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圈 2019 技術走向
前些日子,The Verge、《紐約時報》、《時代》周刊等國外媒體開始盤點和總結過去十年的科技數碼產品之最,那時我才突然意識到,這個見證智能手機從興起到巔峰的 2010 年代馬上就落幕了。
隨著智能手機發展成為個人的信息處理終端,我們的生活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大部分人的社交、支付、遊戲、影音等方面的活動都轉移到了這個只有 5、6 英寸的小盒子里,除了觸手可及的便利,也支撐起了一個龐大的移動互聯網產業。
當然今天這篇文章不盤點過去十年精彩而紛繁複雜的手機發展史,因為光是剛過去的 2019 年,手機上各方面的技術革新就值得總結一番。
摺疊屏:未來與現實仍有結界
摺疊屏是過去 10 年手機圈當中流傳最久、卻遲遲未見量產的技術。2019 年,隨著三星 Galaxy Fold 和華為 Mate X 的發布,總算是有量產機落地了。
但與摺疊屏本身的驚艷和前衛性相比,它推向市場的過程卻仍然波折。原本計劃於 4 月份正式發售的 Galaxy Fold 由於在前期的體驗活動中被發現屏幕存在問題、需進一步完善和優化而延期發售,這一延期就延到了 9 月底。另一邊的 Mate X 直至 11 月才小批量發售,量少到在第三方渠道被炒至 5 萬元一台。
此外,工藝、技術難度帶來的高昂售價也使得摺疊屏手機與大多數消費者無緣——這與全面屏的普及狀況大相徑庭。在摺疊屏這個話題上,可以認為「未來已來」,但與現實也仍隔著一道結界,或許是售價,或許是那道無法抹去的摺痕。
全面屏:在取捨中靜候終極方案
手機前面板的全面屏化,大體上起自 2017 年,在 2018 年各種形態的嘗試全面爆發,而到了 2019 年,正如我在 8 個月前的文章《手機全面屏戰爭史》中所提到的,市面上主流的機型已經完成了從非全面屏到全面屏的進化,剩下的無非是根據元器件擺放及成本的需求做出取捨,有的做真·全面屏,有的留個凹口,有的下巴留得寬一些,有的做得窄一些。
曾經一枝獨秀的升降攝像頭模塊 真·全面屏的方案這一年得到了廣泛應用,從 4、5000 元的高端旗艦(一加 7 Pro、NEX 3、OPPO Reno 10X)到 K20 Pro 這種中端旗艦殺手載到千元機(OPPO K5、realme X、榮耀 9X),如果說真·全面屏在 2018 年還算驚艷,那麼到 2019 年已經是讓人習以為常的大眾臉了。
通過升降模塊隱藏攝像頭乃至其它正面元器件固然能帶來完美的視覺觀感,不過也使得手機偏厚重,並且壓縮了內部元器件的堆疊,因此水滴屏作為對前面板完整性破壞相對較低的非機械結構方案也獲得了青睞;三星則在自家旗艦上力推挖孔屏,作為另一種非機械結構方案,看起來這已經將成為接下來一年的一大主流設計。
升降方案視覺完美但偏厚重,水滴、挖孔有利於機身結構優化但視覺完整性被破壞,如果能將前置攝像頭做到屏幕下方,那麼便能夠既照顧到機身結構優化,又保證屏幕完整性,是為一種終極方案。
2019 年年中,OPPO、小米相繼宣布了各自的屏下攝像頭方案,OPPO 還舉辦媒體溝通會進行了樣機展示,這其中涉及到如何讓攝像頭區域在平時正常顯示、需要調用前置鏡頭時如何讓光線穿透屏幕的難題。既然已經做出了方案,以各大廠商的執行力,2020 年我們應該能夠看到搭載屏下攝像頭的機型在市面亮相。
高刷新率:超越處理器升級的體驗提升
關注手機圈的用戶應該知道,搭載 60Hz 以上高刷新率屏幕的機型並非 19 年才出現,夏普 AQUOS R 以及雷蛇的 Razer Phone 早在兩年前就用上了 120Hz 刷新率的 2K IGZO 屏幕,但因為廠商影響力的緣故,這兩款手機的用戶受眾面偏窄,高刷新率或許已經被少部分人所注意但並沒有進入手機行業的主流。
在旗艦產品上連續兩年沒有帶來太多驚喜的一加憑藉與三星顯示部門的合作,在 5 月發布的一加 7 Pro 上拋出了 90Hz 2K AMOLED 的重磅炸彈,一下子將高刷新率的概念拉入主流視野中。
此後,高刷新率逐漸成為廠商力爭的一個制高點,除了紅魔、ROG Phone 這樣的遊戲手機,下半年發布的 90Hz 三兄弟——OPPO Reno Ace、一加 7T、realme X2 Pro 更讓「流體屏」、「電競屏」的賣點普及到 2000 到 3000 元價位段機型,年末 Redmi K30 系列的發布則預示著高刷新率在 2020 年將在手機上全面普及。
手機硬體發展到 2019 年,整個同質化已經頗為嚴重,對於日常使用而言性能過剩的現象也挺明顯,如果大家都是驍龍 855,如何拉開與競品的差距呢?通過驅動屏幕每秒鐘顯示更多幀畫面,賦予了滑動、滾動、手勢操作以及部分遊戲在手機上肉眼可感知更為順暢的體驗,這種提升的可感知性其實遠要比手機 SoC 性能的升級大得多。
超廣角、高像素、超長焦:手機攝影的軍備競賽
從這兩年的 DxOMark 榜單大概可以看到,影像能力已經成為廠商們著力最多的一部分,沒有之一。2018 年開始興起的超廣角鏡頭到 19 年在各檔位機型上全面普及,一向高冷、審慎的蘋果也不例外,三款 iPhone 11 系列全數配備超廣角鏡頭,更寬闊的視野拓展了手機在風光攝影上的可玩性;當然目前手機超廣角鏡頭畫質、解析力普遍有所欠缺,華為在 Mate 30 Pro 上用上的 4000 萬像素超廣角的雙主攝思路或許值得借鑒。
以 4800 萬像素 IMX586 為代表,大底高像素的主攝成為主流,儘管在大多數時候它們都是以四合一的形式輸出,以更好地照顧進光量和動態範圍,而這種既能有相對不錯的感光能力、又便於廠商營銷宣傳的感測器自然廣受青睞。三星更是推出了 1.08 億像素的 ISOCELL Bright HMX,並被小米先行運用在量產機 CC9 Pro 上,並藉此一舉登頂 DxOMark 榜單。
擁有更長更豐富的焦段一直是人們對手機影像系統的一大期許,早年三星曾推出過卡片機造型的 Galaxy K Zoom,擁有貨真價實的 10 倍光學無損變焦能力,不過那種偏門機型實在不太符合手機在厚度控制上的要求。而手機的厚度要求決定了以常規的做法本身不可能塞入焦距太長的鏡頭模組,直到 19 年潛望式鏡頭的大規模量產,終於實現了高達 5 倍的光學變焦能力,並通過多個攝像頭的接力和演算法輔助,達到了接近卡片機的大變焦拍攝體驗,其中的代表機型便有華為 P30 Pro、OPPO Reno 10 倍變焦版以及近期發布的 vivo X30 Pro。
大電池 高功率快充:「逐漸達成共識」的續航最優解
智能手機高速發展的 10 年來,可以看到幾乎每一個部件都有幅度驚人的跨越式進步,唯獨保障續航的電池進步不大,因此廠商們只能走直線思維,靠不斷堆高電池容量來確保手機的續航達到理想狀態,18 年的旗艦機不少還在 3000 多毫安時的容量徘徊,19 年安卓陣營無論是旗艦機還是千元機,4000mAh 的電池已經成為一個基準線;而蘋果也罕見地堆起了電池容量,iPhone 11 Pro Max 達到了 3969mAh,成為史上續航最持久的 iPhone。
快充在手機上已運用多年,不過此前功率普遍仍維持在 18 到 20W,19 年開始各大廠商普遍進行了快充方面的軍備升級,小米 9 的 27W,一加 7 Pro 的 30W,華為的 40W,iQOO 的 44W,三星 Note 10 的 45W 以及 OPPO Reno Ace 的 65W,將手機從零充滿的時間從以往的一個半小時直壓縮到 50 分鐘乃至 30 分鐘以下,配合普遍升級的大電池形成了目前手機續航技術上所可能達成的最優解。
除了有線快充,體驗上更為無縫的無線快充也在逐漸發力,發力最狠的可能要數小米,目前在量產機小米 9 Pro 5G 上已經能做到 30W 的無線充,此外 40W 的技術也在路上;華為在 Mate 30 系列上則全系具備了 27W 無線快充的能力;一向發力 VOOC 有線快充的 OPPO 也在一次溝通會上展示了自家未來可能用於旗艦機上的 50W 無線充。當速度起來之後,無線充本身的便捷性優勢也將被進一步放大。
不過以上令人瞠目結舌的快充技術大多是廠商自研,不少基於私有協議,未來快充技術之間的兼容性互通性可能是一大隱憂。
5G:一個逃不開的話題
一個有趣的事實是,與 5G 在大大小小的媒體上被提及的高頻次相比,5G 本身被大眾感知到的存在並不強。在經歷過 2G、3G、4G 時代的跟隨之後,中國第一次在 5G 的發展上躋身第一梯隊,但國土的廣袤及 5G 基站覆蓋的高投入使得廠商在開始推廣第一波 5G 手機之時,基礎設施上的建設還未完全跟上,隨之而來以 128 元價格起步的 5G 套餐也使得多數人在習慣了 4G 時代的低資費、已經足夠快的網速後對於 5G 興緻寥寥。
年初我在文章《都在熱炒的 5G 或許還難以帶來質的提升》中提到:
5G 本身對於普通消費者而言最大的意義仍然是更快的網速,而目前 4G LTE 網路的建設已經十分成熟,其網速、延遲水平也已越過滿足消費者移動聯網需求的臨界點,應付網頁瀏覽、高清在線視頻播放等不成問題,更不用說在室內非移動聯網狀態下還有高速的 Wi-Fi 可用。因此除了宣傳中的秒速下載,5G 的高速度在當前的應用環境下仍缺少用武之地,也並非剛需。
事實似乎也是如此,用來測網速的 SpeedTest 在 5G 商用後突然又成為了一個熱門 APP,以至於中移動原董事長王建宙調侃說 5G 目前最主要應用就是測速。常見諸媒體文章中的 5G 應用如雲遊戲、AR/VR 等目前來看似乎更偏向於是鏡花水月。
不過這並不能阻礙 5G 終端設備鋪開的進度,畢竟投入不菲的 5G 是大勢所趨,也確乎代表著更高更強的科技水準,更是因為沒有人甘願在技術和賣點上落於人後。也許在 7、8 月份的發布會上廠商還需刻意強調手機的 5G 特性,但到了 12 月乃至下一年,隨著一系列中高端 5G 晶元——如驍龍 765G、Exynos 980、天璣 1000L 的出貨,廠商 All in 5G 的步伐比想像中會快得多。
而終端設備在普通消費者越快鋪開,那些現在被認為是鏡花水月的存在或許就會越早成為現實存在,也越能挖掘出那些原先預料不到的應用形態。
在一年前的《智能手機的 2018:昂揚的創新與失落的市場》中我寫到,「2018 年的手機行業發展可以說是 5G 時代到來前新技術、新形態的一次總爆發」,而 19 年的手機圈則是借 5G 前期的過渡階段,來了一次技術的全面下放,那些你在 18 年感覺驚艷的存在——像是真·全面屏、高刷新率屏幕、超高像素高感光能力的相機模組、高功率快充等等都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一年許多用戶說得最多的可能是「真香」,但前一個月的真香機到了下一個月往往可能就失去了競爭力,也確乎反映了當前手機圈技術迭代進步之快與廠商競爭之激烈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