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羅伯托·巴蒂斯通:中國科學家是可靠的合作夥伴

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羅伯托·巴蒂斯通:中國科學家是可靠的合作夥伴

科技日報記者 劉園園

2020年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正式頒發。今年的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得主中,有位國際知名的粒子物理和空間領域專家——羅伯托·巴蒂斯通(Roberto Battiston)。

羅伯托·巴蒂斯通(Roberto Battiston)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提供

巴蒂斯通曾任義大利空間局局長,現任義大利特倫託大學普通物理系主任。在推進與中國的國際科技合作方面,他的貢獻有目共睹。

1993年以來,巴蒂斯通以國際空間站阿爾法磁譜儀(AMS)和中國「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計劃為核心,圍繞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科學問題研究與我國開展多方位合作,取得了一批世界領先水平的科學成果。

談及合作感受,巴蒂斯通毫不吝嗇地為中國科學家點贊說:「一旦共同的目標被確定下來,中國科學家會成為非常可靠的合作夥伴,他們會盡最大努力去實現這個目標。

十幾年前的一場研討

「我和中國科學家在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上的合作最早開始於2004年。」 巴蒂斯通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說,當時,他到北京參加會議,與中國科學家討論在阿爾法磁譜儀(AMS02)項目的合作。

巴蒂斯通教授代表義大利總統馬塔雷拉宣讀「張衡一號」衛星發射成功賀電。圖片來源: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提供

巴蒂斯通表示,在過去的40年中,他一直在與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合作。因此,丁肇中了解巴蒂斯通的一些科研設想,即利用范艾倫輻射帶的基本粒子流作為監測地球物理現象的天然感測器。

「丁肇中教授給當時的中國地震局負責人打了一個電話,後來我就被邀請參加一個研討會。在研討會上我介紹了利用天基遙感平台來監測地球物理現象的優勢。」 巴蒂斯通說,他建議研發一顆衛星用於測量范艾倫輻射帶的不穩定性,中國地震局的科學家和領導非常積極地接納了這個想法。

很快,巴蒂斯通開始和中國科學家在儀器設備和衛星的設計方面進行合作。這個項目持續了14年時間,耗費了大量心血。

以「利瑪竇」命名的載荷

2018年2月,電磁監測試驗衛星「張衡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基地升空。它是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也是國家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計劃的首發星。

談起這顆衛星,巴蒂斯通的話匣子完全打開了。

巴蒂斯通告訴記者,「張衡一號」衛星上面既搭載著中國的儀器設備,也有由義大利空間局(ASI)和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INFN)資助的義大利載荷。這項載荷用於監測范艾倫輻射帶的穩定性,它以中國和義大利科學文化交流的早期使者命名——「利瑪竇」。

「『張衡一號』衛星裝有8個先進的探測器來測量地球電離層變化,並尋找其與地球物理現象尤其是地震的關聯。」 在巴蒂斯通看來,「張衡一號」所收集的數據將為新的用於地球物理現象研究的遙感平台鋪平道路,這樣的遙感平台對於地基探測手段是一種補充。

合作不止於「張衡一號」

合作期間,中國科學家的工作勁頭、好奇心和專業給巴蒂斯通留下深刻印象。

「在工作遇到困難的時期,你可以指望他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工作非常努力,而且也有能力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巴蒂斯通說。

談到與中國科學家後續的合作,巴蒂斯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繼『張衡一號』01衛星發射升空之後,『張衡一號』02衛星已經在研製之中。義大利也將參與它的建設,這兩顆衛星將形成第一個用於此類遙感的星座。」

巴蒂斯通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在天體粒子和粒子物理領域,中國和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之間有較長時間的合作傳統。

除了「張衡一號」衛星,目前正在合作的天體粒子實驗有羊八井宇宙線觀測站ARGO實驗和阿爾法磁譜儀(AMS)。在粒子物理領域,中國和義大利正在與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BEPC-II)相配套的北京譜儀上(BES-III)進行合作。

對於未來的實驗,巴蒂斯通透露,義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圍繞中國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裝置和空間高能宇宙輻射探測設施(HERD)開展了相關合作。

來源:科技日報

編輯:岳靚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90後梗王」袁隆平:我啊?Handsome!
軍事絕密!埋藏地下50年,這個工程重見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