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開拓淮河文化研究視野

開拓淮河文化研究視野

淮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聚集地。當前,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正式提升為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不斷提升淮河文化的軟實力,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12月14—15日,首屆淮河文化論壇在安徽省淮南市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圍繞「淮河文化的時代價值」展開深入研討。

1

制定和實施淮河文化發展戰略

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虞愛華提出,淮河文化具有民為邦本的人文精神、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兼收並蓄的開放精神、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公平正義的法治精神、顧全大局的奉獻精神。傳承發展淮河文化對於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張江提出,要高度重視和不斷推進淮河文化深入研究,探討淮河文化發展規律,把握淮河文化發展趨向,努力實現淮河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要全面梳理和總結淮河歷史文化遺產,制定和實施淮河文化發展戰略,完善相關制度和法律,積極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加快實現安徽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轉變;要大力倡導尊重科學發展和科學發現的規律,注重培養相關人才的科學、批判和創新精神,營造有利於創新創造的文化生態,完善人才隊伍建設,推出更多具有原創性的科研成果;要重視運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通過創辦外文網站、加強國內外知名網站的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傳播淮河文化和安徽文化。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陸先高說,開展淮河文化研究,要提高對中華文明起源以及早期文明的交流與發展狀況的認識,增強對五千年中華文明的認同感和自信心。注重對淮河文化當代性的關注,以此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國家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虞和平強調,淮河文化主要由中原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和楚文化交匯形成,具有兼容開放的文化特質。因此,淮河文化研究需要進一步理清淮河文化的區域界定、內在特質及其與其他區域文化之間的關係,不斷開拓新的研究視野。

2

《淮南子》豐富了研究成果

二十四節氣與《淮南子》研究成為本次會議的一大特色,填補了以往學界研究成果的空白,使相關研究更加系統深入。

安徽省委黨史研究院副院長吳靜表示,《淮南子》首次全面載錄二十四節氣,且記述方式並非簡單徵引,而是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進行了精密計算與推演,其文獻的創新性價值不容否定。

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王福州提出,二十四節氣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方面向世界標示了中華遺產的豐富多元,另一方面生動示範了如何傳揚傳統文化。

淮南師範學院外國語學院教授丁立福比較了兩種版本的《淮南子》英譯作品後建議,典籍譯本要儘可能地提供種類較為齊全、內容較為適當、篇幅較為適度的文本,為讀者構建有效的社會歷史文化語境,提升譯介效果。

3

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會議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研究視野,在淮河文化理論體系研究、淮河文化人文內涵、地域特徵和時代價值研究、淮河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比較研究方面成果顯著。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和淮河流域各省市協調發展的研究成為一大熱點。

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提出,《淮河生態經濟帶發展規劃》獲國務院批複,體現了治淮理念從傳統的防治水患轉變為推動可持續發展。他建議抓好歷史名城名鎮名村淮河韻味提升工程、水利遺產文旅結合發展工程和淮河文化傳播交流工程,充分認識和挖掘淮河文化的經濟和社會價值,促進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和皖北振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侯永志認為,淮河文化和生態經濟帶建設必然會要求推動淮河流域高質量發展,並就高質量發展概念、內涵、基礎和路徑問題進行深入闡述。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宋豫秦建議,依託皖北大運河世界遺產建立隋唐運河水文化生態博物館,集中展示和弘揚中華傳統水文化,使之成為新的文化地標。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原院長韋偉提出,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創新思維,走高質量發展新路。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原黨組書記程必定建議,要抓住淮河流域「水文化」特質培育淮河文化的軟實力,發揮「水文化」的功能,加快皖北振興。安徽財經大學副校長馮德連提出,要挖掘淮河文化優秀人文內涵,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結合當地特色發展旅遊事業是淮河生態經濟帶建設與區域協同發展的方式之一。揚州大學中國大運河研究院副院長劉懷玉表示,要高質量構建「天下淮鹽」特色旅遊圈。亳州學院文化產業研究所教授陳德琥認為,淮河流域文化旅遊產業應圍繞綠色長廊、多方聯動和項目引領等協調發展策略,建構帶狀發展空間。

論壇由光明日報社、中共安徽省委宣傳部主辦,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安徽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和中共淮南市委聯合承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戴逸:情系清史 胸懷古今
在世界變局中彰顯中國制度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