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方便(4)四種尋思(3)自性假立尋思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凈方便(4)四種尋思(3)自性假立尋思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67):

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56)凈障門(13)

凈方便(4)四種尋思(3)自性假立尋思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六:

二、二、四、二、二、二、一、一、三、自性假立尋思

自性假立尋思者: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是名自性假立尋思。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九(之上):言「於自性假立、唯見自性假立」者︰景云:合觀名義二種自性、都不稱,更互為客、名為假立。所以者何?假設名言、於彼義中、非其行處,故名望義為客。性絕言、即非名類,望名為客,互為其客,俱名假立。又此第三、亦名︰雙觀真俗。名︰是世俗。義︰是勝義。所以者何?以︰名唯自遍計所執、世俗故,名屬世諦。依他、圓成自性、離言,是勝義法。今合觀察,即是雙觀、真俗二諦。測云:如《攝論》︰尋思、名義、二種自性、唯假立相。謂色受等、名義自性,實無所有,假立自性。解雲︰如假立補特伽羅。

「自性」,就是每一件事,它本身特別的意義;譬如說色受想行識:色,以變礙為義,變礙就是它的自性;受,以領納為義;想,以取相為義;行,以造作為義;思,以了別為義。色的自性不同於受,受不同於想、想不同行、色受想行又不同於識,各有自己的體性,所以「自性」,等於是別義、就是別性了,各別的體性。這就不同於通性,不同於共性;色受想行識,都是無常的,無常是五法共有的體性;色受想行識五法,都是空的,空是他們的共性,那就不同於別性,和別性不同。

事的自性,它的體性是假立的。「疏所緣緣」是阿賴耶識裡面的種子變現的,這是假的,和前六意識和疏所緣緣接觸的時候,又變現出一個親所緣緣,親所緣緣原來是沒有,就是識的分別才出現親所緣緣,所以親所緣緣也是識假立的,就是心的分別假立的。

「謂諸菩薩於自性假立」,不看見有真實的事情,假立是假名安立的,不是有真實體性的,疏所緣緣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它也沒有真實的體性;親所緣緣是的六識所變現的也沒有真實的體性,沒有真實的體性就是空!「唯見自性假立」,只是看見這麼一個虛妄的境界,不承認它有真實的體性,是名自性假立尋思。

「自性假立尋思」,「自性」是假立的。色以變礙為義,變礙,是人的心給它安立的,它自己並沒告訴你,它是變礙為性;所以自性是假立的。色受想行識一切法,它的那個別義,都是人的思惟分別安立的,所以是「假立」。唯見自性是假立的,「是名自性假立尋思」。

喜歡作者請讚賞

作者|觀諸法如

校對|如檀 美編|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瑜伽師地論》真實義品:所知障凈智所行真實凈障門(7)障因緣(7)釋八分別(5)愛分別、非愛分別
最糾結的一部佛經,直指末法佛教的兩難困境——《佛滅度後棺斂葬送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