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章解析

《論語·雍也》「子游為武城宰」章解析

6.14.[原文]

子游為武城宰①。子曰:「女得人焉爾乎②?」曰:「有澹臺滅明③者,行不由徑④,非公事,未嘗至於偃之室也⑤。」

[原文通釋]

子游做了武城縣的地方長官。孔子問他:「你在那裡發現人才了嗎?」子游回答說:「有個叫澹臺滅明的人,走路不抄近道,不是公事,從不到我住的地方來。」

[注釋]

①武城宰:武城的地方官,相當於武城縣的縣長。武城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②女得人焉爾乎:你在那裡發現人才了嗎。得人,得到人才,發現人才。焉爾乎,在你那裡……嗎。焉,兼詞,於之,於是,在那裡。爾乎,都是語氣助詞。

③澹臺滅明:複姓澹臺(Tántái),名滅明,字千羽,武城人,孔子弟子。

④行不由徑:走路不抄近道。徑,小路,指狹窄的近道。這裡不單指走路抄近道,當指做事情一絲不苟。

⑤未嘗至於偃之室也:從不到我住的地方來啊。未嘗,從來不。至於,到。偃,子游的字。之,的。室,居室,裡屋。

[解讀與點評]

走路不抄小道就是不走捷徑,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按正常途徑做事,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走後門。因為不想做不走後門的事,也用不著拉關係,用不著到長官的家裡去聯絡感情。這是行為端正、廉潔奉公的人才。這種人才只有在政治清明、風氣很正的時代才可以一展宏圖,在政治不清明、風氣不正的年代裡是不合時宜的。子游欣賞這樣的人,說明子游為政比較清明,子游做官時衙門裡風氣也是比較正的。孔子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

澹臺滅明後來成為孔子的弟子,孔子與澹臺滅明還有一段淵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遊到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史記》描述的澹臺滅明的狀貌與《孔子家語》說得不一樣。《孔子家語·子路初見》里說:「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澹臺子羽有君子的面容,但行動不能反映他的相貌,宰我有文雅的言辭,但智慧不能頂替他的善辯。)孔子曰:『里語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通過駕車來看馬的優劣,通過居處的言行來看人的優劣,不能忽視啊。」)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孔子家語·弟子解》是這樣記載的:「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四十九歲,有君子之姿。孔子嘗以容貌望其才,其才不充孔子之望。然其為人,公正無私,以取予去就(無論是要還是給無論是去還是來),以諾為名,仕魯為大夫也。」澹臺滅明究竟是美極了還是丑極了,我覺得《孔子家語》的說法似乎更準確一些。

成語「行不由徑」出自本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絲不苟的意思 的精彩文章:

每日成語故事:一絲不苟
一絲不苟地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