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備取益州時龐統獻三策其實是在催促他趕緊動手

劉備取益州時龐統獻三策其實是在催促他趕緊動手

當年諸葛亮給劉備制定戰略的時候提出了一個目標就是跨有荊益,赤壁之戰前後劉備通過各種方式佔據了荊州四郡,算是完成了這個戰略的一部分,下一步就是奪取益州。奪取益州時龐統獻三策,其實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所謂龐統獻三策其實只有一個方案可以選,那就是被劉備選取的中策。既然只有一個計劃可以選擇,為什麼龐統還要拿出來三個策略呢?

其實,並不是劉備要用龐統的中策,而是龐統故意要劉備選中策。三國時期的謀士都是心理學大師,善於捕捉他人的人性弱點。劉備取益州時,龐統沒有直接給他獻中策,而是獻了上中下三條計策,這就是因為龐統估計劉備必然會選中策。而上、下策只是為了襯托中策,讓劉備下定決心的陪襯而已。

建安十七年(212年)十二月,已經在益州呆了一年的劉備一切後勤都需要劉璋供應,如果荊州一旦有失,劉璋又藉機卡劉備的脖子,劉備將面臨腹背受敵的情況。所以龐統給劉備獻了三個計策:「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退還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

龐統的上、下計,雖然他說一個叫上計,一個叫下計,但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只說了一句話,沒有任何可操作性。

上計為什麼沒有操作性呢?因為其前提就是錯的,「璋既不武」和「素無預備」根本不存在。劉備在圍攻成都時,雙方打了一年多,劉璋在兵員損失嚴重的情況下成都城中仍然尚有精兵三萬人,谷帛足以支以一年。可以想像如果劉備選取上策後果的嚴重性。

至於下策的不可操作性太明顯了,這等於就是讓劉備放棄奪益州,讓劉備白白地浪費在益州的這一年的所有努力。劉備只要智商正常,絕對不會同意這個方案的。

相比於上、下兩計,中策實際上是最有可操作性的計策。龐統對劉備說:「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

其實從這些計策里大家可以看到,中策最為詳細,有具體的操作建議。所以從這個中策可以看出,龐統本人其實也是最青睞於中策。並且他早就料定劉備也必然會選中策。

其實這三個計策就是一個從急到緩取益州的變化。劉備聽了龐統的話之後就明白了,這是龐統在催自己,要麼趕緊拿下益州,要麼就撤。劉備不是冒進之人,所以他不會選上策。同時劉備也已經五十多歲了,沒有時間再搞什麼緩緩圖之了,所以劉備也不會選下策。最終劉備選了中策,「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劉備剛進入益州時,龐統就勸他儘快殺掉劉璋,奪取益州。但是劉備顧及名聲一直不敢下手,最後拖了一年時間,早已經錯過了謀取益州的最佳時間。這個時候龐統對他獻計獻策,其實就是催促劉備,不要磨磨蹭蹭了,趕緊拿主意。而上計和下計又都沒有可行性,唯獨中計有具體的建議。

龐統的這一獻計獻策,其實就是典型的心理學理論。他抓住了劉備想奪益州,但又怕別人罵他的心理弱點。所以給出三計,讓劉備有一個心理接受過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掬一捧史海之水 的精彩文章:

伊萬·布拉戈維申斯基曾參加一戰,在衛國戰爭中被俘並加入反蘇組織
後蜀亡國太子滅國時臨陣脫逃,在宋朝卻成為名震一時的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