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三分鐘心理問答】當孩子情緒有問題時,要不要看心理醫生?

【三分鐘心理問答】當孩子情緒有問題時,要不要看心理醫生?

問:遲到人都有什麼心理?

答:提到遲到,我腦海里自然彈出了一件記憶猶新的事,在我工作之初,我大學的兩個同學談戀愛,那個男生每次都遲到半小時之久,在我們同學間已傳為「佳話」,那個女生著急也好,憤怒也罷,總之這個女生的高度包容,使他們幾十年戀愛婚姻家庭還算是圓滿。

遲到可以有千百種理由,你可以安慰自己,遲到也許是樂觀主義的表現,然而現實卻是,遲到拖延症。

我看到過一篇文章:樂觀主義者們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經常遲到。作者想說,遲到的人實際上是最優秀的人。他們心態樂觀且充滿希望:「那些經常遲到的人實際上只是更加樂觀。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在更短的時間裡比別人完成更多的任務,即便同時處理多件事也能應對自如。簡單地說,他們在本質上更充滿希望。他們有更遠大的想法:「習慣性遲到的人們不會為小事操勞。他們密切關注大局,並且能看到未來無限的可能。」遲到的人們還具有這樣的品質:「那些喜歡拖延的人,生活的真諦從來不是事無巨細地計劃好一切。過度拘泥於既定的時間安排反而會使人難以享受眼下的生活。」這對我這個同學倒是很貼切,我想倘若他看到此文定會深感欣慰。

但說到底,遲到的人還是令人討厭的。遲到可以分為兩種情況:1)無關緊要的遲到。無妨他人的遲到,比如在群體聚會上姍姍來遲。不論遲到的人是否在場,活動仍能正常進行。2)令人討厭的遲到。一個人遲到了就會影響到別人,比如兩人間的共餐、會面或者你是會議重要出席者。因你的缺席就無法開始。

對於不應遲到的場合遲到的人們,也分為以下兩類:第一類遲到者不自責也不內疚。第二類遲到者感到自責和內疚。人們必然認為那些經常遲到的人一定是群對自己的行為不以為然的人,但第二類人儘管經常遲到,卻並不喜歡讓別人苦苦等待,或者說他們承受遲到的精神壓力,內心很受傷。我們把這類人稱為「遲到強迫症」。

此類事情在我身邊比比皆是。記得一次幾個同伴相約出行,火車檢票口已停止檢票,還有一個同伴未見身影,據她自述,起來晚了,穿著高跟鞋在地鐵里飛奔,到達車站時列車已開。其實,我自己也有過類似體驗,比如一個半小時的地鐵路程,計劃提前兩小時出門,應該到達時妥妥的,當忙完手裡的事情,一看錶僅剩一小時,匆匆出門打個計程車趕往目的地,一路還會為堵車、紅燈焦慮。

遲到拖延症一般表現為明知道要做一件事,卻總是刻意去迴避,然後做其他的事情,慢慢時間被消耗完。缺乏的是執行力和自律。但遲到原因不同,有可能你就是單純的忘記了,然後突然想起來。有可能低估了做完一件事所要花費的時間。有可能你心情不好,對赴約表現出抵觸的情緒。還有可能是你對路途的時間預估不足。或者途中有突發事件,耽誤了你的時間。還有一種人是時間觀念不強,認為遲到了也沒什麼。因此,遲到不僅有主觀因素,也有客觀因素。

就主觀因素而言,如果你感覺你不僅是遲到拖延症,而且在做其他事情存在拖延症,那你必須重視起來,如果已給你的生活工作帶來困擾,那你決定開始改變一下吧,給自己設定可分解的、現實的任務及目標,同時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從現在開始,好嗎?

問:心理諮詢師,那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答:歐文亞隆在《給心理治療師的禮物》一書第85封信----珍惜治療特權中寫到:治療師的生活是一種服務性生活,每天我們都在超越個人的慾望,關注其他人的需要和成長。我們不僅從病人的成長中獲得快樂,也從病人對他們生活中接觸的其他人的成長中獲得快樂。

心理諮詢師大都具有幫助他人的強烈願望,希望自己的工作能為他人的成長和發展做出貢獻,能使他人生活得更美好。在這種崇高理想或信念之下,諮詢師首先與來訪者建立良好的諮詢關係,使得來訪者對諮詢師充分的尊重和信任。然後心理諮詢師一切圍繞你的成長。通常一個專業的諮詢師會用一些專業的技術牽起故事的主線,繼續發展,抱持住整個環境,他們可能是父親,也可能是母親或者其他角色,他們也會自我投入角色,但最終他們都會慢慢從故事裡退場,解離,讓你自給自足,讓你趨於完整!心理諮詢師是一群永遠堅持體驗的人。

有人說,心理學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是一門人格鑒賞學。的確,在諮詢師的眼裡,早已經不是來訪者"有無問題"的角度、或者"病與否"的角度。他們能看到每一個來訪者人格的豐富性及價值特性。他們有著抱持的心去鑒賞這一切。

榮格說:"謝天謝地,你還有能力讓自己變成神經症患者,神經症的確是一種自我治療的努力,事實上現代醫學也認為疾病是有害因素和治療因素所組成的一個體系,所有的強迫症,抑鬱症都是自我調節的精神體系試圖恢復平衡的努力"。這就是疾病癥狀本身所具有的積極意義及治癒因素。而心理諮詢師就是能讀懂這意義的人。 世界上沒有比認識自己,還有意義的事情。世界上沒有比發現真相,更有樂趣的事情。而這也是這個行業的魅力所在。

問:當孩子情緒有問題時,要不要看心理醫生?

答:如今的父母對孩子有著很高的關注度。因為年輕的父母大都獲得了一些心理學的知識。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身心健康,茁壯成長。

但當真正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父母還是會有些手足無措。當孩子傷心甚至哭鬧時,一大半的父母會用高興的事情吸引孩子,忽視他的不開心;還有的父母會無視孩子情緒,讓孩子自己解決;也有父母會恐嚇孩子,阻止他哭鬧。這樣孩子可能停止了哭鬧,暫時忘記了剛才的事情,或將傷心的情緒轉換成生氣或是憤恨的情緒。此時,重要的不是讓孩子開心或是遏制孩子的情緒,是要讓他學會情緒管理。

研究表明:絕大部分孩子在有了負面情緒之後,通常會有兩種表現:第一是隨意發泄出來,傷害別人,第二是壓抑情緒,把壞心情憋在心裡,直接導致自己的成長和學習受到干擾。

孩子從出生起就開始發展情緒技能。情緒技能包括能夠識別,表達,理解和管理各種感受,這些技能對孩子成功地發展出與他人及外界互動的能力至關重要。能夠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感受,保持冷靜並享受體驗的孩子更有可能培養出積極的自我意識,自信和創新能力。

孩子是通過與父母的關係來培養他們的情緒技能。父母應該怎樣做呢?

父母可以做到:1、嘗試理解孩子,說出孩子的情緒,與孩子共情。2、允許孩子發泄情緒,不拒絕不忽視壞情緒,面對接受孩子的壞情緒。3、陪伴孩子,給孩子安全感、信任感和被接納感。

父母還可以做到:1、成為孩子的榜樣 。讓孩子知道,有困難的感受,並如何處理。2、嘗試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含義並做出相應的反應。3、經常與孩子談論感受,教會孩子認知情緒,正確表達情緒。4、對孩子保持關心和及時回應。與孩子們建立良好互動反應。

父母還可以做到:與孩子們交談閱讀關於情緒的故事,描述情緒,給情緒分類並與日常體驗行為聯繫起來,鼓勵孩子談感受,幫助孩子保持冷靜並管理自己的感受。

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時間得不到父母關注,或是得不到父母的正確引導等,成為問題時,那是一定要去看心理醫生了。然而家庭關係中,第一位的是夫妻關係,第二位是親子關係,所以孩子出現問題,可能是反映了家庭關係問題,家長先進行自我覺察和反思,最好的是進行家庭治療。

【三分鐘心理問答】

聚集了一批專業的心理諮詢師專門回答網友有關心理學的種種疑問,如果你也有這方面的困惑,可以直接在下方留言。

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可以走得很遠,

心在一起則走得更遠......


報名諮詢

花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兒童心理學 的精彩文章:

遠離性侵 護蕾花開 瓊山區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用心關愛留守兒童
"為什麼老師一眼就能看出學生家裡"有錢沒錢"?老師:看這3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