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紮根在果園,奮鬥在一線

紮根在果園,奮鬥在一線

科技日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郭翠華

正值山東最冷的時候,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彭福田沒有待在家裡享受假期,而是驅車到40公里之外的正果農業肥城桃樹種植基地,向果農講授高「Y」樹型、袋裝控緩釋肥、自然生草培肥地力等新技術。

「以前大家往往把桃樹修剪成自然開心型或主幹型,這兩種方式修剪後的樹形看上去『太胖』,不利於通風采光,不利於機械化。」經過長時間摸索,彭福田琢磨出了新方式,趁著春節,向鄉親們現場「傳經送寶」:

「在距離地面50厘米到70厘米之間的樹榦上,找到同時長出兩個主枝的一個開口位置;把此處往上的樹榦都剪去,留下的兩個主枝通過牽拉使夾角達到大概40度至50度的距離,且在主枝上是其粗度一半及以上的側枝都要剪去……」

鄉親們說,彭教授的新剪法,實用;主、側枝從屬關係明確,解決了平常不知如何修剪的難題。

高「Y」型新招式的摸索過程不容易。但拜訪彭教授時,這位國家現代桃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更願意向科技日報記者分享另一個故事,「從一袋泡茶中得到靈感,地下『袋控』最終誕生」。

「2019年我國三大糧食作物化肥利用率為39.2%。」這是一個月前,農業農村部發布的水稻、玉米、小麥三大糧食作物最新化肥利用率數據。而在十幾年前,這一數據要低得多。化肥利用率低,讓彭福田深感憂心。

這天,彭福田在水杯里放上袋泡茶,突然,他發現水的顏色逐漸加深,袋泡茶······逐漸加深······他猛然想到:能不能把肥料包起來,放在果樹周圍讓養分慢慢釋放?

這個「蘋果砸腦袋」式的想法讓彭福田不敢怠慢。「袋裝肥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需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果樹根系在不同生長季節對營養的需求規律是什麼樣的?紙袋的容積、袋上微孔的數量及大小為多少時,才能實現肥料的釋放與根系對營養需求同步?」

沿著彭福田的思路,他和團隊在十年時間裡挑燈夜戰,屢敗屢戰,攻堅克難,最終驗證了果樹根系的向肥性,不同季節桃樹、蘋果樹等對營養的需求規律,也選出了不同果樹袋裝肥外包裝和裡面「肥料芯」的好方案,這些研究結果不但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清潔生產》上,更用在腳下的土地里。

春節期間的田野,寧靜、充滿著生機。彭福田喜歡這種寧靜和踏實。聽聞彭教授有一套獨特的「桃園管理經」,正果農業科技集團負責人找上門,「我想投資建桃園,但不懂技術,彭老師能給予技術指導嗎?」

從耕地、桃樹品種選擇、種植到平日的修剪、施肥澆水等,彭福田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看家絕活」獻出來,效果出乎意料。桃子的成熟期短、不適宜儲藏,銷售時間大都在十天左右,而令人吃驚的是,正果農業卻實現了從5月份到11月份桃子的持續穩定供應。

秘訣在於彭福田篩選出早、中、晚不同成熟期的桃樹新品種,分別種植在該公司位於山東肥城、安丘、萊西及寧夏中明、雲南文山等地的桃園中,實現了正果公司不同的鮮果供應期。

「四年前我們鎮里的農民基本以種植西瓜為主,收入不高。省派第一書記來鎮里後發現這邊的土質適宜種植桃樹,便請彭老師來指導建桃園。他推薦的瑞蟠21前年就進入豐產結果期,果子賣到了每斤七八元。」臨沂市雙候鎮農技站站長李先干對彭教授極為佩服。

如今在泰安,在濰坊,在眾多規模化桃樹種植基地上,都用上了彭福田的桃樹栽培管理全套技術。趁著春節,彭福田想多跑跑,將新技術更多的推出去,「希望能讓桃樹栽培管理新技術『紮根』每一處果園,助力桃樹產業新舊動能轉換,讓更多的果農在桃樹種植中脫貧致富奔小康。」

來源:科技日報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編輯:李俊霞

審核:王小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日報 的精彩文章:

從荒誕論文看學風之憂