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中大排量市場雖然熱鬧,但市場規模並不像表面那麼可觀

中大排量市場雖然熱鬧,但市場規模並不像表面那麼可觀

中國摩托車消費市場從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發軔,到90年代末期一直是賣方市場,前期的市場主體是國有企業,嘉陵、建設、輕騎、金城等,大概以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為標誌,被稱為「92派」的民營企業家崛起,豪爵、隆鑫、錢江、新大洲、力帆、宗申等廠家進入市場,開始從國企手中瓜分市場份額,並逐漸成為市場主體。

進入互聯網時代,受增量市場和利潤的驅使,開始有更多的資本進入摩托車領域,這時候摩托車產能大增,吸引眼球的產品越來越多,產品同質化問題越來越嚴重。在這種空洞的繁榮景象下,行業內部和外部的環境都發生著巨大的變化。用「魚龍混雜」來形容今天的摩托車市場,一點也不為過。

從2010年豪爵鈴木發表GW250為開始的標誌,「大排量」就成為國內摩托車行業使用頻率最高的一個關鍵詞。其實按照大長江領導人王大威的話來說:大排量的標準有人說是400cc以上,有的說超過250cc就是,我個人認為從最小到最大排量,按銷售加權算,至少得500cc才能算大排量。這樣說來。500cc-250cc只能算中排量,但是對長期沉淪在125、150排量的行業來說,把排量做到250以及250 以上似乎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自GW250發表以來的幾年時間裡,國內生產廠家向市場推出大量的所謂大排量摩托車,同時,車型的發展也逐漸和國際同步,街車、跑車、太子復古車、拉力車都紛紛出籠,除了GW250系列以外(這也是最具規模的產品),領風頭的還有錢江(貝納利)、宗申、春風等品牌。2014年春風的650入選國賓車,這是行業的標誌性事件,也是大排量摩托車的標誌性事件。雖然錢江的黃龍600是入市最早的真正大排量,四缸機的嗡嗡聲是不少車友的大愛,但因為在國賓車競爭中落敗,讓錢江受到一次挫折,也讓浙江這兩家摩企的瑜亮情緒更為加重。

一線品牌還有所作為,除了豪爵、春風、錢江,宗申、隆鑫、等有投入和動作,一大堆傳統的二線品牌幾乎都沒有什麼聲音,特別是廣東的二線摩企,反而是重慶、台州一批小廠躍躍欲試,有些是生產廉價踏板車和地平線作坊的小廠試圖轉型,有的是做出口的「編外廠」向內跨界,但整體上有一種「作坊式」的感覺,在作坊式研發、生產非常熱鬧錶面下,發動機短板效應也越來越強烈,質量也很讓人堪憂,這時候,宗申、隆鑫在這一輪熱潮中反而成了動力供應平台。

有需求就有供給,在重慶出現了一家專門生產發動機的企業——重慶高金實業有限公司,為作坊式摩托車生產企業解決動力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能。這類新型的企業有「奔達」、「龍嘉」、「摩瑞」、「創台」等,雖然技術積累不足,資金、網路不夠強,但因為在互聯網時代,只要有錢做廣告,勢頭和氣場就能顯得足夠強大。網友的評論也是主要集中在對150的不屑,現在的摩托車的輿情確實是這樣的,不是個250,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做摩托車的。

但不管大排量怎麼火熱,中低收入者總是大多數,不差錢不吝錢的總是極少數;第二,中國人的摩托車文化傳承還遠遠不夠,能夠從小玩車、能夠車人合一操控大排量的人還是絕對少數,大多數大排量用戶是「半路出家」,葉公好龍的大有人在,我們經常聽到這部分人對摩托車的主要訴求是「聲音好聽」、「外觀炫酷」,還有就是「鞍座要低」,仔細分析就知道,中國驟然而起的大排量消費熱中有很多不理性的因素。我們常說理性消費,什麼是理性?說白一點就是你在消費決策時是聽身體的還是聽面子的。

在市場上,受關注的,有熱度的車只是極少數,2016年,250及250以上排量的摩托車只佔市場銷售的1%不到,99%以上還是150,120,110……這些不起眼的小排量。2018年(250及250以上)大概銷售了20多萬輛,如果有人覺得不止這個數,那可能是因為這類車的平均持有時間特別短,據說不到一年,所以顯得這部分市場很活躍。2019年,國內所有品牌的大排量銷量總和應該不會超過45萬輛。

照上面所說這個數據,就像是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所謂的大排量是不是一陣風我不知道,但就中國目前的摩托車市場環境,我相信,大排量永遠不可能趕超中小排量。就算縱觀全球摩托車市場,不論在什麼國家和地區,小排量摩托車依舊是摩托車市場的主流市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差評圈 的精彩文章:

第一次購買大羊你要考慮的6件事!
YAMAHA成長歷史:1965至1968年,開發了新型摩托車,越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