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e-quattro大顯神通 冰雪試駕奧迪e-tron

e-quattro大顯神通 冰雪試駕奧迪e-tron

冰雪路面駕駛前作何準備?

e-tron在踏入冰雪路面前,有幾點必須留意:

更換花紋更深的雪地胎,並適當地降低胎壓以提升抓地能力;同時將動能回收手動調至2擋,這貨在冰雪路面上相比剎車好用得多。

選擇「全路況」或者「越野」駕駛模式(小編傾向於選擇越野模式,因其能自動觸發S擋 ESP半關,確保足夠的動力輸出),同時將空氣懸掛升至最高。

將前後霧燈、後窗加熱、前後自動雨刮通用打開以保證最佳視野,別想著電動車不開這堆東西可以省多少的電,保證安全行車才是第一要義!

留意下車輛的續航里程是否充足。即便e-tron有著470km的NEDC標準續航里程,但在-10°C左右的氣溫 暖風開啟 越野路況的前提下,續航僅能達到200km左右,需要大家留意。

奧迪e-tron的冰雪路面駕駛心得

作為一個從來沒有在冰雪路面開車的小編,儘管有些許漂移的經驗,但在車輛開始移動的那一刻,心情依舊是忐忑不安的。

沒有太多經驗的小編,剛開始自然是蹭雪牆的常客。但在某次即將蹭上雪牆時,小編下意識地大幅度反打方向盤 踩下了2/3以下的油門,奧迪e-tron突然間就像「想通了」,ESP系統迅速對內側車輪施加制動,強勁的動力亦通過e-quattro四驅源源不斷地輸出至外側的兩個車輪,將車輛往彎心「拽」。

此時,方向給得越大,油門踩得更深,整輛車的過度轉向(俗話稱「甩尾」)的趨勢就會愈發明顯,再也不會出現危險的推頭跡象,e-quattro四驅系統的瞬間響應速度給小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場對比的Q8反應顯得慢上了半拍),足以說明e-quattro四驅系統的先進性,以及奧迪對於四驅系統調校的深厚底蘊。

至此,小編已經完全學會了用e-tron強大的動力 瞬間相應的e-quattro四驅來對抗彎道中的離心力,在車輛不小心便宜原定路徑朝著雪牆去時也一點都不慌張了,肌肉記憶自動朝彎心打多些方向 踩下地板油,車輛哪怕部分撞上了雪牆,也能利用尚存的動能 強勁的驅動力迅速推開一條缺口,重回正軌。

經過長時間的雪地路況駕駛下來,e-tron底盤的循跡性以及e-quattro四驅的動力輸出邏輯,都令小編找不出任何毛病。儘管2.6噸的體重令車輛推頭的臨界點變得較為模糊,但依舊能稱得上是個「靈活的胖子」。

開了20公里的雪路後,小編覺得已經掌握了雪地駕駛的技巧,開始開得稍微放肆了些,在一個彎道前速度稍快了些,車頭正向著雪牆而去。但小編救車時方向和油門都給得太過了,e-tron直接對著彎心Spin了起來,已經出現了橫移的現象,這對於四驅車型來說是最壞的情況!

此時,小編只好完全回正方向 踩死剎車以救車。好在彎心的積雪較厚,車輛最終在安全的地方停了下來。

總而言之,在冰雪路面駕駛e-tron時,依舊在入彎前通過強能量回收來減速,同時要注意卡住較深的車轍,且方向盤的輸入角不易過大/過快,並在危急時刻完全回正方向盤 踩死剎車踏板觸發ABS系統減速。

e-quattro電四驅的漂移要點

既然e-tron在冰雪路面上對於大幅打方向 大油門輸出時,有著明顯的過度轉向趨勢,在開闊的草坪上來一場雪地漂移,似乎是一個既安全又有樂趣的選擇。

準備方式還是與冰雪路面一樣,均為越野模式 懸掛最高,同時將ESP系統完全關閉即可。

在起漂時,先選定好一個前進的方向,在車輛的行進路徑前不能有任何障礙物(包括車頭現在的指向,以及前輪打死指向的夾角),並將方向向彎心的一側打死,一腳將e-tron那行程極長的油門踹到底……待e-quattro四驅系統迅速對外側車輪施加更多動力後,車尾隨即開始猛烈側向滑動。

當車輛尾部開始滑動起來後,駕駛員需穩住e-tron的踏板在最大輸出的位置上,隨即利用車尾的慣性回盤。回盤程度少甚至根本不回盤,車輛會在原地畫甜甜圈;而根據車輛的滑動調整方向盤角度,就能幫助車輛進行大弧圈的Power Slide,此時車速也會更快,視覺衝擊力上也更符合大家對漂移的期待。

這裡要注意的一點是,回盤的最大範圍僅僅是回正!不要出現與初始指向相反的輸入,後驅車型需要大幅度反打才能維持漂移的觀念必須拋棄,這也是四驅車型一個很重要的特點。

還記得冰雪裡面Spin時的注意事項?當四驅車完全打橫滑動時,是最危險的處境。駕駛員一定要確保全油門不能松,且需要施加較多的方向輸入以改出。這種情況下任由車輛滑動而不處理,容易導致外側車輪卡到障礙物上進而翻車(漂移前一定要確認有沒有障礙物),大家在四驅車雪地漂移時一定要注意。

在駕駛員還沒徹底摸清路況以及車輛脾性時,建議先漂小圈,然後再視乎手感如何在往更大半徑的弧圈中漂,力求在油門開度以及方向盤的輸入上達成和諧,拉出美妙的弧圈。

e-tron在冰天雪地下的續航如何

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氣溫總是在-5°C至-20°C之間徘徊,對於電動車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消息。出發之前,未設定暖風 開啟座椅加熱的e-tron車型,表顯有著200km的續航,它能否跑到這個數?小編心裡是100%相信的,因為奧迪e-tron對於行駛里程的計算,是小編開過的電動車中最為激進的。

舉個例子,開個座椅加熱,馬上少了1-2公里;開個HIGH加熱,續航立馬掉了15-20km;一腳地板油一腳剎車地開,續航可能又會減少20%……總而言之,這套系統會根據近50km的能耗表現,來估算剩餘電量能支撐e-tron跑多遠,而且還是精確到個位數的。

很多人就會問,奧迪e-tron明明有著470km NEDC標準的續航,在冰雪路面為何只能跑200km,開個暖風也就108 / 0.6=180km左右?其實e-tron在常溫下的市區推算續航僅僅為387.4km,高速推算續航也只是363.5km,在裝備高滾阻雪地胎 電池活性降低 電池組溫度保持所消耗的額外能量 額外的座艙加熱耗能下,還能有「對半折」的里程錶現,已經是令人相當滿意了。

當然了,如果你從一輛e-tron上下來,溜上那輛更大一號的Q8時,看到儀錶盤上顯示的600 km續航,請不要震驚;請不要懷疑人生。畢竟電動車的研發初衷,本來就是在溫暖如春的城市中精緻地生活;冰天雪地長途奔襲這種「與自然對著干」的累活,還是等燃油車來包攬吧,儘管奧迪e-tron已經很努力了。

e-tron外觀設計回顧

與旅行車般的車身輪廓相稱的,是一副神氣的前臉形象。e-tron這種設計語言,可謂正中時下年輕一族的下懷。兩側的自適應LED矩陣車燈組以尖銳而有活力的線條,勾勒出了前臉的「眉」。

精緻的做工、強悍的亮度 / 自適應能力,與進氣格柵相呼應的燈腔內部輪廓,以及華貴的「啟動儀式」……在LED車燈的驚艷程度上,奧迪從來都是引領同級的。

設計感與導風設計兼得的霧燈區導風槽,以及車頭中部的ACC探頭,展現出了奧迪在設計學與工程學的交融。

總而言之,e-tron的側面輪廓成功規避了電動SUV慣有的「油膩感」,低矮的橫截面積也令其收穫了更低的風阻,可謂一舉兩得。當然了,先進的流媒體後視鏡因法規原因未能引入國內,小編還是覺得挺遺憾的。

分布在車輛左/右翼子板上的慢充/快充介面,採用了電動伺服開啟的設計。僅需按下蓋板邊緣的黑色按鈕,防水蓋板即徐徐打開,在儀式感的呈現上無可挑剔。

對了,它還會在你拔掉充電線纜後自動關閉,一氣呵成的使用體驗令人慾罷不能。

受高壓導線的顏色啟發,e-tron採用了鮮橙色的6活塞卡鉗。而5輻刀片式輪轂與粗獷的雪地胎搭配,碰撞出了精緻與野性並存的視覺衝擊力。

力量感十足的飽滿後輪拱,與貫穿式的後尾燈組銜接了起來,「接住了」快速下滑的C柱線條,成功將車尾的橫向視覺效果拉寬,與低矮扁平的車頭設計呼應上。

大家對奧迪品牌新車的印象中,「車燈騷氣」絕對是出現頻率最高的外觀特徵。最先「觸電」的e-tron車型,自然也不例外:伴隨著LED燈珠們豐富的啟動/熄滅動畫,這副尾燈組已經超越了車燈本身的功能定義,不斷向一件藝術品靠攏。

在後保險杠的設計上,奧迪採用了大面積銀色塑料飾板 排氣管的抽象風格裝飾,配合那低調的「55quattro」尾標,暗示出e-tron的強悍實力,相比競爭對手們的浮誇尾標更「德味」。

而在底盤的平整度上,奧迪e-tron同樣沒令我們失望:厚達3mm的實心鋁板 鋼製框架 蜂窩狀鋁合金緩衝設計,對電池組形成了良好的保護;而帶有165kW(224PS)交流非同步電機的電驅動後橋,也被厚厚的玻璃纖維護板完全包裹,整副底盤的平整程度甚至不亞於許多賽車,從而帶來令人滿意的空氣動力學表現。

掀開奧迪e-tron的發動機艙蓋,一個「引擎」狀60L前備箱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算是奧迪設計師給大家開的一個玩笑。沒有了體積龐大的發動機,e-tron的隨車工具被放置在儲物盒襯墊的下方,但沒有任何提示,需要車主們了解。

e-tron內飾回顧

由遠而近,我們能感受設計師精心準備的4層式的中控台設計:第一層,是與門版頂部相接,靠近前擋風玻璃的包圍式輪廓;第二層,則以左出風口-儀錶盤-中央出風口-e-tron LOGO飾條構成;第二與第三層間,以精緻而細膩的木紋飾板過渡,視覺效果上可圈可點;第三與第四層則以那兩塊中控屏幕為中心,並向兩側延伸,「承包」了整車的絕大部分的人機交互操作。

同時,e-tron中控台下方還被設計師們「偷空」,從而帶來甚至比燃油SUV更大的腿部活動空間。「賓至如歸」四字用在奧迪e-tron的內飾上,是完全合適的。我們能明顯看出,奧迪顯然是傾向於吸引老用戶無縫升級e-tron,而非吸引那幫標新立異的用戶群體。

儘管沒有浮誇的單塊巨屏、沒有以「極簡」為名而去除所有物理按鍵,沒有對燃油車用戶的使用習慣發出挑戰,這就是e-tron內飾的設計哲學。沒有學習成本,是一套優秀內飾的必需。

尺寸偏大的四幅式方向盤,採用了細膩的真皮材質包裹,實際握感偏飽滿,怎麼握怎麼爽的體驗令人愛不釋手。同時,3/9點位置的多功能按鍵,配合去液晶儀錶盤,在功能上可圈可點,展現出了奧迪品牌一貫的水準。

一眼看下去,奧迪e-tron的全液晶儀錶盤與燃油版的車型並無太大的差異,僅僅只是將左側的引擎轉速表換成了電動系統的輸出比例罷了。另一方面,奧迪的UI設計依舊是同級標杆,各項信息都在你所期待的位置出現,沒有許多車型(例如特斯拉)慣有的信息雜亂且花哨的弊病,無形中避免了駕駛員的過多分心,保證了主動安全性。

奧迪e-tron的虛擬座艙理念,致力於消滅中控台上密密麻麻的按鍵和旋鈕,並以10.1英寸上顯示屏用於控制信息娛樂系統和導航系統;對於下方的中控屏幕來說,默認顯示的空調面板並不只是它的全部,駕駛員能通過智能手機般的操作邏輯,實現一次識別多字的連續手寫輸入,多種鍵盤輸入方式的選擇,亦顯著提升了MMI系統的人機交互效率。

奧迪e-tron首創的滑動式電子檔桿,並沒有它的外形那麼複雜,依舊是熟悉的「前推R擋、後拉D擋」的常規操作。而P擋,則是單獨在側面獨立出一個按鈕,實際操作起來的手感以及便利度都是無可挑剔的,無論你是否熟悉奧迪車型,都能輕鬆上手。

我們實拍的這輛e-tron採用了厚實的座椅,且配備了兩組座椅記憶。實際體驗下來,該座椅的坐墊長度足夠,且對肩部的承托、腰部的側向約束尚可,相比丐版e-tron那張座椅好上了不止一點兩點。

奧迪車型多年來為人津津樂道的精緻質感,自然在e-tron車型上得到傳承。即便是看似普普通通的搪塑材質,以及各處的Alcantara材質/仿皮材質,都能在摸上去的一瞬間給人愉悅的感受。

在後排座椅的舒適性上,這輛丐版e-tron的表現尚可:首先,整個後排座椅的造型是與高配車型相同的,厚實的坐墊/靠背、趁手的扶手對身體各部分的承托還算到位;其二,其坐墊的上翹角度/長度均令人滿意,且填充的材料軟硬適中,無論坐上去還是捏起來都不錯;第三,這張座椅的表面材質為細膩的真皮,軟硬程度可圈可點,在質感上完全對得起售價;第四,超低地台的設計,令後排真正能坐得下第三名乘客。

同時,只要車主購買的不是丐版的e-tron,四驅空調令奧迪e-tron後排乘客的尊貴感得到了極大提升,用作商務接待也完全不丟份。當然了,唯一值得吐槽的是,這輛次頂配版e-tron依舊缺少了後排USB介面。

儘管e-tron的後備廂離地間隙較高,容積為600L(放倒座椅為1725L)。得益於極為平整的內部構造,實際搬運小件物品時的體驗還是不錯的,更別說電動尾門、充氣式備胎是作為標準配置出現在e-tron配置單里的。

文末語

小編曾經也像絕大多數車迷們一樣,對電動車型及電子四驅嗤之以鼻,認為它們總歸是「玩具」。

就例如e-tron沒有花里胡哨的新潮設計,在寒冷天氣下還是個「小短腿」,而且性價比不高……

但時代總需要進步。面前的這輛奧迪e-tron,憑藉革命性的e-quattro四驅,在冰雪路面演繹出機械quattro所不曾比擬的優美舞姿,將電力驅動的魅力完全展現。

在電池技術實現躍進的未來,我們也是不是會回過頭來「嫌棄」起燃油車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秦子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平洋汽車網 的精彩文章:

東風標緻508L PHEV有望於5月20日上市
能否後來居上?雪佛蘭創界競爭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