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滿族傳統交通習俗

滿族傳統交通習俗

清初,滿族以弓馬著稱於天下,所以騎馬是滿族的主要交通方式。農耕發展起來以後,鄉間的土道,官修的驛道,發展了滿族的馬牛車輛。解放後,滿族通常用的交通工具已和漢族一樣。只在松花江上游的滿族聚居地,還留有昔日迎親用的土轎車、馬爬犁等。

(一)雀路與獵道 滿族先民在綿延千里的茫茫林海里狩獵,辨方向、明路線是其安全往返的首要條件。獵人發現白色的鳥屎,便會欣喜萬分。鳥在滿族先民的觀念中,是能凌空飛翔,曉徹天神意圖的靈禽,白鳥屎是「雀書」,不僅是吉祥的預兆,也是指路辨向的路標。實際上,鳥的飛行是有規律的,獵人是根據其活動規律找到了「雀路」。獵人還可以根據野獸的蹤跡尋找獵道。這種獵道俗稱「溜子」。他們在林中踏出獵道,便在這段獵道上做出路標,如在某棵樹的顯要部位砍掉一塊樹皮,露出的白茬就是一個易識的路標。眾多的路標指明了獵道。

(二)便道與驛道 由於生產和生活交往的需要,農村很早便開闢出人行便道。滿族農民一般遠道運輸都用畜力車。滿族多族聚而居,可以依賴穆昆(宗族)、噶珊(部落)的集體力量來修道。有腰道、茅草道、大道之分。滿族又有「毀道瞎雙眼」的禁忌,因此,滿族村屯之間的交通四通八達。  驛道,民間稱為「官道」,是古代交通的幹線。驛道寬闊堅實。

(三)交通工具 狗車。滿語稱「烏得氣」,或稱「台里台氣」。「以木為之,其制輕簡,形如船,長一丈,闊二尺許,以數狗拽之」,「可於冰上雪中行之」。吉林省松花江畔的滿族多有此俗。

木馬。滿族稱「恰爾奇克」,即今之雪橇,俗稱滑雪板。木馬,形如彈弓,長4尺,寬4寸,一左一右,繫於兩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及奔馬。清初,木馬多用木棍製作,後逐漸改用金屬製造,稱雪橇。

爬犁。滿語稱「法喇」,用兩根一丈多長的硬雜木杆,前端用火揻成方形,高高翹起。桿上架一副車架子,寬3尺余,長7尺左右,有轅有底,無軟轂,靠兩根雜木杆在冰雪地上滑行。《柳邊記略》載:「爬犁,土人曰『法喇』,以木為之,犁而有架,車而無輪。」吉林省的爬犁幾易其名,如狗車、冰車、雪橇等。爬犁用牛、馬拉,或用幾個狗一起拖拉,行於雪原,或馳於河道冰上,拉人載貨,輕捷簡便。《吉林匯征》記:「並有作車棚於耙犁上,設旁門,套鹿皮圍,謂之暖耙犁。」這種爬犁現在已相當罕見,但一般的馬、牛爬犁仍常用。  還有人拉的小爬犁和進山運木材的疙瘩爬犁。乘人的爬犁稱暖棚子,好象轎車,裝有篷架,外披裹氈毯,裡面鋪有獸皮,放著火盆。坐這種爬犁多是達官顯貴。

吉林中西部農區,犁杖下地也掛在方架爬犁上運行。爬犁上還可放置草料口袋、牲口槽子等耕種土地的工具。運材爬犁分單腳和雙腳兩種。運材時通常以兩節爬犁前後連成一套,由畜力牽引(今亦有用拖拉機牽引者),在冰雪道上滑行。冬季松花江封江後,昔日吉林城內三道碼頭,為了接待從山溝來的運輸山貨、大枝子、大拌子的馬爬犁,在冰上建立短期客棧水院子。冬天,馬爬犁是江上唯一交通工具,當時城裡都燒木柴,多數都在冬季採辦,特別是接近年關時節,山村土特產上市,這種供求的需要,又使水院子成了冰上交易場所。水院子建築很簡單:順著江沿靠著北面的江下坎處,搭起席棚,架上長條板鋪,形成筒式屋子,南北對面鋪,板鋪上鋪上穀草、炕席,客商便在這種鋪上就宿。對面鋪可以容納四五十人,小寒大寒以後,氣溫雖在零下30度以上,棚內因有火爐不斷燃燒木柴,溫度卻不低,可以安全過夜。水院子還在冰上用冰凍法圍上木板圍牆,並有可以開啟的大門,便於馬爬犁出入。院內有很多橫排的馬槽、拴馬的橫杆,用來喂牲口。這種水院子鋪位便宜,貨物可在此銷售,深受農民歡迎,因此生意興隆。這個特殊季節特殊行業,一直延續到豐滿大壩合龍為止。

馬。滿族不僅男子善騎,女子也執鞭馳馬,不異於男子。十餘歲兒童,亦能佩弓箭馳逐。清人楊賓有詩曰:「經過婦女多騎馬,遊戲兒童能射鵰。」記的就是清初滿族的風俗。80年代,永吉一帶山區的滿族仍保留此俗。  勒勒車。這是一種木製的帶兩個大輪的車。適於在草地上行走,俗稱「草上飛」,其「輪不求甚圓,轅不求甚直,軸徑如椽,而載重至遠,不資轂輠,惟山路崎嶇,防損折,初以斧鑿隨之。」

鐵瓦車。是車的一種改進,其車輪較小,外包一道鐵圈,並在車輪上加上鉚釘,比勒勒車更加結實耐用。  花軲轆大車。分兩輪和四輪兩種,四輪車可分運木材、運貨和載人兩種。

轎車。清代貴族大戶人家人坐的馬拉轎車,俗稱「小車子」,其款式與轎子相似,只是不用人抬,而用騾馬拉。車子的結構和花軲轆車差不多,只是車板上起轎篷,可擋風、遮雨、遮陽,比較暖和。一般是青騾子(或馬)駕轅,藍布或藍呢為罩,可坐一人或兩人。做喜車用則罩以紅呢或紅綢罩。坐這種車時,上車時要面朝前,坐著「委」進轎子中去,不能爬著進去,否則有失禮節。這種車清末民初還常見,解放後已很少見。  獨木船。滿語稱「威呼」,長二丈余,闊容膝,頭尖尾銳,載數人,水不及船常寸許,而中流蕩漾,馳如竹箭,此真木舟也,遇河水暴漲,則聯二為一,以濟車馬。滿族人經常駕「威呼」闖急流險灘。凡類似的木製小舟,通稱「威呼」。清代,吉林省的八旗打牲丁主要靠這種船採珠。

(四)交通禮俗 昔日,滿族有句俗語:「婦女產前產後,男人車前車後」,意謂趕車的常有生命危險。長途行車的前一天,車主和趕車人都要祭拜祖先神,祈禱行車平安。行車中遇崇山峻岭,則焚香祭山神,過大江巨河時則祭河神、江神、船神。行車中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尤其是早飯前,更不準亂說亂罵。車、馬是窮富的標誌,所以新添大車、牲畜視為吉祥之事,多喜在車上、牲畜的頭部、尾部披紅誌喜。第一車往往拉一車木材回來,放在家裡不用,以取「積財」之意。趕車人和車主對轅馬特別愛護,如轅馬死亡,不捨得扒皮吃肉,而是埋葬起來。轅馬脖上經常掛一圈銅鈴和紅纓,行路時鈴聲響亮,紅纓飄拂,十分威武。在滿族不少姓氏的薩滿祭祀中,祭神馬的禮儀十分莊重、虔誠,反映了滿族對馬匹的重視。  往昔,每年船下水以前,船主要舉行家祭,跳平安神,祈禱祖先庇佑行船安全。出海捕魚,要舉行隆重的海祭,恰喀喇人要祭海神奶奶,琿春一帶的滿族牛牯魯哈拉、郭合樂哈拉以及巴拉窩集人要祭海神突忽烈瑪發。橫渡第一船時,孕婦與寡婦不能乘坐,第二船方能乘坐。順水行船要走上一里外,寡婦方可上船。行船時,婦女不許坐船頭。擺渡人不許飲酒(收船後不忌),從開船、行船到停泊,不許在船上打架罵人,不許說不吉利的話,如「翻」、「沉」,都要用其他吉祥名稱代替。如攜帶響器鑼鼓或其他樂器,必須先演一番,以娛河神。如遇風險或擱淺,除了祈禱河神,不許大哭大鬧。  新中國建立後,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如汽車、拖拉機、自行車、摩托車、機動船逐漸代替了傳統的交通工具,許多交通習俗已被新的交通規則所代替。

來源:吉林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富察春兵 的精彩文章:

過去滿洲旗人說的大姑娘浪,是什麼意思?
滿族應該有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