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孔子文化展」成國博2019「壓軸」大展 策展人楊朝明詳解「來龍去脈」

「孔子文化展」成國博2019「壓軸」大展 策展人楊朝明詳解「來龍去脈」

□ 本報記者 趙琳

辭舊迎新之際,「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作為2019年國家博物館的「壓軸」大展之一,於2019年12月27日隆重開幕,為期四個月。國博有關負責人介紹,這是國家博物館第一次系統展示孔子思想形成、發展以及傳承的歷史,十分震撼。

這場展覽的一個特別之處,在於孔子故鄉——山東的深度參與。一方面,展覽的主辦方之一是山東省人民政府,協辦方是山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孔子博物館;另一方面,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被國家博物館外聘為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從初始環節就參與策劃。12月30日,本報記者在濟南採訪了楊朝明,聽他介紹展覽的精彩之處,以及這場「壓軸」大展的時代價值。

亮點:

700餘件展品系統展示孔子思想

「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作為國家博物館2019年的壓軸大展,彙集了包括東漢《熹平石經》殘石、「商周十供」等孔廟禮器、《儀禮》簡在內的珍貴文物、古籍以及藝術品240餘件(套),總共700餘件,其中還有40餘件當代孔子文化題材美術作品,力圖為觀眾和研究者講述孔子文化的思想脈絡與深遠影響力。

本次展覽分為「孔子的生平與思想」「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孔子題材藝術作品」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孔子的生平與思想」,簡述面對春秋以來禮崩樂壞的局面,孔子如何「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系統總結、繼承、發展了上古三代的中華文明,並積極入世實踐,奠定了孔子思想的高度與深度。

第二部分「儒家學說的形成與發展」,展示了孔子開宗儒學,經兩漢時期的獨尊,魏晉隋唐時期與釋、道的交融,宋明理學的發展,清代的總結,以及近現代的反思。

第三部分「儒家學說的國際傳播」,一方面展示了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新時代國家和民族的偉大復興道路上煥發出新的光彩,另一方面表現了孔子思想所蘊含的哲學、倫理、政治、教育、文化、社會治理等智慧,為世界文明的發展提供了豐厚滋養和啟迪。

第四部分「孔子題材藝術作品」,選取了40餘件國畫、油畫、雕塑等表現孔子形象及思想學說的藝術作品。

記者了解到,這次展覽電子大屏幕上循環播放祭孔大典,觀眾還可以通過VR技術陪孔子「侍坐」,親身體驗孔子與弟子暢談理想的場景。

價值:

把先哲從歷史中「喚醒」,觀照時代

展覽雖名「孔子文化展」,但楊朝明認為,展覽其實是介紹以孔子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所謂『孔子文化』,指的就是孔子、儒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的最主要內容。」

整個展覽將孔子儒家思想置於中華文明發展的整個歷程中,用大歷史觀去理解把握孔子文化,將孔子與中國社會的關係分成三階段:從堯舜到孔子乃至孟荀的先秦時期,儒學具有德性色彩;秦漢到清末的帝制時代,儒學與社會政治結合,染上了威權色彩。辛亥革命以後尤其五四運動以來,人們開始反思儒學。楊朝明認為,展覽對於孔子文化這一階段性特徵的梳理,有助於國人對孔子儒學的認識。

兩千多年前的孔子,如今在國家最高歷史文化殿堂熠熠生輝。為什麼對於今人並不陌生?楊朝明也發出如此之問。「恰恰是他及繼承者深刻反思歷史,總結現實,使孔子的思想學說具有了特殊的高度與深度。」楊朝明說,以文物為載體,背後卻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通過展覽,我們輕輕把中國的哲人從歷史中喚醒,讓他的思想價值潤物無聲,跟每一位觀眾相遇並對話。

國博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啟幕,國家博物館今年壓軸的「三大文化展」(「證古澤今」「隻立千古」「高山景行」)薈萃一堂。這些精神標識從不同維度解讀著中國人的文化密碼。

期待:

讓今人走近孔子,正本清源

「文化的價值與功能強大與否,取決於其內涵的說服力、形式的吸引力、歷史的影響力和未來的延續力。我們要感佩先賢,我們今天能夠受益於他們留下來的思想智慧和文化精華。而這,便是我們獲得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在國博展覽現場,關於「高山景行——孔子文化展」的這樣一段講解,引來了觀眾由衷的認同。

了解中國,就要從孔子開始。楊朝明認為,中國歷史經歷漫長發展,孔子思想與歷代社會深入結合,在這一過程中,儒學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許多問題。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大概還找不出第二個人,像中國的孔子這樣,在差不多兩千五百多年的日子裡,受到無數人的關注,從尊崇、膜拜,到評論、指責,乃至謾罵、揶揄,竟從未中斷過。「今天我們要走出迷茫,就必須正本清源地去認識孔子、認識儒學。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發現,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一脈相通之處,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資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孔子 的精彩文章:

巴塞羅那孔子文化學校教師大會舉行
《論語》課內必須掌握的66個成語,記住這些,你就讀懂了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