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伊爾2攻擊機並不先進,被稱為機槍手墳墓,為何能取得優異戰果?

伊爾2攻擊機並不先進,被稱為機槍手墳墓,為何能取得優異戰果?

二戰是一次海陸空三軍大會戰的頂級戰爭,這場戰爭中發展出多種戰鬥模式,其中以坦克等裝甲武器為主的地面戰將陸軍推向一個新的世界,成千上萬的坦克在戰場上馳騁,同時也孕育出了許多坦克剋星,蘇聯設計生產的伊爾-2攻擊機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這種技術並不先進的攻擊機為何能夠成為優秀的坦克殺手呢?

對地攻擊的專業出生

1938年,軍隊高層在新戰術的討論中得出,蘇軍需要一種新式的「裝甲對地攻擊機」,這種攻擊機的主要作用是攻擊對手的行軍縱隊,包括人員、汽車和裝甲目標等,也能攻擊一些特定目標。初步的需求是採用雙人機組,后座的無線電源兼機槍手,可以進行一些火力自衛,安裝機關炮用於對地打擊,飛機的重要部位需要有裝甲板保護。完成上述條件的前提下,飛機要有優秀的低空性能,在3000米以下高度具備一定的空戰能力。

第一台原型機在1939年10月問世,該機使用帶有增壓器的發動機,試飛時達到了422千米的時速,但是火力和航程不太滿意,還需要進一步提升。經過修改,主火力改為2門23毫米機炮,臨近量產時又被要求改成高空轟炸機,同時取消了后座無線電員。這種不合理的要求在原型機上根本無法實現,隨後又改回了攻擊機,但是后座無線電員仍然缺失。

1941年4月,伊爾-2正式定型,單人駕駛,動力上採用一台液冷式AM-38X型發動機,最大輸出功率1327千瓦,除了發動機、駕駛艙等重要位置用鎳鉬合金裝甲保護之外,機體其他為鋼木結構,駕駛艙由50毫米厚的防彈玻璃保護。前三點起落架很特別,前主輪只能半收入機體內,尾輪不可收。

全機重6060千克,長11.6米,翼展14.6米,高4.2米,最高時速414千米,實用升限5500米。火力上在兩側機翼翼根內各藏有一門固定23毫米機炮和一挺7.62毫米機槍,最大載彈量為600千克,可以搭載航空火箭、對付坦克的子母彈,還研究過機炮吊艙。後期增加的后座,布置了一挺12.7毫米重機槍。

艱苦的戰鬥歷程

伊爾-2的「黑色死神」稱號不是一天打出來的,而是在無數的犧牲後才被德軍這樣稱呼。戰鬥爆發的時候蘇軍只有少量伊爾-2,這些數量稀少的攻擊機自然無法改變戰爭走向,但是它們大部分都選擇了英勇作戰。在前幾天的作戰中,沒有準備好的德軍被低空幾乎貼地掃射的伊爾-2打個措手不及,行軍隊伍受到很大的損傷,回過神的德軍開始用戰鬥機進行巡邏。

在遭遇靈活高速的戰鬥機時,早期伊爾-2顯得十分被動,既無力逃跑,又無力反抗,德軍戰鬥機甚至在伊爾-2尾部二三十米的距離精確開火。根據戰後的統計,每架伊爾-2隻能執行8~9次任務,而這些損失的飛機大部分是被德機從後方精確射殺的。為了提高存活率后座無線電員被重新設置,機翼也相應的做了一些調整,具有一定後掠角度。根據統計,增加了后座無線電員,不僅提高了作戰配合度,生存能力也提升了30%。

經過實戰的摸索,蘇軍飛行員逐漸掌握了一種新的戰術,以3~5機進行編隊飛行,在遇到德軍縱隊的時候,在200米以下的高度挨個展開低空突擊,然後第一架飛機拉起來向左或者向右拉升盤旋返回飛機縱隊尾部繼續低空突襲,保證所處地面一直保持空中火力掃射,這種戰術被德軍稱為「死亡盤旋」。

新的編隊不僅提升了對地打擊能力,同時在遭遇戰鬥機時也能提高存活率。因為伊爾-2正面火力強大,側面等又有裝甲保護,最佳的突擊點還是後方。當尾部有戰鬥機咬尾攻擊時,伊爾-2開始分別交叉S型前進,這樣無論戰鬥機攻擊那一邊,都會遭到另一架飛機上12.7毫米機槍的掃射,這種雙機剪刀戰術運用很成功,但是為了獲取更大的射界和靈活性,后座成員往往拆除座位上的防彈玻璃護罩,以至於這位無線電兼機槍手的成員死亡率居高不下。

伊爾-2成功的奧秘

伊爾-2的載彈量和飛行性能算不上十分優秀,它的成功是多方面的。首先就是設計之初就有的合金裝甲保護,這些裝甲板同時也作為機體的受力結構,它們保護了飛機大部分的主要部件。作戰中大量被打得千瘡百孔的伊爾-2成功的完成任務並返航,它們的共同點都是主要結構沒有受損,只是機翼、尾翼上被洞穿一些孔洞,在面對小口徑防空武器時存活率很高。

其次是戰術運用恰當,配合機炮和專門設計的對地武器,一次死亡盤旋可以維持好幾分鐘,對地面部隊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二戰中通過這種戰術伊爾-2擊毀了大量的德軍坦克、裝甲車和汽車,有力的支援了地面作戰部隊。當然,敢於在幾十米的高度直面德軍防空炮火,這也是需要驚人的毅力,個別飛行員甚至把伊爾-2當成戰鬥機與德機展開纏鬥,這種不要命的打法著實罕見。

最後伊爾-2的成名是在二戰中後期,此時的德軍面臨著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應對盟軍對德國展開的戰略大轟炸,一部分戰鬥機和優秀飛行員被調回德國進行防空作戰,相對來說就削弱了蘇德戰場上德空軍的實力,伊爾-2的存活率大為提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抗戰最少見的重機槍,捷克式輕機槍的大哥,捷克造ZB37氣冷重機槍
為何日本工業建設很成功,晚清花費巨資卻沒建立起完整工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