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過五十,要做好長期與孤獨為伴的準備
人過五十,便開始從中年逐漸邁入老年。
張愛玲說:「中年以後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正如那句扎心的世俗之話——「人到中年不如狗」。
是啊,人過五十,孤獨便如影隨形,也許,是在喧囂的背後,也許,是在孤寂的角落,也許,是在暗夜裡的噩夢醒來後的沙發上,那種荒無人煙、漫無邊際的孤獨,只有歷盡滄桑的人,才會真正明白。
人過五十,生活中的變故接踵而來。
人終究要變老,終究要離開這人世,特別人到了五十以後,自己父母也已進入古稀之年,在這樣的年齡階段,父母變得年老體弱,甚至會突然離我們而去。那一種「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的孤獨,就像一把細密的針尖芒,向我們的心口密密麻麻地扎來。這種荒涼,無助的感覺,持續蔓延到人生的盡頭。
再加上熟悉的朋友不斷離世的哀傷,更是層層剝離著我們內心的幸福感,加重了這種在人世間行走的孤獨。
人過五十,與子女聚少離多。
人過五十,或者子女已經進入大學,或者已經開始工作的了。為了學業,或者為了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很多孩子,都遠離了父母,到異地他鄉求學,或者工作。當本來熱鬧的家庭,只剩下老夫老妻對眼相望的時候,那種孩子不在身邊的孤獨,那種渴望團聚的孤獨,越發濃重。
人過五十,身體狀況開始走下坡路。
人過五十,身體機能呈下降趨勢,如果年輕時沒有注意保養身體,這時候,心血管疾病、前列腺病、三高、甚至是老年痴呆、癌症等,隨時都可能找上門來,那種飽受疾病折磨的痛苦,那種失去尊嚴的孤獨,抽絲剝縷而來。
人過五十,社會地位、家庭地位發生變化
人過五十,我們已經開始從一線崗位退下來,漸漸脫離了原來的集體生活,生活節奏減慢,活動天地狹小,與人的交往也相對減少。這種被社會拋棄、冷落的孤獨隨之而來。
同時,家庭地位也在發生變化,從前的一家之主,如今在家裡話語權旁落,這種角色轉變加之與子女生活觀念、生活習慣上的分歧,無人訴說的孤獨,日漸加重。正如熱播劇《都挺好》中的蘇大強一樣,表面上的做作、找事,其實也是一種內心孤獨、無人理解的痛苦。
人過五十,孤獨如影隨形,我們要做好長期與孤獨為伴的準備。
正如《54種孤單》描繪的那樣,我們因各種原因,在人生遲暮之際,最終都難逃孤獨。
孤獨,是一種內心的安寧,也是精神上的一片凈土。
其實,孤獨並不可怕,年過半百,應該好好享受「孤獨」。把注意力從孩子身上移走,給他們自由,也是給自己自由。和年邁的父母多一些陪伴,和自己的三兩好友多一些走動。在孤獨中找尋充實的快樂,沒有子女相隨,卸了撫育重擔,正可自尋樂趣。魚蟲花鳥、走親訪友、悠哉游哉(旅遊),身心怡然。
孤獨,是人生的留白,在這片刻的留白上我們可以享受屬於自己的寧靜人生。
人過半百,就別再去糾纏不清,苦了自己,也毀了原本的幸福。好好珍惜眼前的幸福,讓自己活得更自在些,那些逝去的,得不到的,就讓它永遠成為過往。如此,才不負曾經韶華,也不負未來的時光。
五十歲以後,要學會享受孤獨,也要學承受孤獨。
這種孤獨,不是心靈的孤寂空虛,而是這漫漫人生旅途的一道異樣風景。人過五十,人生才剛剛過去一半,我們要習慣孤獨,就如習慣我們的影子一樣,它常在,卻不帶喜悲;同時也要能夠承受孤獨,報以絕對的正念活在當下,或許在社會、家庭中會有角色轉變,但我們依然是自己人生的總導演,承受孤獨是對人生負責的底線。
人過五十,生活中依然是,苦中有樂,悲中有歡,我們要學會苦中作樂,悲中找歡,與孤獨為伴,與孤獨協行。
正如林語堂所說,不管我們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應該喜歡那一段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生命這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