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寫《道德經》,孔子教《道德經》,莊子毀掉《道德經》,為何
1)老子寫《道德經》。老子生於公元前605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由此可見,老子比孔子打54歲。估計,孔子18 歲拜會72歲的老子。他把《道德經》交到孔子手後,由孔子教《道德經》,他自己歸隱去了。請看注釋1.
2)孔子是憑一部《道德經》而開創世界上第一由家私人創辦的學校。請看注釋2.
3)莊子毀掉孔子所教導《道德經》的學說。請看注釋3.
4)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這個過程中,董仲舒首先必要刪除一切有關孔子教導《道德經》的事實。其次,創立儒教。其三,在把孔子編入為儒家思想家。 請看注釋4.
請問,你會接受以上的四個真相,或者你已產生了一種非常不舒服的感受,因而馬上拒絕這些真相為謬論?
注釋1:
歷史沒有記載任何人見過老子,唯有年少的孔子。《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曾記載『孔子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問題。老子主張無為而治』。到底老子有沒有教導孔子任何關於禮儀的學問呢?這,我們已經無法追究了。很可能孔子是因為想要向老子討教一些關於禮的問題所以去拜會了老子。雖然我們不能夠望文生義的說討教一些關於禮的問題便是孔子訪問老子的動機,至於他倆見面時老子有沒有教導孔子周禮,這兩回事的實情已經是無關重大了。
注釋2:
23歲時,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開始在鄉間收徒講學,學生有顏由(顏回之父)、曾點(曾參之父)、冉耕等。從此之後,孔子一直無憂無愁的從事教育事業,他廣收門徒,相傳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首先倡導有教無類及因材施教的教學途徑,成為當時學術下移、成為私人講學的先驅和代表性人物,故後人尊為「萬世師表」及「至聖先師」。
想像這時期的私人學堂實屬標新立異,因此難免他必須和一般的傳統貴族學府搶學生。請問,年紀輕輕的孔子是拿什麼來作為他的學府的號召力呢?
如果你不拒絕上一章的論斷孔子是老子的唯一傳人,那麼在孔子手頭上的王牌就是《道德經》了。他是第一個人捧著這一部書來開學堂教課的。然而,別人會問,「孔子,你憑一部《道德經》來開學堂教課,請問《道德經》的主題是什麼?」
這是孔子最有可能性的回答,「君臣之道!」
眾人繼續問,「什麼是『君臣之道』?」
孔子會這樣解釋,「『君』,是各國的諸侯!『君之道』,是一套使臣子拜服的哲學。『臣』,既是每一個諸侯國的所有臣子。『臣之道』是一套使臣子們對國君憨厚的實踐又完整的原則。」
路人皆喝彩叫好,「好呀!孔子!我們都是憨厚的臣民。請你教教我們的國君學習怎樣對待臣民才能使我們拜服的那一套學問吧!」
孔子應當繼續解釋,「我所要教導的不只是諸侯們。誰協助他的國君更要學習君臣之道,這樣他才可以好好的輔助他的國君。」
在今天的語言來說,君臣之道就是領導之道,而《道德經》的確是一部教導一個領導該怎樣去領導他下屬的書籍。請你嘗試時空倒流穿越回到2500年前的時代,在那個社會有下人(今天的語言,下屬)的人沒幾個,除了一小群的諸侯,如少數的地主、士大夫以及商人算得上也有下人。然則,只有諸侯才可以稱『君』,士大夫以及商人也只不過是諸侯的臣子。簡單的說,所有輔助一位諸侯的人,統統是屬於他的臣子。君與臣,君是上司,臣是下屬,他們之間的互交在很多時候是臣子必須要服從他國君的每一句話,去執行他的指令,猶如今天,每一個下屬都得聽命於他的上司一樣,是非常典型的上司領導下屬的領導場面。
請回到現在的現實社會。如果一家大學的教授想要教導這一門全新的科目,如「領導之道」,他必須要先有一本寫及「領導之道」的書作為課本。如果他沒有這樣一部參考書的話,那真的是比登天還難。他該怎樣去開班教課呢?
由此可見,孔子擁有了《道德經》,他自然是這時期唯一能夠講說「君臣之道」的人。在這時候,社會的階層盡可分成兩個階層,既是「君」和「臣子」,因此孔子很容易便壟斷了這一門課的教學。
誰蠢蠢欲動想要效忠他的國君或想大展拳腳的做一番大事業的人士,「君臣之道」就是一門他必須修讀的課程。儘管他先是在貴族的學校學習了所有聖賢之書,但他的心裡仍然是空蕩蕩的,因為他知道自己還沒有讀過《道德經》,因此千里迢迢的跑去魯國找孔子拜師去。皆因《道德經》是當時紅透半邊天而所有學士們必須修學的罕世之寶!
注釋3:
《道德經》的學者雖然在學派上有所區別(黃老學派和莊老學派),但就其主旨來說是相通的:皆以「道」為本,自然「無為」為用。
其一, 道,領導耶!
其二,無為,就是無為所欲為的縮寫。
其三,這兩者拼起來則是:一位領導不可以為所欲為,意思一位領導絕對不可以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行古志今[1]的教誨,才符合領導的真理。然而,有幾個領導真正的明白這個道理呢?
就說漢武帝吧!尤其是在他窮兵黷武,一而再,再而三打敗了匈奴,吞滅南越國和閩越國而開疆拓土,派張騫出使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而開闢絲綢之路,有了這些把漢朝推上盛世的種種顯赫功績,圍繞著他的佞臣們最忌諫言,「皇上,你不可以為所欲為啊!」或「道」的真理就是「一國之君亦不可以為所欲為啊!」
說真的,漢武帝不可能不曉得《道德經》里「無為」的本意是一種政治原則,既是不要為所欲為。但是儒家的權臣們不甘心自己的私慾因而被約束了所以執意抹殺掉「無為所欲為「的概念,就順手牽羊地揀了莊子的貽誤[2]把『無為』解釋是「指心靈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狀態。這種狀態,也被稱為『無待』,意為沒有相對的東西。這時,人們拋棄了私心,功名利祿,徹底置身於宇宙之中。」他們就這樣輕而易舉的杜絕了「無為」是「無為所欲為」的真正意思,足足造成了兩千年的貽害。
說的也是,上至皇帝,下至九品芝麻官,每一個為所欲為的當官者都不希望別人用什麼準則來評估他的表現或所作所為[3]。更不用說,他會允許大眾指指點點地說他的行為不符合《道德經》里所說的這個領導原則或哪一個領導原則。其實,他最懼怕有這樣一個公認的領導標準或規範。即使有了,他也要想盡其所能使它變成很模糊,最好的一個例子就是這一詞句,『無為』。
再說,莊子歪曲『道』的真理,也是非常巧妙的。
單憑他把這一句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解釋成「人們依據於大地而生活勞作,繁衍生息;大地依據於上天而寒暑交替,化育萬物;上天依據於大「道」而運行變化,排列時序;大「道」則依據自然之性,順其自然而成其所以然」,他已經非常成功地把後來學者的著眼點停留於自然循環變化的規則,使他們無可奈何的拒絕了「天地是上帝所創造的」的倫點。更不用說「道」還有「領導」的意味。「道」的真正意思均已煙消雲散,世人全忘卻了。
總結,漢武帝的權臣們非常成功的杜絕了以下三個主要思想和概念。
1. 「道」意指「上帝」;
2. 「道」 意指「領導」或「領導者」;
3. 「無為」 意指「無為所欲為」。
[1] 按古道行事,為當今服務。指時異勢遷,不可食而不化。
[2] 這到底是莊子的胡扯瞎編還是權臣們的胡作非為?這已經是無窮追究的過往事件了。總之,肆意歪曲了「無為」的意思就是他們的目的了。
[3] 請參考《道德經全始全終 – 私營企業》第18章的案例1:改朝換代的最根本原因。註:博主已經寫完了一系列的書籍:《道德經全始全終 - 天地篇》、《道德經全始全終 - 學府教育》和《道德經全始全終 - 私營企業》。大概在2017年中,這些書將會出版了。目前博主正在編寫《道德經全始全終 - 修心養性》。
注釋4:
今天我們所知道的儒學經典有四書五經:四書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而五經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其實,五經是在漢朝所定落的經典,而四書則是宋朝理學家朱熹特別揀出來的。
備註:之前,貴族學校所用的教材都是一些還沒有彙編的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的著作。五經(和已失去的《樂經》)都是孔子後來所彙編的[1]。可以說,在孔子剛剛開始創辦學府的時候,除了《道德經》他還沒有什麼別的經典書籍。《道德經》確實是當時紅透半邊天而所有學士們必須修學的罕世之寶。
[1]近代文家派,如康有為等認為《尚書》等五經或六經不過是孔子「托古改制」之作,無孔子即無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