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器官移植後,你還需要做好這幾點

器官移植後,你還需要做好這幾點

器官移植後,大多數患者很快會感覺好轉。他們的生活質量會得到顯著的改善。

但他們也可能面臨巨大的健康挑戰。

以下是一些器官移植後健康管理的建議。

密切關注「抗排斥」藥物使用效果

器官移植後,你需要服用免疫抑制(抗排斥)藥物。這些藥物有助於防止你的免疫系統攻擊(「排斥」)供體器官。

通常,必須在移植器官的整個使用周期內服用這些藥物。

你需服用其他藥物來幫助抗排斥藥物發揮作用或控制其副作用。你可能還需要服用治療其他健康問題的藥物。

器官排斥是一個長期威脅,要防止免疫系統攻擊移植的器官,你需要時刻保持警惕。

因此,移植團隊很可能會調整你的抗排斥藥物方案。

移植後,你必須:

按時看醫生;

完成所有醫生建議的檢測;

定時定量服用醫生開的處方葯。

找到一個好的藥劑師也很重要,他可以幫助你:

了解你的藥物;

管理你的用藥;

了解藥物是如何工作的;

了解藥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儘管排斥反應很嚇人,但是它不意味著你將會失去移植的器官。

大多數時候,如果醫生髮現了早期的癥狀,排斥反應是可以被逆轉的。

排斥的癥狀,以及用於檢測排斥反應的醫學檢查,因器官移植的類型而異。

因此,熟悉了解你的移植特異性排斥反應的早期癥狀至關重要。

如果你的醫生髮現了你出現了排斥反應,他或她首先會通過調整你的藥物來嘗試逆轉它。

你可能需要:

切換到一種新葯;

添加另一種藥物;

增大或是減少藥物的劑量。

在器官移植後的最初幾個月里,你的移植小組將經常與你會面,評估你的移植器官的功能。

醫生會幫助你養成良好的健康習慣,讓你的身體儘可能的保持健康。

移植小組也會敦促你:

接受所有的健康檢查;

監測血壓、體重和膽固醇水平;

按時完成所有推薦的身體檢查;

出現藥物副作用,及時諮詢醫生。

器官移植後,你可能會出現短期的藥物副作用,例如:

生髮或脫髮;

粉刺;

情緒波動;

圓臉;

牙齦腫大;

體重增加。

這些副作用可能會隨著你最初服用的高劑量藥物逐漸減少而減輕。

你也可能會出現其他副作用,比如:

腹瀉;

高血壓;

高膽固醇;

血糖升高;

感染。

如果你發現任何副作用出現,不要自己停止服藥。首先諮詢你的醫生。他可以調整你的處方,在不增加器官排斥風險的情況下,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在家做好身體各方面指標的監測

除了定期隨訪檢查外,你還需要在家做一些自我監測。需要監測的方面包括:

體重:每天在同一時間稱體重,最好是在早上。如果你一天內體重增加超過 4.4 斤,請就醫。

體溫:每天量體溫。如果溫度過高就需要就醫。

血壓:按照醫生的建議測量血壓。

脈搏:每天檢查脈搏。如果心率高於每分鐘 60~100 次的正常靜息心率,請就醫。(如果你做過心臟移植手術,你的靜息心率可能高達每分鐘 110~120 次)

血糖:如果你有高血糖或糖尿病,監測你的血糖。

抗排斥藥物可以與許多其他藥物或補充劑發生相互作用。因此,請向你的醫生或藥劑師諮詢你可以服用的安全的非處方葯。

抗排斥藥物會增加你患牙齒疾病的風險。包括:

口乾;

口腔潰瘍;

牙齦腫大;

腫瘤;

鵝口瘡(真菌感染)。

每天刷牙並用牙線清潔牙齒。還要每天檢查你的口腔內部和舌頭下面,如果你發現任何變化或問題,請就醫。

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並適當運動

健康的生活方式對每個人都很重要,而在器官移植後尤為重要。不良的生活習慣會增加器官排斥的風險。

一定要避免不健康的行為,如吸煙和過度飲酒。養成健康的習慣,例如:

營養均衡的飲食;

鍛煉;

學會壓力管理。

你的移植營養師會給你一些健康飲食的建議。可能包括:

食用高纖維的食物,比如生的水果和蔬菜。

補鈣,食用低脂乳製品、吃綠葉蔬菜或服用鈣補充劑(如果醫生建議)。

少吃鹽、加工食品和零食。

喝大量的水(除非被要求限制液體攝取)。

食用高蛋白的食物,如瘦肉、雞(去皮)、魚、雞蛋、新鮮的堅果和豆類。

嘗試烘烤、烤、燒烤、水煮或蒸煮的食物,而不是油炸食物。

器官移植後,建議大多數患者開始鍛煉,先選擇散步一類低衝擊力的活動。

然後,你可以通過有氧活動逐步增加鍛煉強度,例如:

騎自行車;

慢跑;

游泳。

負重的阻力訓練可以增加力量,幫助防止骨質流失。伸展運動可以增強肌肉的張力和靈活性。

器官移植後你能做的運動的類型和數量將取決於你的年齡和身體狀況。所以,遵循移植團隊的建議是很重要的。

移植患者在移植後面臨著很多的健康問題,這些健康問題的挑戰導致壓力的情況並不少見,適當的休息和鍛煉可以改善這些情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醫典 的精彩文章:

甜玉米和糯玉米,哪種更適合糖尿病人吃?很多人吃錯,難怪血糖不穩定
父母個子矮,孩子一定長不高?錯!看潘慧教授直播,掌握長高的竅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