律,對年過三十的中年人來說真是莫大的安慰。除了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好像沒別的什麼可擔心的。

這本書里還有不少有意思的案例。你要是想知道知道結論和一個大概,書不用買,看我這篇3000字的文章也就差不多了。但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不介意行文乾澀和重複(不是晦澀),倒是可以考慮買一本。

【近期推薦好書的文章】


推薦你關注吳主任
吳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愛因斯坦 的精彩文章:

"愛因斯坦——世界上唯一開了掛的人,下一個他或將在2100年出現"
"掉進黑洞後,你會看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