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星光中國芯工程」走過20年,未來10年將投資百億推動晶元研發落地

「星光中國芯工程」走過20年,未來10年將投資百億推動晶元研發落地

科技日報記者 崔爽

12月28日凌晨4點,前一晚剛在文昌見證「胖五」成功發射的中國探月工程總工程師吳偉仁院士匆匆踏上返京路,他要趕往當天下午在人民大會堂舉辦的一場報告會。

這場「星光中國芯工程」20周年創新成果與展望報告會星光熠熠。1999年,鄧中翰等一批海外博士回國,承擔並啟動實施「星光中國芯工程」,在北京中關村設立中星微電子公司,承建數字多媒體晶元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致力於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晶元的研發、設計及產業化工作。2001年,中國第一顆百萬門級超大規模數字多媒體晶元「星光一號」誕生。

從幾個海歸年輕人的夢想到今天,工程總指揮、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感慨萬千:「集成電路晶元一般只有指甲大小,卻是現代工業的靈魂。發展集成電路晶元產業需要持續性,要有耐心、有恆心,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我們的SVAC標準做了10年,真是不容易。」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中翰

20年來,「星光中國芯工程」不僅結束了中國無「芯」歷史,而且讓中國晶元第一次走出國門,打入國際市場,創造了很多第一——第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中國晶元設計企業;中關村第一個以無形資產入資的公司;財政部第一個用風險投資方式注資的公司;晶元領域第一個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鄧中翰尤其強調了新型舉國體制的意義。「20年前,財政部對中星微集團投資1000萬元。這是我國國有資本進行的第一筆風險投資,這為後來的國家大基金投資開創了成功先例,也為中國科技體制創新探索出一種模式。」他回憶道。「我們最早引入了無形資產入股,員工持股、融資、風險投資和上市,借鑒矽谷的模式,來創立市場為導向,核心基礎為依託,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制。堅持自主創新,堅持科技成果產業化道路。還培養了一大批國內頂尖的集成電路設計人才。」

在鄧中翰看來,20年的道路印證了「通過新型舉國體制,我們能夠在晶元等關鍵領域創新、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等方面取得突破」。

他表示,新型舉國體制之「新」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從過去純粹依靠行政資源配置,調整為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行政資源配置有效引導;二是從產品導向調整為市場價值導向;三是從過去不計成本地追求目標達成,調整為目標的達成與成本效益比並重。

近些年來,隨著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業界對於集成電路產業未來發展之路的討論十分熱烈。對此,鄧中翰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物理層面智能晶元的發展已經受到了物理規律的限制,看似已經接近了極限的時候,在信息層面的技術創新還遠遠沒有碰到天花板。」因此,「星光中國芯工程」近年來探索了集成電路設計技術深層次發展路徑,提出「智能摩爾之路」。團隊提出多核異構處理器(XPU)的概念,通過架構上的突破,適應當今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多核異構的處理器預計將會應用於不同的場景,對數據場景進行篩選分析,並用最優的數據處理方式對數據進行加工分析並計算結果幫助決策及賦能行業應用。

鄧中翰透露,「星光中國芯工程」計劃在未來十年投資100億元,用於晶元技術研發、標準研究制定、系統應用開發、以及大規模產業化等,服務更多國家戰略需求。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岳靚

審核:朱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2019,更多「藥方」,惠及百姓健康
手術麻醉氙氣不夠用?試試在線回用新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