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手裡有老玉的朋友注意了,教你如何盤玉

手裡有老玉的朋友注意了,教你如何盤玉

古人總結盤玉包括急盤、慢盤和意盤。急盤收效快些,光澤和溫潤度會差些,主要是用棉布(分粗布、細布,亦有用麩糠麥皮之屬)盤磨古玉。慢盤,是用手盤摸古玉。意盤有點神乎,說白了就是帶身上由它自己變化氣質。後者像內蒙、東北居住在紅山文化區域的農民,田間地頭撿到紅山文化的玉雕作品,就掛在腰間或者吊在大煙桿上,謂之「老別子」。他們不懂什麼盤玉,但是,帶得時間久了,古玉的沁色也自然變化,去掉土灰氣,變得艷麗瑩潤。

包漿的說法神乎其神。我初看資料時,總覺得太玄。後來,讀到過一個藏友介紹自己處理良渚玉器的心得,才覺得可信。他介紹的方法就是將良渚玉器(生坑的)放在清水中泡上2天,玉器身上會滲出蛋清狀的粘液(有人將此稱為包漿,通常收藏愛好者所稱包漿當指古董器物在長期存放、把玩過程中在表面形成的有光澤感的氧化層),將玉器取出,不要清理粘液,放在通風、陰涼的地方經過1-2個月,任其自行乾結在玉器表面,乾結後玉器會變得更加光潔瑩潤,謂之包漿,也有稱為寶漿的。

還有研究更深入的藏友介紹經驗,上述泡出包漿的過程,甚至可以發生2次甚至更多次。第一次,包漿可能帶灰。算是包漿。過一年半載再重複一遍,才是「寶漿」。初次形成的包漿,還可以在盤玉過程中脫殼退掉,這樣,會形成第二次包漿。

在盤玉出包漿的方法上,有2種意見,一種是用溫清水(古玉忌冰、忌冷,盡量別在冬天干這活,或者放在暖氣上?)長時間泡;一種是用開水煮,煮30分鐘。後者除了省時間,還有消毒的功能。因為,許多墓中新出土的古玉,本身有墓腐氣味,加熱後更加濃郁。如果不煮一下消毒,即使沒毒,心裡也「硌影」。不過,許多人反對煮,認為可能會破壞古玉。我個人認為,不可一概而論,要看古玉的具體情況。我有一個玉琮,雖然表面包漿紅棕色非常漂亮,但是,品相不好,表面三分之一已經鈣化破裂,別說煮,讓我拿水泡也心有餘悸,擔心見水後粉裂。還是先放個一年半載待玉質穩定後再處理為好。

另有一塊碧玉饕餮紋佩,當為戰國的,正背2面有白色沁,個別點已鈣化。買回來後,盤了幾天,感覺白色沁變成淡淡褐色,並且不再像開始時樣,感覺是張著大嘴,而是收斂到古玉表面之內。盤之前,沁色刺眼,看不清紋飾;盤了幾天,沁色稍稍消退,紋飾清晰可見。因為想隨身佩帶,用砂器(煮中藥的那種罐子,主要考慮是性質比較穩定)儲清水煮了40分鐘。取出來時,玉器開始有水,旋即因為熱度蒸發了,表面留下一層白灰樣的水鹼。昨天在網上看到藏友誤把這叫做吐灰。其實,可以換蒸餾水煮就知道是水鹼還是吐灰了。估計是因為年代不夠久遠(戰國跟良渚、紅山畢竟差了幾千年),這件碧玉饕餮紋既沒有煮出包漿(本身玉質晶瑩剔透,怎麼可能煮得出來?),也沒有吐灰的現象。我理解,用水可以泡出包漿應該僅是上古玉器,殷商之前才有。像,吐灰也是一樣。另外,沁的成分複雜,並不都能吐灰。直覺上,白色沁最可能吐灰。

盤玉過程中,古玉的種種變化,不少人質疑,覺得不太可能。但是,許多藏友卻深信不疑。但是,疑者通常是沒實踐過的。信的,卻很少把這種過程記錄下來做證據。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前一篇日記里,我拿一個紅山玉鴞做例子,說明了如何從藝術性的角度來辨偽撿漏。其實,那件玉鴞是件開門的東西(沁、蝕洞、萎縮、橘皮一應盡有),拋開藝術性也可以確保是真品無疑。玉鴞胸腹一面左半邊基本上是白色沁,其他部位也是遍布雪花狀白色沁。因為年代久遠的原因,沁色深入玉質肌理,更像是玉質本身的雜色,不易判定為沁,。玩家在鑒定遇到疑難時,常說:「盤盤看」。亦即,一盤就會有變化,古玉沁色是最近的幾千年因為環境突變(相對礦物存在的環境)才形成的,相對是不那麼穩定的,跟其本來的穩定性相比。新玉,就其本質來說,已經存在了上至少百萬年,其表現出來的特性都是穩定的。到是古玉表現出來的許多特性,其形成不過數千年時間,不是那麼穩定。因此,古人稱古玉是活的,就是指這種活性。像好只玉鴞,剛開始看到的第一眼,覺得那白色的是玉本來的雜色,沒想到沁色這麼大塊,而且深入到古玉很深的內部去。但是,在盤玩時,發現那塊白色沁非常吃油。綠色的部分,玉質穩定,盤玩後,油會一直保持在表面。而白色沁的部分,盤玩時有油,表面即使油汪汪的,過20-30分鐘,立即就乾澀如初。屢試不爽。這才猛然醒悟這深入玉質內部的,另外那些看上去甚至像是從玉質內部發散出來的雪花關白色,都是沁,都是沿玉質細微的肌理浸入到內部的。

既然是沁,應該會吐灰,出包漿。於是,就用開水泡了一整天(沒煮),果然,在沁最重的地方,在有細微縫隙的頂端,有白色顆粒析出來。

另外,一個現象也可以作為辨偽,這個玉鴞表面有許多蝕洞。在剛放入開水中里,由於遇熱膨脹,玉器上會出氣泡,並在水中連綴成一絲細線。有些氣泡線會持續十幾分鐘,說明蝕洞非常深,這樣的蝕洞自然幽深不是人力所能為。另外,在開水泡了幾個小時後,玉鴞表面似乎有粘液析出,但是,用手摸時,感覺像是油脂,遂拭去繼續泡。

按照一位審慎藏友的操作方法,不用煮,而是分次用清水靜泡的方法,可以反覆吐灰,最終形成包漿。我準備按此方法處理這件玉

歡迎訂閱此號免費提供:古玩古董策劃包裝、古玩古董鑒定評估、古玩古董展覽展銷、期刊新聞推廣,實時輸送最專業的古玩鑒定知識。

主編微信ID:18221899343←長按可複製

微信公眾平台:ssjy2002←長按可複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扁園盤玉 的精彩文章:

學會有覺知的生活,元谷創意園心理系列沙龍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