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未來宇航牛旼:商業航天市場不存在泡沫,2020年將像火箭般超速發展

未來宇航牛旼:商業航天市場不存在泡沫,2020年將像火箭般超速發展

2015年被稱為「中國商業航天元年」。在中國航天60多年的積累基礎上,中國商業航天作為中國航天的新生力量和有效補充,在短短四年內實現了高速發展。

未來宇航是最早進入並長期活躍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投資機構之一,在2015年便對火箭總體製造及發射服務公司藍箭航天進行了天使輪投資。縱觀未來宇航的投資歷程,可以發現其投資布局思路基本與產業鏈上下游流程保持一致,在衛星製造、衛星發射、衛星運營、衛星應用等環節均有布局。在2017年,未來宇航的業務從投資延伸到產業服務,專門成立了未來宇航研究院,積極服務和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的發展。

近日,億歐科創拜訪了未來宇航創始人牛旼,與其深入探討了未來商業航天的無限應用以及各種商業機會。

商業航天門檻、壁壘更高,但泡沫小到可忽略不計

據不完全統計,自2015年至2019年7月,國內商業航天領域至少發生投融資事件161起,相關投資機構達到218家。其中最受投資機構關注的行業領域為衛星製造,共發生52筆投資;衛星應用與衛星發射領域投資事件次數分別為51次與36次;最少的則為衛星運營領域,共發生22筆投資。保守估計,這些投資涉及的累計金額已超過百億元人民幣。

從美國航天領域代表性投資機構Space?Angels發布的《當前太空經濟格局》中可見,自2009年起,已有超過435家公司獲得了累計超過240億美元的股權融資。其中,衛星產業和火箭發射業總計獲得了約197億美元的投資。相比之下,國內百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與這一數字存在極大差距。

對此,牛旼對億歐科創表示,相較於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生物醫藥等領域,無論從技術實現、資本規模及發展趨勢來看,商業航天的市場泡沫小到可以忽略不計。從周期和風險來看,我國的航天技術早已得到了全方位的驗證,並不像人工智慧和生物醫藥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進行未知探索性驗證。商業航天企業並不是從零開始,都是站在60多年技術積累的巨人肩膀上去創業,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商業化的思維和工業化的手段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完善產業鏈條、擴大產業規模。

牛旼說:「商業航天作為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具有高門檻、高壁壘的特點,這類企業本身就具備高成長性。此外,商業航天就是在用商業化的手段去降低技術成本並縮短技術迭代周期,與新能源汽車相比,百億元人民幣的投資規模已經實現了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通過技術創新、提升效率並實現批量化工業化之後,相對同比產出,商業航天的資金投入將會遠遠小於其他行業。」

商業航天,除了航天技術,最終必須要回歸商業的本質。只有上游製造的成本大幅降低後,下游市場的需求才能大幅激發,從而帶動更多的產品服務創新的需求,最終形成正向的產業閉環。

國有資本、BAT互聯網巨頭入局,商業航天將提速發展

2012年起,我國積極鼓勵軍民融合,火箭和衛星領域逐步向民營資本放開,中國的商業航天開始破冰起航。2016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的《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明確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商業航天領域。在國家政策導向和航天戰略的利好背景下,未來宇航研究院就此成立。

未來宇航研究院以「探索未來宇航科技,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為主要宗旨,以搭建產業平台、促進產業合作為使命,提供諮詢研究、會員生態、會議展覽、產教融合、商業廣告及在軌交付等服務,為商業航天產業發展貢獻力量。

在商業航天發展的這五年間,當前仍處於太空基礎設施建設期。在此階段,所有航天製造型企業都會享受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紅利;而對於運營型和應用型的企業來說,目前還是處於投入期,且只有在完善商業航天基礎設施後才會引爆下游市場。

牛旼預測,2021年以前,更多的國有資本將會進入商業航天產業,特別是以衛星製造和火箭發射領域;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也將廣泛投資布局,並率先從衛星運營和衛星應用入手。巨頭的入局將加速應用場景的創新,多元背景的人才的碰撞更將推動商業航天的快速發展。中國未來也必將出現能與SpaceX、BlueOrigin、OneWeb比肩的商業航天公司,但無論對於資本方還是商業航天企業,在這個過程中都應該務實創新,擁有核心技術競爭力,杜絕熱錢的過度炒作。

巧遇兩個「康波周期」,商業航天發展正當時

2019年7月22日上午,科創板鳴鑼開市。首批25家企業中,航天宏圖作為唯一一家商業航天企業賺足了眼球。截至12月28日,航天宏圖總市值達64.07億元,讓市場對商業航天企業增添了幾分信心。

牛旼認為,幾年前國家允許民營企業進入商業航天領域,這是歷史性的創業機遇。而今年科創板的推出,對於集硬科技、先進位造、自主化核心技術於一身但短期無法實現盈利的商業航天企業而言,科創板是最好也是最快使其資本化的機會,也是歷史性的投資機遇。兩個歷史性的機遇疊加起來,就是偉大的創業和投資機會,「所有具備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商業化能力的商業航天企業,都有機會在科創板上市並取得資本市場的認可。」

2020年-2025年是全球低軌衛星密集組網、競爭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火箭公司的黃金窗口期。面對商業火箭這樣一個全球性競爭市場,誰能在這個時間段內最早推出能滿足市場需求的中大型液體火箭產品,誰就能最早享受市場和政策紅利,誰才能真正脫穎而出。

「率先實現自主研發的可回收液體火箭的火箭公司和率先實現批量化的低成本的衛星公司,將會成為中國商業航天發展史上的兩個關鍵里程碑。」牛旼預測,我國在未來三到五年內將出現數家能夠實現太空旅遊的公司並提供一個相對可行的技術實施方案,這將進一步點燃中國商業航天投資和發展的熱情。

從「ICT」到「ICTR」,從現代航天到未來航天

牛旼認為,商業航天的發展將經歷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航天商業化時代,國家投入建設空間基礎設施,企業提供地面應用服務。

第二個階段是航天製造上游變革時代,由SpaceX公司引領,企業進入航天產業鏈上游鏈條,即衛星的製造和火箭的製造和發射。

第三個階段是航天工業化和互聯網時代,由OneWeb引領,衛星批量化生產製造大幅帶動了其自身和上下游產業鏈的效率和成本的變革,航天告別小規模、高成本、長周期、高投入的時代,變成先進位造和高端裝備的先行產業。同時,互聯網巨頭以通信、大數據為目的介入到產業鏈中下游,結合5G、人工智慧、自動駕駛等技術,帶來航天應用的變革。

第四個階段是航天大眾化時代,有Virgin?Galactic引領,太空旅遊開啟了航天從toG、toB到toC的時代,更多大眾參與到航天活動中。太空旅遊、太空採礦、太空移民都將從夢想變為現實。

牛旼認為,現代航天以衛星為核心,最終由衛星來創造價值,是以遙感、定位導航的信息應用和通信應用為代表的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應用的延伸;而未來航天將以新式航天器為核心,火箭將作為運載工具,衛星、空間站將成為空間基礎設施,飛船、太空機器人將成為新的生產力工具,除了信息和通信,太空運輸、太空資源開採將重新定義為ICTR(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ransportation、Resources)應用,開啟十萬億美元級的太空經濟時代。

商業航天永遠是一個高門檻和高風險的行業,充滿了不確定性,但也充滿了各種商業機會和想像空間。從未來宇航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商業航天產業投融資報告》中可以發現,2018年,中國商業航天企業早期投資中A 輪和B輪兩個輪次所對應的投資總額最大,這標誌著不少企業經過數年初創期發展已初具規模。得到資本的持續加持。

此外,隨著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中國的航天事業更上新的台階,2020年將成為「中國超級航天年」。我們相信,商業航天也將實現火箭般速度的發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前三季度信息消費規模近4萬億元
探索「互聯網+教育」公益模式,尚德機構全面升級公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