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科學家:捕撈得太厲害了!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但跟丟了

科學家:捕撈得太厲害了!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但跟丟了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整體環境科學》在線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透露:中國長江又一種珍稀瀕危魚類——白鱘,推測其在2005—2010年已經滅絕。詳情見>>>

白鱘被譽為「水中老虎」,主要分布在長江水系。它和中華鱘一樣,距今已存在一億五千萬年,是中生代白堊紀殘存下來的極少數古代魚類之一。

那麼,判斷白鱘滅絕的依據是什麼?何種原因導致白鱘滅絕?長江魚類現狀如何?記者專訪了論文通訊作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危起偉。

Q1

判斷白鱘滅絕的依據是什麼?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危起偉:

根據它的年齡、生活特點、分布範圍等,綜合起來通過數據模型的方式,推斷它衰退的進程。因為白鱘沒有人工養殖成功的例子,最長也只養了29天,所以說人工條件下沒有白鱘。野外滅絕就意味著這個物種滅絕了。

科學家稱,最後一次見到活體白鱘是2003年,在四川宜賓南溪江段,專家救助一條白鱘後,給其裝上超聲波追蹤器並放流,但是因為水急灘險,半夜時分,追蹤船不慎觸礁,導致跟丟白鱘。此後經過多次尋找,幾千公里的追尋,始終未找到白鱘下落。

Q2

見到白鱘的情景是怎樣的?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危起偉:

我們最後追蹤的那條魚,在水面像一個木棍子一樣,我把手電筒打開照過去,發現就是白鱘。它就在水面游,背鰭露出水面,像鯊魚,也像潛水艇沒有出水的樣子,很奇特。

Q3

導致白鱘滅絕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危起偉:

捕撈得太厲害了。「長江無魚」就是說現在長江的魚的數量連歷史上的零頭都不到。一個是把白鱘直接捕撈掉,第二個是把白鱘的食物捕撈得差不多沒有了。還有一些航運工程、防洪、城市建設、挖沙等,都是人為的影響。

Q4

長江魚類現狀如何?

2016年起,危起偉參與了為期三年的長江漁業資源和環境調查的項目,發現長江430多種魚類中,有140種魚類無法採集到標本,不見蹤跡。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危起偉:

這三年沒有採集到白鱘,當然還有其他的魚類沒有採集到,譬如說長江的鰣魚、長江的鯮魚沒採集到。

為更多的長江「精靈」努力

為緩解長江生物資源衰退和生物多樣性下降危機,自2020年1月1日零時起,長江流域的332個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長江流域各地的重點水域也將相繼進入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時期。危起偉稱,這是一件保護魚類的大好事,他呼籲,不要讓白鱘滅絕的悲劇在其他珍稀物種身上上演。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 危起偉:

其他的140種要趕快篩選、去調查、去收集。滅絕的過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在這個漸進過程中,針對還沒有滅絕的物種,我們還能進行挽回。

熱評

長江禁漁,願不再響起白鱘滅絕的輓歌

「長江白鱘滅絕了!」連日來,這則消息迅速在輿論場中傳播。儘管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在官方微博表示:最終結果尚未發布,預計將在今年6月發布評估結果。但毋庸諱言,長江白鱘的前景不容樂觀。

眾所周知,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樣性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水生生物高達4000多種。每一種生物的離去,都是長江的損失,也是人類的損失,更為人類敲響警鐘。它們被迫「退場」,反襯出生態堪憂,也提醒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生態。

也許有人會問,長江流域中的水生生物那麼多,滅絕幾個有什麼可怕的?殊不知,每一個物種都有其存在的價值,它們不會無緣無故消失,而且它們一旦消失不僅意味著生物多樣性遭遇挑戰,更意味著生態系統被破壞,這對整個地球來說顯然不是好事,對人類發展也不是福音。究其因,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係。而生態是統一的自然系統,如果某一個鏈條斷了,長此以往,人類也無法孤獨地長存於地球。

「有鮪(白鱘)有鱏」,白鱘曾出現在《詩經》里,也曾出現在中國郵政發行的郵票上,更出現在科學家的科研記憶中。如今白鱘的滅絕,讓我們只能透過浩茫的時光憑弔它,只能在想像中進行蒼涼的抒情。但願長江禁漁達到預期效果,不再出現魚類滅絕的噩耗;但願敬畏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不再響起物種滅絕的輓歌。

來源:央視新聞

編輯:張爽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國產HPV疫苗獲批上市,定價329元/支,適用9-45歲女性
因為一株「神草」,他們將這份國家級榮譽授予中國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