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美國火力支援艦,看著像要炸毀一切,最大作用是嚇唬人

二戰美國火力支援艦,看著像要炸毀一切,最大作用是嚇唬人

火力支援艦是軍艦發展史上一個十分小眾的分支,包括淺水炮艦、江河炮艦等也勉強可以劃分到火力支援艦的範疇里,不過在如此小眾的分支里還有一個更小的分支,那就是火箭炮火力支援艦,這種戰艦沒有設計定型的,而是後期改裝而成,美國在二戰期間曾較多使用。

為登陸戰而生

當盟軍穩住了陣腳的時候,盟軍高層開始考慮如何進行反擊作戰,擺在盟軍面前的是一個軍事史上的難題--如何進行大規模的軍事登陸戰。在西歐地區開闢第二戰場,就必須登陸法國作戰(就是後來著名的諾曼底登陸戰),地中海地區則要登陸義大利(就是後來著名的安齊奧登陸戰),在亞太地區則更加麻煩,因為島嶼眾多,需要一座一座肅清殘敵,登陸的規模雖然比不上歐洲地區,但是戰鬥次數卻增加數倍。

登陸戰最大的難題就是如何解決海灘上敵軍的抵抗力量,因為敵人不僅部署了數量不低的軍事力量,而且還大量構築了永固、半永固堡壘群,架設在裡面的機槍、火炮是登陸士兵最大的威脅,必須想辦法對他們進行火力壓制,最好是徹底銷毀。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重磅炸彈轟炸加炮火覆蓋,但是因為炮火輸出速度的限制,並不能確保萬一,登陸的士兵還需要一種更加及時、猛烈的火力支援。新出現的火箭彈解決了這個問題,火箭彈通過簡易發射架發射,可以部署大量的發射架提高火力輸出密度,也能提高炮火覆蓋面。

1944年9月,美國開始將12艘登陸艇進行改裝,在甲板上密密麻麻的布置4.5英寸的空射型火箭彈,其中一部分採用固定發射角,另一部分則是可調角度。

實用性很差的火力支援艦

美國改裝的這批火箭炮火力支援艦投入了太平洋的島嶼爭奪戰,實戰中這種渾身布滿火箭彈發射器的戰艦確實夠唬人的,但是也僅限於此了。主要的原因就是這種結構類似於坦克殲擊車,火箭炮本身不能夠像炮塔一樣旋轉調整方向射擊,只能依靠移動艦體來對準目標,對於噸位不大的登陸艇來說受到海浪的影響,這一點不太好辦。

另一個是高低角度調整困難,採用固定角度的那幾艘只能依靠駕駛員的感覺,覺得目標到了射程內了大致對準就發射。可調角度的那幾艘也好不到哪兒去,畢竟不可能在準備發射的時候一個一個地去調整角度,基本上就是事先選擇好陣地,將角度調好然後行駛到位置進行發射。

不管哪一種方式,火力支援艦的準頭都很差,比不上陸地上的「喀秋莎」火箭炮。不過這樣一艘戰艦出現在近海區域,渾身的火箭炮也夠嚇人的,在發射的時候火箭更是嗖嗖地飛向前方,產生的煙霧和噪音確實能起到不小的震懾力。以如此密度布置的火箭炮,如果擊中了目標區域,造成的殺傷效果絕對可觀。

黯然退場

火力支援艦是一種比較好的想法,但是在當時的條件下,火箭炮無法像身管火炮一樣進行精準的炮彈投射,加上海上作戰,艦炮里威力比4.5英寸火箭炮大的多了去了,哪怕是驅逐艦的100毫米艦炮,除了射速上不如火箭炮之外,爆炸威力和射程均佔優勢。

太平洋戰爭後期,盟軍的軍艦數量已經有了絕對的優勢,每次登陸戰中能夠輕鬆集結幾十上百艘的戰艦,身管火炮的數量就已經足以形成密集的火力殺傷了,而且天空中還有數量眾多的飛機,火力支援艦這種特殊艦種已經不需要了,戰後除了損失的3艘,其他的都運回美國,在1948年被報廢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肩扛的不只有火箭炮,還有巴雷特步槍,步兵反直升機的神兵利器
美國最後的重型坦克M103,先天疾病纏身,淪為最無用的坦克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