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化展」國博開幕 為何從八千年前賈湖骨笛講起?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一場大規模孔子文化展今天(12月27日)在國家博物館開幕。此次「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涵蓋240餘件(套)文物,從新石器時代延續至當代,呈現孔子與儒學的形成與影響。
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部分,立足孔子和儒學,呈現孔子在整個中華文化發展中的影響。
展廳中的第一件展品,年代遠遠比孔子古老。一件出土於河南舞陽賈湖的賈湖骨笛,作為展覽的開端,出自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為公元前6100年至公元前5000年。
賈湖骨笛,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約公元前6100年-前5000年),我國目前出土的年代最早的樂器實物。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展覽策展人、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告訴記者,骨笛出自孔子以前五六千年,笛子反映的製作工藝和音樂發展水平已經讓人驚嘆,放在展廳里,是為了反映當時文明已經達到何種程度,讓觀眾思考,孔子之前的文明到底是什麼水平?
「孔子是在歷史的過往中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孔子以前中華文明已經有深厚廣闊的背景,我們往往低估了上古文明的發展程度。通過孔子之前年代文化的展示,希望人們感受到孔子不只是簡單的說教,體會孔子思想簡單背後的不簡單。」楊朝明說。
明代《孔子、顏回、曾參三聖圖軸》,孔子博物館藏,衣紋衣褶書小楷,全部為《論語》章句。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除了賈湖骨笛,展覽中還展出諸多早於孔子年代的文物,特意遴選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玉器和商周青銅器,目的是說明中國古代禮樂文明的萌芽和發展,從而對孔子時代的禮樂制度及禮崩樂壞的時代背景有所呈現。
蟠螭紋青銅編鐘,蔡昭侯時期(公元前518年-前491年)。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彙集了自新石器時期至當代的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總共700餘件,包括41位當代藝術家創作的40餘件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吳為山先秦諸子雕塑和韓天衡論語書法等當代名家作品,均亮相展廳。
展覽中還展出了國家博物館收藏的東漢《熹平石經》殘石,這是中國刻於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經本。一套甘肅省博物館藏《儀禮》簡,是目前所見最古老的一部完整包含9篇《儀禮》的手寫本經書。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展覽展陳設計有諸多創新之處。單元連接處設計了一道「論語鏡牆」,廊道兩側垂下條條刻著經典論語語錄,國家博物館策展工作部展陳設計師劉蔚嫻介紹,希望觀眾可以在此通過互動方式感受論語文化,成為一個打卡拍照的景觀。
觀眾走過掛滿論語經典的「論語鏡牆」。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此次展覽由國家博物館和山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山東省文旅廳和孔子博物館協辦。展覽以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為基礎,商借了孔子博物館、山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甘肅省博物館等單位的文物及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27日。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