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準噶爾是靠什麼抗衡大清七十年的?

準噶爾是靠什麼抗衡大清七十年的?

編者註:本文為轉載,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平台觀點。

準噶爾是靠什麼抗衡大清七十年的

可能是十三世紀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的緣故,東西方都不約而同地在文獻資料、文學作品等中將蒙古人描繪成野蠻武夫的形象。其實蒙古人的落後受生存環境限制,但並不代表他們不會學習,不然成吉思汗根本無法建立一個如此龐大的帝國。

蒙古人對先進技術的追求絲毫不亞於自詡先進的東西方定居民族,蒙古軍隊很早就裝備火器,並將火藥和火槍傳播到西方。即便是到了十七世紀,準噶爾蒙古仍能依靠先進的火器與大清帝國抗爭七十年。

準噶爾部崛起

準噶爾部是蒙古太師的駐地,衛拉特四部之首。他們何時接觸火器無據可考。土木堡事變中,明軍遺落數萬神機銃,瓦剌首領也先卻棄之不顧,於是成了蒙古「落後」的鐵證。然而真實的情況恰恰相反,早期火器威力有限,性能極不穩定,並不適合騎兵作戰,蒙古人才視其如敝履。

18世紀外國官員繪製的準噶爾汗國地圖

在也先的帶領下,瓦剌逐步走向巔峰,但隨著也先的去世,瓦剌在與喀爾喀蒙古的爭鋒中逐漸敗下陣來,西部的草場也被葉爾羌、布哈拉和哈薩克等瓜分。16世紀末,17世紀初,衛拉特蒙古在和碩特和準噶爾部的帶領下又開始崛起,巧合的是中亞的火槍也是在這時流入衛拉特蒙古的。

準噶爾軍隊使用的火器

準噶爾是衛拉特四部中發展火器最積極的部族,俄國文獻中記載準噶爾的巴圖爾琿台吉為了抵抗哈薩克的進攻,多次要求俄國供應槍炮、鉛彈和鎧甲。火槍的加入讓準噶爾部迅速從衛拉特四部中脫穎而出。

草原帝國最後的英雄-噶爾丹

1677年,巴圖爾琿台吉的兒子,也就是製造了「準噶爾之亂」的噶爾丹先控制了和碩特部,後又接受喇嘛教冊封,最終成為衛拉特蒙古的統治者。

《康熙王朝》劇照

在清准戰爭中,電視劇《康熙王朝》和各種史料都誇大了康熙以及清軍的勝利。游牧民族居無定所,清軍很難將其主力圍殲,準噶爾之亂持續七十年,反倒是大清帝國的財政差點被拖垮。

准清之戰

除了得益於騎兵的機動性外,支撐準噶爾對抗大清帝國的一個重要因素就在於火槍。從清朝流傳下來的版畫可以看出,清軍全部是弓騎兵,而準噶爾全部是火槍兵。準噶爾的火槍叫「贊巴拉克」,源自奧斯曼帝國的「鷹銃」,清朝將其稱之為「大鳥槍」。

準噶爾蒙古火槍兵

鷹銃在向東方傳播過程中,經波斯、阿富汗和莫卧兒等地不斷被加以改良,最終形成了只有十四五斤種,適宜騎兵機動的「贊巴拉克」槍炮。按照歐洲的標準,減重後的贊巴拉克威力嚴重不足,連最薄的鐵皮都無法洞穿,但中亞游牧民族卻將騎兵的快速機動與槍炮的騎射完美結合,準噶爾的噶爾丹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烏爾會河之戰

烏爾會河之戰是清軍與準噶爾軍的第一場大戰,清軍將領阿爾尼將失敗原因歸結為對手火器太多,而清軍火器未至。兩個月後的烏蘭布統之戰中,康熙的舅舅佟國綱在陣前慘遭準噶爾槍手擊斃。兩次大戰下來,康熙對準噶爾火器之利有了切身的體會,曾在給太子的信中說道:「此鳥槍乃俘虜厄魯特者,鐵甚好,試放亦好。槍鞘甚劣,已棄之。寄信問皇太子安。火藥甚差。爾等造槍鞘,施放看看。」

康熙的舅舅

烏蘭布統之戰後,康熙又大刀闊斧地改編了清軍的火器營,並不斷派其鎮戍邊塞。依靠強大的火力,康熙在後來的昭莫多之戰中大勝準噶爾,由漢軍組成的火器營也因此成為清軍勁旅,「營制至此臻於極盛」。

烏蘭布統之戰

烏蘭布統和昭莫多兩戰中,準噶爾的火槍雖然給了清軍巨大的打擊,但是他們駱駝和火炮組成的駝陣卻成了清軍火炮的活靶子。清軍火炮的厲害得益於西方傳教士的幫助,所以噶爾丹兵敗後,繼任者策妄阿拉布坦決定發展火炮,聘請瑞典軍官雷納特為教官。

乾隆時期描繪清軍騎兵與準噶爾騎兵的戰鬥的畫作

蒙古高原礦產豐富,在雷納特等歐洲人的幫助下,準噶爾成功改進了冶煉技術,製造出了放在「高二三尺,圓徑三寸,駕於駝背施放」的「橐馱炮」和「高二三尺,圓徑五六寸,木架上施放」的普通火炮。

在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戰中,準噶爾大、小策凌叔侄憑藉新式火炮出色的質量和射程大敗清軍,趁勢攻入喀爾喀蒙古。和通泊之敗不僅破滅了雍正蕩平準噶爾的美好願望,還賠上了康熙三十餘年的苦心經營,致使清軍被迫對準噶爾採取守勢。

圖文來源:網路 人文歷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鄂倫春族在清朝時候,是否全部被編入滿洲八旗?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的罕見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