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把脈風雲變幻,只為那同一個夢想

把脈風雲變幻,只為那同一個夢想

走進科研一線

科技日報記者 付麗麗

「呼哧,呼哧……」不到8點鐘,記者撥通了時少英的手機,那頭傳來大口的喘氣聲。不用問,她一定是在爬山。

這兩天,作為冬奧延慶賽區現場氣象服務團隊隊長的時少英格外忙碌。凌晨三點多,她即和同事們起床,負責預報的同事們5點鐘會發出第一份天氣預報,而她的目的地則是海陀山——2022北京冬奧延慶賽場。

大戰在即。1月16日,第十四屆冬運會競速比賽項目開始;2月15日,2022北京冬奧首場測試賽也將在這裡舉行。「內心很激動,也有點緊張,但對預報還是有把握的。」1月11日,時少英第一次在第十四屆冬運會聯席會上報告未來幾天天氣情況。

在氣象預報崗位上摸爬滾打了28年,曾經服務過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儘管如此,時少英坦言:「還是冬季奧運會壓力更大些。」

壓力來自經驗欠缺,歷史觀測資料幾乎空白。山地氣象預報是世界級難題,時少英介紹,山區地形複雜,尤其是對局地賽區的小尺度天氣預報,多數預報員在日常工作中沒有接觸過,很難建立起預報概念模型。面對冬奧賽事天氣預報,預報員原有的預報經驗不太靈了,更需關注的是非常規要素預報,像陣風速度要精確到米/秒,對於降水相態的變化究竟是雨、雨夾雪還是雪也要尤其關注。

「以延慶賽區核心區小海陀山上的高山滑雪競技和競速賽道為例,賽道垂直落差超800米,同一時間,別說山頂、山腰、山底的天氣各有特點,就是同一水平高度,賽道山脊和山溝的氣象數據都各有不同。」時少英說。

沒有歷史資料,一切從頭開始。從2017年算起,三年里,時少英已經記不清和同事們爬了多少次山。2017年11月的一天,她們判斷當天快中午時會下雪,一早起來就上山等著,10點多時,雪花開始飄舞。「當時風特別大,風卷著雪花,山頂能見度特別低。大家就一路從山頂走到山腳,感受雲、風及雪的變化。」時少英說,這樣大家對這種天氣形勢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結合自身所學山地預報知識,為精確預報打下了基礎。

時少英(左一)和團隊成員照片

「觀天」的不只他們。在張家口崇禮雲頂雪場,2022年冬奧雪上項目舉辦地。2020年1月5日晚,零下20多度,冬奧氣象服務張家口賽區團隊成員劉華悅和三名同事在等今年首場雪花飄落。當晚,他們要對降雪粒子的形狀、雪片大小、降雪疏密程度等進行觀測,觀測一直持續到次日上午9點多。

徹夜觀測,團隊成員們發現:「當雪花呈明顯六角枝狀時,降雪粒子比較大,意味著雪較深、降雪量較大。」記錄雪花的形狀,有助於在賽時反演雪深,為賽事組委會提供更為精準的決策氣象服務。

「同樣的降水量,由於降雪粒子形狀不同造成的積雪深度各有差異,冬奧會賽時如果出現降雪天氣,降雪量和積雪深度若超過一定閾值,某些比賽項目將會被延遲或取消。」團隊成員范俊紅說。

「競賽和天氣密不可分。」負責北京冬奧會競賽組織工作的北京冬奧組委體育部副部長楊陽說。他同樣服務過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在他看來,夏季奧運會比賽日程定在幾點就是幾點,而天氣預報是冬季奧運會比賽日程編排的決定性因素。

「由於冬季奧運會70%的項目是雪上項目,雪上項目和在場館裡舉行的比賽項目有非常顯著的差異。運動員和工作人員能否到達賽場,比賽起點是否需要調整,這都依賴於頭天晚上和第二天一早氣象部門提供的氣象數據信息。」楊陽強調。

2018年,在韓國平昌舉行的第23屆冬奧會和冬殘奧會,依靠當地氣象服務團隊的精準預報,競賽日程變更達20餘次。

「專業、敬業、能吃苦,我對她們有信心。」楊陽說,前段時間,高山滑雪團隊在賽區造雪時,她們就給出了精確的預報,如風、降雪等。這樣就有助於專家制定造雪方案,像雪和水的比例及從哪個方向吹雪等。

崇禮賽區團隊成員在接受記者採訪。

有壓力但也充滿自信。「因為我背後是強大的科技支撐及強有力的團隊。」時少英說。

儘管充滿了挑戰,過年也不能與家人團聚,但團隊成員依然充滿激情,樂在其中,只為那同一個夢想。

來源:科技日報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岳靚

審核:管晶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火星天團」來了!
國產阿爾茨海默症新葯上市;女性單次太空飛行最長紀錄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