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21天養成習慣,就是一個騙局

21天養成習慣,就是一個騙局

下意識的養成習慣,比有意識地培養習慣要容易。

關於改變和習慣,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句話:一個行為,只要堅持21天,就能養成習慣。

我曾經在微信社群組織過這樣一個活動,叫21天養成計劃。活動其實很簡單,凡是參與的朋友每天早上8點前群內打卡喝一杯水,連續21天不間斷,堅持下來的朋友會贈送鹿小二馬克杯一個或抱枕一個。

群里的朋友都很積極,每天早上按時打卡喝水,最終完成了打卡任務,獲得了禮品。然而之後呢?21天過去了,他們養成了晨間喝水的好習慣了嗎?

沒有!

前不久,我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高中的時候,我在《讀者》里看到了關於「21天養成習慣」的介紹,然後我堅持鍛煉了21天,第22天的時候,我對自己說「終於完成了,我應該有鍛煉的習慣了」。同樣,結果你可想而知......

積極廢人

口號響亮行動鬆軟

最近網上流行一個新名詞——「積極廢人」,指的是愛給自己立flag,但永遠做不到的人。儘管心態積極向上,行動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後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

一位立志要練出八塊腹肌的朋友,兩個月的時間,去過健身房的次數屈指可數,昨天他在朋友圈裡發文,含淚轉讓健身卡,承認自己受不起健身的二兩汗水。

這位朋友,看起來就是積極廢人本人了。可誰是真的願意讓自己的計劃廢掉呢?積極廢人,聽上去前後矛盾,實際深藏一種無奈。

每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都嚮往成為更好的自己,希望自己不斷進步,因此立下一系列個人成長計劃。特別是歲末年初,就是表決心的好時候,很多人都會發誓,新的一年要變得更優秀。比如,要瘦十斤;要讀一百本書;要練三本字帖;提升專業技能等等。

立flag的時候當然豪情壯志,我們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人們總是高估了自己的自控力。力求改變而勉強自己做出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這就是慾望和能力不匹配。

那麼,懶字當頭,行動鬆軟的人,只能自嘲自己是個積極廢人,接受失敗嗎?有沒有一種方法,能拯救被惰性拖累的人生,幫助自律不夠的人成功實現個人成長與改變呢?

改變

是可以瞬間實現的

《逆商》這本書中提到:作者保羅·史托茲一度十分糾結「21天養成一個習慣」這種說法從何而來。他見過不少專家持這種觀點,在他試圖更進一步了解該理論時,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復與解釋。於是他聯繫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中心神經生理學科的負責人馬克?努維爾博士,追問他:養成習慣需要多長時間?

這位負責人卻反問他:「你學了多久才知道不要去碰熱爐子?」

「大概一秒鐘。」

「其實,是100毫秒。」

負責人解釋道:碰到熱爐子的時候,大腦內會發出響亮的警報,立刻讓你意識到自己的手放在了哪裡。

那聲響亮的警報,能讓人理解產生於基底神經節,即一個潛意識、無意識區的潛意識思維模式,並將之傳遞到大腦的意識區,即大腦皮層。當小孩在學習系鞋帶的時候,他非常地投入專註;但當這種新的思維模式反覆實踐後,它便進入了大腦的潛意識、無意識區,即基底神經節。

你做某件事做得越多,這件事就越發變成無意識和潛意識的。這個習慣會立即改變,並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強化。要改變壞習慣,就必須從大腦的意識區域開始,開闢出新的神經通路,在瞬間達成新的認知,塑造新的習慣。

改變是可以瞬間實現的。

培養習慣

從意識層面開始

培養習慣時,動力策略遠不如改變意識有效。靠打雞血,堅持不了幾天。

擺脫高期待值等外在條件的無形限制與心理壓力,讓自己一身輕鬆地行動起來。別把目標定得太高,從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小步做起,只要行動起來,就會有機會做得更多,重複的夠多,行為就會成為習慣,你便會在不知不覺中達到曾經覺得高不可攀的目標。

改變意味著開始某個新的行為,或者由某個新的行為來替代原來的行為。例如過去的你,從來不看書,每天回家只是刷劇、翻抖音、躺屍在床……而現在,你將每天娛樂的時間空出十分鐘給閱讀,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改變是一個過程,習慣則是一種狀態。改變的過程需要依靠意志力,只有當不需要太多意志力參與就能將某個行為持續下去的時候,這個行為才能被稱為習慣。如果經常中斷,或者每次都得費力逼自己去做某件事情,那隻能說明它還沒有成為你的習慣,因為真正擁有某個習慣的人不需要逼自己去做這件事情。

每天只做一點點,循序漸進,你就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成功。

總而言之,養成習慣通過堅持21天是假象,習慣培養和目標達成不是一個概念。把習慣養成變成了「堅持21天」這樣具體的目標,盯著目標,一旦目標達成,就會失去那種咬牙堅持的動力,反而非常有害於習慣養成。

持續穩定地進行,形成自然地節奏,才是習慣,鼓足勁咬牙堅持21天,是目標達成而不是習慣養成。

只有從意識層面接受習慣背後的力量,才能真正將習慣變成自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