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位北大教授說出「大白話」:中國教育減負,緣何走投無路?

這位北大教授說出「大白話」:中國教育減負,緣何走投無路?

今天,和大家分享一篇關於「減負」的深度文章。減負這件事影響到千家萬戶,一直是花友們關注的一個焦點。今天的文章,擁有學者視角,分析深刻,而且敘述非常坦誠。

最近,在《文化縱橫》舉辦的一次教育沙龍中,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林小英做了專題演講。林教授常年研究中國基礎教育 ...

關於這些年中小學基礎教育的「減負」改革,她總結到:學校、老師、家長、學生,「越減大家負擔越重」、「沒有一方過得舒坦」。

她認為,教育減負註定「知易行難」,結果是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失去自由空間,背負上本不屬於自己的額外負擔。

這篇文章能幫助我們對孩子所面對的教育環境有更清楚的認識,讀來有益。推薦!讀完後你怎麼想,不要忘了投票和評論哦!

1

教育減負與改革初衷相悖

在人們慣常的印象里,減負是一個伴隨著素質教育而興的概念,其歷史也就二十來年的時間。但事實上,減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初年。而減負再度成為中國教育界的熱議話題,是在新世紀之後,是與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相伴相隨的。

但是,在過去的近20年時間裡,減負的口號雖然喊得很響,大家卻尷尬地感覺到,教育給人們造成的負擔不僅沒有變輕,反而是越減負擔越重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尬局,是因為我們的教育改革舉措——新課改,績效工資改革,特色學校建設,家校合作等——存在著與教育改革初衷相悖的地方。

在新課改方面:我們推行參與式教學和探究式學習等新理念,但是學生相對較短的在校時間,除了要應對不變的考試的硬性要求外,更不足以完成這些新理念賦予的任務。結果這些任務就全都被推給了家長。家長自然感到負擔沉重,不勝其煩。

在績效工資改革方面:我們將用於企業考核的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制度引入到了教育中,對教師的工作業績進行量化考核,這其實是不合理的。因為,教育往往是最難用量化的標準去衡量的。教師對學生的關心和教導,以及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成長,往往是細碎的是難以被數字所測算記錄的。

在特色學校建設方面:為了響應不能千校一面的號召,很多學校紛紛想方設法打自己的特色牌,有主打乒乓球特色的,有主打武術特色的等等,花樣繁多,不一而足。但這些特色往往並不與升學考試掛鉤,僅僅是與學校的面子掛鉤,而學生卻又不得不學。於是這些特色,便讓學生在無形中又多背負上了一層負擔。

在家校合作方面:原來是覺得家長和學校之間隔得太遠,但現在的問題是家長和老師之間又走的太近了,這使得老師和家長的自由時間都受到了侵犯。無論是家長,還是老師,都必須時時關注家校互動的微信群,以免錯過重要信息。弦綳得如此之緊,負擔自然也就如影隨形,無處不在了。

減負的目的本是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充分自由的成長。但是,當減負的措施真正落實下來後,學生的不必要負擔不僅沒有獲得切實的減輕,反倒還給教育活動中的其他主體增添了煩惱。

造成這種「興利不成反生弊」的減負困境的原因,我們在下文中將予以詳細闡述。

2

教育減負為什麼知易行難?

用教育部長陳寶生的話來說,減負所要減掉的就是超出教學大綱的違反教學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學業負擔。對於不同的學生來說,學業負擔的內涵是不一樣的。所以減負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在實際操作層面上卻是沒那麼簡單的。

而且,教育工作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在教學的過程中,賦予學生一定的主動性空間是可以的,是必要的。但是因為盲目的強調學生的主動性,而剝奪了教師在教學工作中的必要主導權,卻是一種矯枉過正的行為。

例如,在選科這件事上,其實通過調查可知,大多數學生都不知道自己該如何做出選擇。但是,我們新高考的方案又強調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權。這就出現了一個尷尬的局面:即學生因為不知道如何選擇,而無法真正有效地行使自己的選擇權;而教師雖然明白如何選擇,但卻礙於規定,而無法對學生進行有效干預。面對這種兩難的境遇,家長不得不求助於校外的輔導機構,幫助學生進行選科。於是,各式各樣的幫學生進行學業規劃,生涯規劃的校外機構便應運而生了。

一說到校外輔導機構,就不得不提到當前教育領域中出現的一種「校內主業校外學」的怪現象。具體來說就是,為了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學校會安排給學生很多不在考綱之列的副業,這就壓縮了學生進行主業學習的時間。其結果就是,學生雖然忙的不亦樂乎,但在學習成績上卻是赤字連連。為了提高成績,家長們便不得不安排學生們上輔導班補課。於是,本該在校內完成的主業學習,便成為了校外輔導班的職責。

在這個過程中,學校和老師往往會因為學生成績不夠理想,而遭受到家長的抨擊。家長則因為要幫助學生完成學校布置的副業任務,以及支付學生上輔導班的費用,而背負上更大的經濟壓力。學生則是平時被副業任務佔去了大量的時間,然後還要抽時間去上主課的輔導班,結果弄得心勞日拙,幾無閑暇。

由此,我們會發現,在這種悖論式的教育場景中,一方面,學校和老師費力不討好,還落著埋怨;另一方面,家長和學生又背上新的負擔。其結果就是沒有任何一方過得舒坦。

周末傍晚的海淀黃庄路口,「黃庄媽媽」帶著孩子,穿梭在各式補習班。(《中國經濟周刊》首席攝影記者 肖翊 攝)

去年,教育部牽頭聯合九部門共同下發的《關於印發中小學生減負措施的通知》(減負三十條),是指導教育減負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其內容雖然很豐滿,表述也很清晰,但是細讀就會發現它有兩個問題。

第一,它制定了多全其美的原則,規定了面面俱到的目標,但是這些原則和目標有的是不能兼顧的。正所謂「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想把方方面面都照顧周到的政策,有時往往會方方面面都照顧不周;

第二,有的政策雖然邏輯很流暢,但卻沒規定明確的責任主體。這就會帶來執行層面上的模糊性問題,既這件事到底由誰來做呢?

模糊性問題的存在,必然會導致教育活動中各責任主體之間的權責邊界不明,這就會在各責任主體之間誘發矛盾,引起衝突。而且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教育活動中各責任主體的利益定位是不一致的,甚至彼此間還存在著不可調和的零和性矛盾。例如:

在校外培訓機構看來,自己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校內教育失敗的基礎上的;

在家長看來,自己家孩子的成功,則是建立在別人家孩子失敗的基礎上的;

在學校看來,優質的生源就那麼多,別的學校教學成績不理想時,自己才有機會把優質的生源搶過來。

這樣,當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別人的失敗的基礎上的,只有政府希望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時,不管制定政策的出發點是多麼的好,政策的內容是多麼的完善,其實際所起到的效果也必然會大打折扣。

而且,目前的教育減負措施無論思路再怎麼新穎,理念再怎麼前衛,都無法迴避一個事實,那就是目前學生還是要通過考試來升學,而且升學考試的標準也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只要升學考試這塊天花板還在,那麼凡是與這塊天花板相衝突相抵觸的減負措施,最終都不免會走向落空的結局。

3

解決思路:

必須明確「家校界線」、「學玩界線」

減負本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但當前踐行素質教育的方式與減負的方針卻是背道而馳的。

這種背道而馳集中體現在兩方面,即「家校分界線」「學玩分界線」劃分的不合理,結果導致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失去了必要的自由空間,背負上了本不屬於自己的額外負擔,以致於讓「減負」變成了「增負」、「轉負」。

我們先說家校分界線方面的問題。現在放學時間已經成了判斷學校是否落實減負措施的關鍵指標,目前小學一般都是3點半放學,學生在校時間確實比以往縮短了不少。但是,縮短在校時間並不能夠達到減負的目的,反而還會給學生和家長製造新的麻煩,增添新的負擔。

這是因為,按照升學考試的要求,學生要學的知識量是沒多大變化的,並且消化掉這些知識就必須要有足夠充裕的時間。而現在學生的在校時間本就不長,再加上前文提到的副業課程又佔去了學生相當多的時間,結果導致學生學習必考學科的時間捉襟見肘。

於是老師為了能夠在很有限的時間裡,把原來需要更多時間才能講清楚的知識講完,就不得不趕時間,搶進度。結果,學生囫圇吞棗式的聽老師講完課後,除了少數悟性好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就像吃半生不熟的「夾生飯」一樣感到半懂不懂。

這樣一來,學生回到家後,其在學校里沒有充分消化吸收的知識便成了轉嫁到家長身上的負擔。由於學生在學校里學的半懂不懂,不得要領,而家長大多又不是專業教育人士,對專業科學的教育方法往往也不甚了了。於是,一方面學生對自己的功課了解的不夠,另一方面家長又對教育了解的不夠,而這兩個「了解的不夠」碰撞到一起,必然會導致「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的困局。

那麼面對這樣的困局,家長們又該怎麼辦呢?出路只有一個,那就是求助校外輔導機構。而且,不僅家長需要校外輔導機構教孩子做功課,很多學校對校外輔導機構也有需求。

例如,在北京很多家長沒時間在3點半後陪伴孩子,這就需要學校在3點半後繼續照管孩子。為了適應這一需求,政府便出台了一個「課後330」政策,要求學校在3點半放學後對留校學生的活動也有所安排。但按照規定,3點半後屬於課外時間,學校不能安排教師給學生講課。於是,有些學校便將3點半後的時間外包給了校外輔導機構,讓他們來組織留校學生開展活動。

這樣,校外輔導機構便成為了應需而生的市場主體,同時也成為了當下教育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雖然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對校外輔導機構予以嚴格管控,但校外輔導機構生意火爆的最關鍵驅動力是家長和學校有這方面的需求,只要這種需求仍然強勢存在,政府靠行政命令對校外輔導機構進行強制規範的努力,就必然不會有實質性的收效。

因此,政府與其用行政手段去直接規治校外輔導機構,倒不如去督促學校把校內的時間合理利用好。如果學校能夠本著「把好鋼放在刀刃上」的原則,把學生有限的在校時間都集中用在必考學科的教學上,不搞或者盡量少搞那些花里胡哨的副業,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夠充分的消化吸收所學的必考知識。那麼,學生的功課自然也就不再是令家長頭大的問題了,校外輔導機構自然也就不會再獲得野蠻生長的機會了。

升學考試對於教育很重要,但並非是教育的全部。學生升學考試的成績要靠對在校時間的充分利用來保障,而整個教育品質的提升則要靠規範性學習時間和閑暇活動時間的合理分配來保障。這裡的規範性學習時間是指,學生在學校里完成對規定的必考學科的學習所付出的時間;而閑暇活動時間是指,學生在完成必考學科的學習任務後,純粹用來玩,用來享受生活的時間。簡而言之,規定性學習時間與閑暇活動時間的分配,就是一個劃分學玩分界線的問題。

僅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教育中的學玩分界線劃分是存在著很大問題的。其最集中的體現就是,非要把學生在閑暇活動時間自由追求自己興趣愛好的行為,納入進正規化的課程體系設置之中,並且還要設定考核的指標,組織相關的競賽。其結果就是,把學生的興趣愛好硬生生地變成了學生的額外負擔。

其實,每個人的興趣愛好就是每個人的靈性,這種靈性只有在自由舒展的過程中,才能內化為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因此,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一定要留出一定的時間,這個時間就是完全用來進行無目的性的自由活動。在這個時間裡,學生可以盡情的玩,盡情的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才能確保學生教育經歷的完整,才能確保學生人格發育的完善。

教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參與教育活動的各個主體彼此間是同氣連枝的關係,任何一方的體驗和感受都會對其他方造成影響。因此,通過確定家校分界線和學玩分界線的最佳邊界的方式,來使學校、教師、家長、學生都能夠獲得必要的自主空間,從而使這四方都能夠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互不傷害,互不排斥。才能讓減負舉措真正行之有效,才能讓素質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你贊成林小英教授的觀點么?

歡迎投票和評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花生網 的精彩文章:

這套牛媽力薦的數學課,到底要不要給娃報?
從識字到自主閱讀,5歲男娃的中文學習,我總結出了這條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