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二戰各國大量使用火炮,為何後期火炮開始往自行化重型化發展?

二戰各國大量使用火炮,為何後期火炮開始往自行化重型化發展?

在二戰的火炮發展史上可以看到,二戰初期各國的火炮機械化程度並不高,即便是橫掃歐洲的德軍也大量依靠騾馬拖曳,隨著戰事不斷的發展,到二戰後期火炮的機動幾乎全部由汽車牽引或者改為自行火炮,其中自行火炮的口徑一再加大,幾乎完全摒棄了中小口徑,這是為什麼呢?

機械化建設的必然結果

火炮機械化早在一戰時就已經受到重視了,限於技術條件,當時的機械化則是強調運用卡車、坦克等拖曳,這時期法軍裝備的聖沙蒙坦克倒是陰差陽錯地成為最早的自行火炮,它的車首裝備一門著名的「義大利炮」,可以發揮出自行火炮的效果,不過這是設計上的一個巧合罷了。

20年代以坦克底盤改進的真正意義上自行火炮已經展開了探索,著名的如英軍的「笞杖」,不過因為沒有實戰需求,這些自行火炮基本都沒有大量服役,算是一種技術探索。

第一款實戰運用比較成功的自行火炮是德軍的野牛1型自行火炮,這種將150毫米重型步兵炮安裝在一號坦克車體上的武器,在實戰中展現出的作戰效率高出牽引式火炮不少,雖然數量不多,卻在二戰初期跟隨德軍一路輾轉於多個戰場,是裝甲部隊最有力的火力增援,往往幾發炮彈就能把戰鬥意志薄弱的敵軍士兵嚇跑,在法蘭西戰役期間尤為突出。

戰爭初期真正實現了全面機械化的只有英軍,而英軍的機械化水平也不高,大量依靠布倫機槍車這樣的輕型裝備拖曳中小口徑火炮,交戰雙方在切實感受了自行火炮相較於拖曳火炮的優勢後,都積極地展開了相關的技術研究。

坦克的發展為火炮機械化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因為坦克升級造成許多型號過時,這些過時的底盤正好用來承載火炮,既滿足火炮需求又不浪費資源。在各個戰場上,自行火炮都被認為是一種高度機動靈活的武器,尤其是在伴隨裝甲部隊快速進攻的時候,自行火炮能夠及時地展開部署輸出火力支援。

火炮重型化是發展趨勢

野牛1型自行火炮雖然安裝的是150毫米口徑,但這只是德軍一個臨時想法,這門重炮是一戰時的產物,威力大卻射程近、射速慢,很快德軍就用105毫米輕型榴彈炮取代了它,這就是黃蜂自行火炮。同時期英、美軍也相繼推出M7牧師和主教,它們採用的火炮分別為105毫米和25磅炮。

同樣也是機械化建設,裝甲武器越來越多的運用在戰場上,而且防禦能力越發強勁,雙方構築的防線也更加註意規避火炮,要想取得更好的打擊效果,就只能增加火炮口徑提升威力。

這一類自行火炮就如野蜂、M12和SU152等,它們安裝的火炮口徑都在150毫米到155毫米之間,可以說這一口徑是當時技術條件下既能保持機動性又能保持火力輸出的最大口徑了;像B-4重型榴彈炮那種203毫米口徑,威力倒是十分滿意,可是機動性聊勝於無,並不適合伴隨裝甲部隊作戰,只能用於特殊攻堅戰。

沿著這種思路發展下去可以看到,二戰後陸續推出了安裝175毫米、203毫米等口徑的自行火炮,這些都是底盤技術發展後的成果。

結語

火炮作為一種戰爭利器,威力和尺寸成正比,對部隊造成很大的困擾,而履帶式底盤的出現解決了火炮的機動問題,讓它能夠時刻伴隨部隊,隨著輪式底盤技術完善,履帶式自行火炮又讓位給輪式自行火炮。

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拖曳式火炮、履帶式和輪式自行火炮各有優缺點,三者短時間裡不會有哪一方被完全取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丹書戰史 的精彩文章:

肩扛的不只有火箭炮,還有巴雷特步槍,步兵反直升機的神兵利器
丘吉爾步兵坦克並不先進,為何二戰仍大量裝備,因為英軍這一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